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3D”电影何以盛行中国

2015-07-15蒋李谢婵

支点 2015年7期
关键词:阿凡达支点

蒋李 谢婵

召开了发布会却又迟迟不上映的《港囧》,让众多影迷从3月底等到现在。用导演徐峥的话说,“《港囧》‘随时上映’,‘随时’的意思就是任性。”

时隔两月,在高考结束后第一天,《港囧》才正式宣布狂欢密码:9月25日国庆档,该片将正式上映。

不过,《港囧》的“任性”,可不止体现在上映日期上。

“近年‘伪3D’被影迷疯狂吐槽,《港囧》用3D制式拍摄,怕观众有意见,决定转成2D制式放映。”徐峥以这种方式确定了上映格式。

而徐峥口中的“伪3D”,已成为当前3D电影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自2010年《阿凡达》上映以来,全球电影产业进入3D蜜月期。然而,有些电影号称3D,但放映时却达不到标准化3D效果,业内斥之为“伪3D”。

“影片制作方要守住节操,让观众花了高价,就应看到货真价实的3D影片。”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对《支点》记者强调。

3D电影并非新鲜事

“3D电影根本就不是新鲜玩意,我在上世纪80年代就看过了。”面对《支点》记者,57岁的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彭立颇为自豪。

彭立是重庆人,在1988至1999年,一直在峨眉电影制片厂任职。他告诉记者,3D电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受到不少大导演的“眷顾”。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爱情的力量》上映。早期3D电影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作为噱头。

彼时,世界上知名导演大多数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但著名导演希区柯克却不这么想——1954年,希区柯克拍摄了3D版《电话谋杀案》,成为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中国电影界也不甘落后。1957年4月成立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1962年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

不过,由于当时配置3D屏幕的电影院不多,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彭立才在成都东大街上的立体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此后,中国市场以5-6年一部3D电影的节奏,陆续推出《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侠女十三妹》等电影,但始终未成为主流。

用彭立的话说,“新鲜劲一过”,就不火了,“当时3D技术本身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且大多数3D电影本身情节水准也不高,观众对其兴趣也不大。”

逆转发生在2009年。电影《阿凡达》横空出世,成为有史以来制作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3D电影。

几乎每一位接受《支点》记者采访的对象,提起3D电影时,都会将《阿凡达》作为3D电影崛起的交界线,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阿凡达》的巨大成功,彻底引爆了3D电影市场。2010年美国国内票房20强中,11部都是3D电影。甚至201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也以“3D电影技术的机遇与未来”为主题,专门举办了一场中国电影科技论坛。

中国电影市场,也因3D电影到来而改变。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09至2013年,中国电影市场3D银幕从700块增长到12507块。短短5年间,数量增长了18倍。

部分3D电影“滥竽充数”

在当今完全可以在家欣赏电影的时代,如果必须要给观众一个重返影院的理由,那么3D便是个“完美借口”。

然而,尽管3D电影在国内市场热度不减,但要看到,“性价比不高”的伪3D,也混迹其间。推波助澜者,包括制作方、发行方及院线。

周铁东曾担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多年前,他便发现好莱坞对电影定价有其潜在规律。

作为大众娱乐消费,电影有个理想票价依据,即最廉价的合法劳动者劳动一小时收入,能在影院买到两个小时的避世娱乐时光。

“但3D电影普及后,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如今,美国3D电影票价,至少比这一标准高出1/3以上。”周铁东说。

而在中国, 不仅3D电影票价“虚高”,就连普通的2D电影都远超这一标准。

2014年,武汉非全日制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到14元/小时。但从猫眼电影APP来看,2014年大部分2D电影价格区间在25-30元,这一价格已是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而3D电影,票价则普遍在50元左右。

“看电影是去享受娱乐,而非体验心疼感觉。这一门槛,足以让不少消费者对3D电影有所抗拒。”周铁东说。

效果如果对得起这个价格,那也就算了。但不少观众发现,很多电影3D技术只是“滥竽充数”。

一位业内人士向《支点》记者介绍,目前一些3D电影将“片头、片尾、字幕与极少内容”制作为3D效果后,便搭上“票价翻番”的快车,“包括一线明星主演的大片,也将3D作为噱头。”

面对“伪3D”风险,当影片同时有2D、3D版本时,部分观众已倾向于选择前者。但影院要么不提供2D版本,要么排次极少。

天河院线策划部副经理胡祖禹向《支点》记者表示,院线还是愿意照顾观众需求,将两个版本都排进去。但令他苦恼的是,由于考虑到收益,制作方、发行方一般会选择限制2D版本的放映权,“想排片也排不上去”。

不过,院线在造就“伪3D”电影过程中,也并非全无责任。

《速度与激情7》上映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郝建便发微博吐槽电影画面昏暗,称“全国99%以上影院为延长3D灯泡寿命,故意调低亮度”。

这一现象,得到胡祖禹的证实:“国内影院放映机的氙灯价格很贵,好的接近一万元,降低亮度是为了节省费用、延缓使用寿命。”

“全程实拍3D根本就不存在”

