从0到1:“创投教父”为何爱垄断?
2015-07-16
“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结果却只得到140个字”成为彼得·蒂尔的经典名言。
每隔一段时间,中国互联网界就会集体对一本书产生某种“膜拜”之情,最新进入书单的就是《从0到1》(Zero to One)。在来北京宣传新书之前,48岁的彼得·蒂尔(Peter Thiel)特意将红褐色的头发染成了黑色,还穿上了颇为正式的黑色商务西装。而在硅谷,这位“创投教父”更喜欢以T恤和拖鞋示人。
有趣的是,与过往人们对著作本身的追捧不同,当彼得·蒂尔初踏中国这片被创业氛围与雾霾共同笼罩的土地,其身上的光环无疑更为耀眼——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个天使投资人;硅谷“PayPal黑帮”总舵主……简而言之,一个有着一千个理由去宣讲“成功学”的精英。
好在他没这么做。用扎克伯格的话说:这本书名义上是在讲创业,实际讲的是关于如何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哲学。你可以想象,当这位“心怀人类”的美国冒险家和实干家乘坐私人飞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与正处于搏杀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和投资人坐在一起,匆匆对谈,或许彼此都会感到某种不适。
事实上,彼得·蒂尔的核心观点并不难理解,也谈不上多么“干货”。在他看来,人类社会进步有两种方式:一是水平进步,横向发展,照搬已有经验,从1到N,其最大红利是全球化;二是垂直进步,纵向发展,探索未知领域,从0到1,让新事物破茧而出。创业团队更应醉心于第二种进步。
他自己即是“从0到1”的前辈。在蒂尔眼里,如今IT产业的迅猛发展,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人类其他领域进步的苍白。他曾批评硅谷的投资者为了谋求眼前利润,只敢投资轻量资本的创业,导致几十年来人类在比特层面进步很大,但在原子层面进步很小。譬如在非凡意义的1969年,互联网诞生、人类登月成功,当时人们雄心勃勃,觉得廉价的能源甚至月球度假这些“从0到1”的未来并不遥远,但遗憾的是,期望大多落空,唯一获得大幅度改善的只是计算机和通信的发展。“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结果却只得到140个字”成为彼得·蒂尔的经典名言。而他个人的投资领域则涵盖了探索宇宙的火箭、纳米技术、机器人研制以及治疗癌症和抗衰老研究——换句话说,他的确有资格“轻视”那些“从1到N”的投资者。
相比“从0到1”,蒂尔另一个观点则多少有些违背“常识”。他认为,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就是两个字:垄断。而创业公司实现垄断必须从垂直市场开始,要关注的并不是未来市场的规模有多大,而是在当前垂直领域里占据多少市场份额。
那么遇见与你同步进入市场的竞争者怎么办?蒂尔给出了一个人们熟悉的答案:打不过“敌人”就和他联手。他讲了个小故事:1999年,当蒂尔发布PayPal时,之后“PayPal黑帮”最知名的小伙伴埃隆·马斯克创办的X.com公司成为他最大的竞争者,两家公司相隔4个街区,产品却极为相似,因此陷入全面战争,PayPal许多员工每周甚至工作长达100小时。“毫无疑问,结果不尽如人意,因为我们关注的并不是客观的生产效率,而是打败X.com。”第二年,战争未决胜负,经济泡沫带来的恐惧就远远超过两个人对彼此的恐惧。2000年3月初,在一个距两家公司相同距离的咖啡馆,蒂尔和马斯克见了一面,一个股权比例为50:50的合并公司诞生了。
“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安全熬过网络泡沫,并建立一个成功的事业。”毫无疑问,这太容易让人想到不久前滴滴与快的、58与赶集的联姻,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质疑。
提及垄断,无论国内外,不少人都会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仿佛垄断者的下一个动作必将是抬高价格,于是出现了“反垄断法就是市场经济宪法”的言论。可以肯定,蒂尔显然不这么看,而现实中的案例似乎也站在了他这一边。
多年来,无论国内外,由垄断带来的“扯皮”不时充斥耳边,一位评论者就颇为直接地写道:“且不较真被告人是不是真的‘垄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而不得不求助于政府的‘仲裁判决了……指控竞争对手‘垄断,更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下的一场公关秀。”
这种泥潭也正是彼得·蒂尔“看不上”竞争的原因。在他看来,当成功学教那些平庸公司怎样与其他平庸公司竞争时,伟大公司学会的是怎样不与其他公司竞争。“竞争意味着大家都没有利润,产品没有实质差异,而且还要挣扎求生。”
为什么人们相信竞争才是健康状态呢?蒂尔有些“天真”地问道。他给出的回答是:竞争不只是一种经济概念,而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在整个社会蔓延,扭曲了我们的思想。
我们宣扬竞争,内化竞争必要性,颁布竞争的法律。结果就是,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实际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我们把自己困在了竞争之中。
人以群分,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他的小伙伴:埃隆·马斯克——以及他所推崇的所谓“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s)的思维方式。这位同样心怀人类的颠覆者不止一次谈到“第一原理”对其影响:“我们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非常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总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我们就去做。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原理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这要消耗大量的脑力。”
嗯,几乎可以肯定,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蒂尔认为,“进步的历史事实上是垄断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垄断企业推动社会进步,因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机。之后垄断企业会不断创新,因为利润给了它们规划长远未来的资本,它们有能力投资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
当然,这样的观点谈不上无懈可击,毕竟垄断与创新之间似乎并没有百分百的因果联系。不过,倘若回到扎克伯格的“如何为世界创造价值”的哲学角度,彼得·蒂尔这种“世界本应如此”的商业态度,或许也称得上是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