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习近平讲话艺术
2015-07-15张超赵彬
张超+赵彬
[摘要]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一中全会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他的讲话风格清新扑面、平实中充满智慧,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笔者认为,习近平的系列讲话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显示出“真挚为民、生动形象、直指要害、凝练共鸣、高屋建瓴“的语言魅力。当然,他的讲话也更好更快地加以落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讲话艺术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9-034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5)09-0071-03
[本刊网址] http://www.hbxb.net
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已经有明确定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自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总书记以来,他在不同场合发表了百余次重要讲话,其语言风格独具一格,充满智慧和力量,颇具魅力。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主要是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建设的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这些讲话让大家想听、爱听、愿听,往往觉得很过瘾、很解渴、很兴奋,常常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和醍醐灌顶之感,许多话题被热议,许多语录成热词,许多观点成了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用得上的经典和名言警句,既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人耳人脑人心入神。”本文试着从习近平在国内视察和开会、国外出访或会谈以及两次新年贺词等诸多讲话中,挖掘其讲话风格,就其讲话的一些语言魅力作一初步且粗浅的梳理,期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真挚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常常流露出亲和、随和,以及平等、平实和平易近人的风格,他的话语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听众倍感亲切、温暖和感动,凸显了习总书记体恤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国家的肺腑之情。比如,他在发表2014年新年贺词时指出:“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共同谱写伟大祖国发展的时代新篇章。”这些话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正能量和温暖的意味。在二零一五年的新年贺词中,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我们要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针对部分党员干部信仰缺失、道德下滑、精神迷失的不良现象,习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习近平提出的“缺钙论”主要是从关爱党员干部的角度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这些话体现出了习总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心声,对部分党员干部“不争气”乱象甚至滑向人民对立面的着急和心痛。话语不长,但饱含深情、发人深省。习近平总书记真挚为民的情从何来?笔者认为,这是他与人民浑然一体的感情的流露。
二、生动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善于通过“用故事来讲理,用事实来说话,用事例来说明”的方式来凝聚共识,讲话显得生动形象,事实胜于雄辩,生动又不失哲理的话胜过一切空洞无物的说教。现实中,当公与私出现矛盾时,部分人选择了私;当利益与奉献发生冲突时,部分人选择了利益优先;当吃苦与享乐摆在面前时,部分人自然选择了享乐在先。这样的人,情节轻者会损公肥私,情节重者会违法乱纪、无所畏惧。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强调了理想信念的核心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可以得出,坚定的信仰是党员干部能够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
俗话说:“理不说不明。”相信很多人也明白诸多大道理,但很多歪理之所以在国内部分群众乃至个别党员干部口中传播,说明我们党的语言风格需要改一改,不能出现“言必讲马列、行动忘主义”的奇怪现象。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动、自信地讲话,攻击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主义的歪理邪说在一个个事例面前不攻自破,而且听众也喜欢听他讲的道理,更容易记在心里,付诸行动。比如,他指出:“2014年是令人难忘的。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许多改革举措同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他也很新潮地用上了网络新词:“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些生动形象的话语极大拉近了习总书记与普通百姓的感情。当讲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关系时,他指出:“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习近平第一次以总书记身份在国内考察时选择了广东省,他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他用人民熟知的“硬骨头”和“险滩”打比方,容易把当前和今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传递给民众。
三、直指要害
习总书记的讲话为什么让人觉者很过瘾、很解渴。关键是他敢于亮剑,善于向问题开刀,直指问题要害。当然,这要建立在他熟悉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基础上。比如,“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治贪成功的关键是“领导人的政治意志”,这一观点符合儒家的“为政在人”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二零一五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毫不动摇转变作风,高举反腐的利剑,扎牢制度的笼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查处一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他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极大成就。但“新形势下,我们党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无论我国还是外国,都面临这样的矛盾:如何切实保障社会发展的活力与秩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秩序,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汹涌也不行。”通过这句话,习近平总书记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表达了出来。可见,“死水一潭”和“暗流汹涌”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只有既有序又迸发活力的社会才能不断健康发展和进步。endprint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给人一种“说到做到,强调坚决执行、加大监督”的深刻印象,事实如此,唯有监督到位,才能避免出现个别一把手或小官家藏“亿元现金”的骇人听闻现象,这极大提升党中央的威望。直指问题要害的历史担当意识,体现在他继承前几代中共领导人基础上的自觉的接力意识,以实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四、凝练共鸣
早在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就批评道:“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可见,写长文章不为我们党所鼓励,也不受群众所欢迎,讲话和写文章都应该简短,做到言之有物。习近平的讲话为何总会引起强烈共鸣,他的话语虽然不长,但善于用极其凝练、高度概括的话语提纲挈领。大家普遍感到,习总书记经常用一些大白话、大实话,特别是一些普通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有共鸣的话来表达思想。
比如,他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这样掷地有声的话来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容易引发共同“圆梦”的共鸣。而他讲话的语言风格正是在以“一种凝练又容易让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达”为显著特征。如“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已经创造了无数辉煌。我坚信,中国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对于党内外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他实事求是地指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四风问题积习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大家既有共鸣,又有高度期待。
五、高屋建瓴
习总书记的讲话站位高、立意高,思想深邃、思路开阔,既有很强的气场,又有很大的气势,这种气势首先表现在语言气势上。哲学上讲“元命题”概念,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能够把握住这个时代的“元命题”。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最重要是要抓住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问题。‘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与乐民。”表达了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认识和统揽国内全局的战略思维。他进一步指出,“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应该怎么做,突出哪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自己的辩证思维:“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针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吃饭是头等大事,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他坚定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段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些讲话充分体现出习总书记思想深邃、博大精深,体现在他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极大地增强了其讲话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或形象比喻、或俗话俚语、或引用诗文成语)来阐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抓住了讲话的本质要求,即讲真话、讲实话。力戒“兜圈子”或“隔靴抓痒”,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也彰显出习总书记讲话的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风格引起国内外民众和评论员的关注,帮助人们读懂当代中国,也增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让世界了解和理解中国,并看到中国的自信和未来。
参考文献:
[1]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N].学习时报,2013-12-09.
[2]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3,29,46,6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3-834.
[7]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N].人民日报,2014 -01-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