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之殇
2015-07-15王丽杰
王丽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受到西方现代性价值理念的影响,出现了教育危机,如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错位、人文精神缺失、价值观教育被边缘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弱化等现象。大学教育的兴衰关系着国家的兴衰,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05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09-03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中,西方现代性理念如洪水般涌人中国,使得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现代性价值理念在拉锯中争夺自己的市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国正面临着现代性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人们的传统理想、信念受到冲击。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价值理念受着内外两方面的夹击。现代性特征在中国已经浮出地平面,同时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教育理念出现了偏狭。
现代性有几个方面的核心特征:主体性、理性、个人主义、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世俗性等,虽然现代性社会的到来使人的价值和尊严得到尊重,但同时也导致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主义等负面危机。现代性危机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一、中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错位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科研活动、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相统一。然而,受现代性科技理性观念的影响,很多高校过度强调高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急功近利的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我们也发现很多高校重理轻文、重自然科学学科轻人文社会学科,重应用型、技术型学科轻理论学科的现象,当然,由此导致的学校课程设计不合理现象也就出现了。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包括外在的技能和技艺,还包括内在的向真、向善、向美。受现代性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人才培养偏颇技能和技艺的培养,所谓人才就是能造出“机器”的人,这是高校迎合市场需求,投学生所好的结果,一个成熟的大学,不应该满足于服务当前,迎合时尚,大学不仅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一定理想信念,文化修养的人,他们能对周遭有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能够理解人生存的意义,能够用所学到的知识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做出有益的贡献。国家的发展依赖的人才不是只懂得遵守“客观规律”的工具,我们需要是有开拓精神的、有思想、有活力的“主体人”。他们应该是社会的引导者,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开阔的胸怀和眼界,在这个基础上成为专家,成为技术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如果高校对人才培养片面的理解为技能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将会走向技能主义。对文科生也可以进行技能训练,历史专业的学生只要记住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中文专业的学生只需要了解哪些文学家有什么文学作品,英语专业的学生只需要学会用英语对话,哲学专业的学生只需背诵哲人思想,同样可以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谋得职位,但这样的高等教育有什么意义呢,高校存在的合理性何在呢。
科研活动也是高等教育任务之一,如果说今天的高校已经不能与社会画出一条清晰的界限,高校服务社会就是必然而必需的。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能也会过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这样,科研活动就是必需的。就像粮仓的作用一样,粮仓里的米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需要不断的往里添新米才能发挥粮仓的作用,“一切伟大的进步起初都是纯理论的,知识后来才发现能够实际应用。即使有些辉煌的理论永无实用的可能,它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因为认识世界就是最大的用处”。
高校过度迎合社会和学生需求,盲目适应市场形势,造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从而忽视了大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教育不应该把人才培养目标仅仅定位在服务社会的功能,掌握知识的本领上。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有自己的看法,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思想,有头脑,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正如前文所说,大学的使命不仅要服务社会,还有科研活动与人才培养。没有科学研究,创新性的知识也就不附存在,科技的服务社会功能也不能共生;人才培养是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的科学和技术人才,同时他们在走出校门时应该是一个人格完善的人。高校对各类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他们用专业的知识,高尚的情怀,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在各个领域博采众长,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这才是大学办学理念。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文精神迷失
在理性主义主导下,工具理性被放大,缺少人文价值的追求,很多高校在学科建设、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等方面缺乏生学生提高对社会的认知,对职场环境的熟悉,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在办学实践中,首先必须摆脱传统本科大学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束缚,将实践教学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构建具有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按照实践教学本身的规律和内在联系,重组实践课程。其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应结合各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特点,着重研究实践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革新,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纵向连贯系统性。最后,要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
(二)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应用技术型教学团队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在办学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应用技术型教学团队。引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科研项目以及学术研讨转向应用型、实践型、以学习型组织的转型带动教师实践意识的提升,要以立项的形式,重点培养一批青年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团队、仿真实习实训指导团队、科技研发指导团队和科技竞赛项目指导团队。
(三)促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资利用率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实践教学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建设和管理理念,重视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率。首先,加强学校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统筹和整体规划,除个别特殊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外,由学校组织专家,根据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统一布局和规划建设。其次,构建大实验室和校内公共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最后,加强学校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使学生和教师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实验、实训室以及实训基地的使用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申请进入实验室、实训室,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并真正践行校企合作,促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应用技术型大学为了能够培训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除了加大对教学实习实验设备建设的投入,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必要的实践外,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与企业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型学习与训练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及时把握企业对毕业学生的工作能力需求,也能够在日常实践教学中强化这些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并真正践行校企合作,积极依靠企业的力量,聘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到实践课程的开发、设计、评价等相关环境。
结语
如今,各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勇于开拓思路,寻找真正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道路。但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改善,健全实践教学相关制度,提高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营造全体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实现职业教育和高职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l]邵雪航,宋龙宾.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4):158.
[2]林雪燕.加强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1(32):40-42.
[3]吴美华.技术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4]洪蕾,钟睿.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师,2012(2):37-39.
[5]周松林,刘增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草与创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7.
[6]杨妍,李立群.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6-78.
[7]莫惠林,杨近,娄斌超.对技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74-75.
[8]汪志锋,苏家健.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EB/OL].http://www.sik. cn/zjvtedu/main/show_news.asp? show_id=283.2006-05-26.
[9]矫健,刘烨,刘微.民办高等学校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3 (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