在造成“伪3D”的诸多技术类因素中,“2D转制3D”已成为众矢之的。

湖北《鄂州日报》记者柯鹏是位典型的影迷,近3年来在影院观影200部以上。“个人并不是很喜欢3D电影:一是性价比不高,二是2D转3D通常会粗制滥造。”

“其实,一味推崇3D摄像机拍摄,‘敌视’转制是个误区,全程实拍根本就不存在。”十二维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十二维度”)CEO周硕对《支点》记者说。

在周硕眼中,若以“实拍或转制”的标准判定,目前公认的3D电影扛鼎之作《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算不算“真3D”,还真不好说。

“3D摄像机只能拍摄实际存在的事物,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必须依靠CG(指影片本身在真实场景中拍摄并由真人表演为主,但会穿插应用大量虚拟场景及特效)后转制。”周硕说。

譬如《阿凡达》虽使用3D摄像机捕捉演员动作,获得相对准确的3D数据。但这也仅限中景和特写画面,远景镜头只能使用CG技术在电脑中生成。

而一些需要后期建模的影片,会更加偏向于3D转制。因此,没有哪个3D电影可以脱离3D转制。

“不少电影的3D实拍镜头,不超过5分钟。《阿凡达》只有很少部分实景是3D实拍,《黑衣人》、《环太平洋》、《钢铁侠》等都是转制。”周硕说。

《支点》记者注意到,在大部分3D电影合作企业名单中,都不会出现转制企业名字。

“为追求宣传噱头,很多3D电影都会说自己‘全程实拍’,如果真的把企业放在名单里,那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一位3D电影转制公司高管向《支点》记者表示,“号称全程实拍”已是行业惯例。

但实际上,“实拍3D”和“转制3D”的呈现效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

比如,3D效果并不出色的国产片《魔侠传之唐吉可德》,便大量采用3D摄像机拍摄,而3D效果相对出众的《龙门飞甲》,却有很多画面是后期转制而成。

周硕介绍,相比3D摄像机拍摄,转制片成本也很高:同一段镜头,实拍3D比实拍2D成本会增长30%以上,但正常规格的3D转制一般也需5万元/分钟。

相较之下,部分电影选择3D转制成本略低,但也不会天差地别。

“不过,很多电影制作方预算不足。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转制每分钟收费5万元,耗时4个月,可制作费要求每分钟3万元,一个月完成。这种情况下,再好的转制公司都保证不了电影效果。”周硕说。

周硕认为,不要太纠结“实拍与转制”的区别,关键是从题材和制作成本方面考虑该不该制作成3D电影,“这样既可以帮制片方省钱,也能达到最佳观影效果。如资金不足又硬要实拍及转制3D,就会出现口碑不佳的‘伪3D’。”

“中国定制版”3D电影缘何而生

“中国观众对电影有很强容忍度。但如果中国观众都开始对3D电影怨声载道,说明这个行业真存在问题了。”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君对《支点》记者说。

面对层出不穷的“伪3D”,不少人呼吁国家应建立3D电影行业标准。不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却不这样想。

“影院灯泡使用问题,的确需要规范。但3D效果好不好不是质量标准,只是电影的技术辅助手段,很难进行行业规范,更多需要市场大浪淘沙。”陈少峰向《支点》记者辩证分析。

但对孟君、陈少峰这类“骨灰级”观众而言,“伪3D”不仅指技术上粗制滥造,更在于3D技术与故事的相互融合——用3D画面渲染故事。

李安,是孟君极为推崇的导演之一——他从来不拒绝任何新技术,但他也从来不会放弃故事与技术的融合。

孟君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一个镜头,记忆犹新。“当派在海上很绝望地漂流时,海中层层叠叠地出现他母亲、哥哥等亲人的影像。这个画面以3D效果呈现,显得很有层次感。如果去掉特效,感染力会差得多。”

正是这部电影,让孟君肯定了3D技术对某些影片的正面作用——对魔幻、科幻及英雄主义题材,3D技术助益更大,而青春、剧情片则没有太大必要。

另一方面,孟君也承认“存在即为合理”:各类题材电影,都以3D形式纷纷在中国投放,证明还是有大量注重感官刺激的观众热衷于观看这类电影。

这一点,可从好莱坞电影在华发片状况看出端倪。

如今,只针对中国的“定制3D”电影层出不穷,从《飓风营救3》、《机械战警》、《超验骇客》、《超体》,再到《速度与激情7》,都是如此。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曾接触过《超验骇客》制作公司,并咨询“何以中国独有3D版”,“对方理由之一,就是中国年轻、富裕的观众追捧3D、IMAX的热情。”

而反观《阿凡达》发源地的美国,3D电影已逐渐走下神坛。

美国电影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3D电影票房成绩占美国电影总票房46%,而2014年,3D电影票房仅占美国电影总票房的14%。

基于这一数据,周铁东把3D电影发展趋势,比喻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中国处于左边递增区间,而北美2010年已达到顶点,现在已在右侧开始递减。

“所以,3D电影不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电影要想真正打动本土和海外的观众,在故事和话语方式上要多下功夫。”周铁东说。(支点杂志2015年7月刊)

猜你喜欢

阿凡达支点
重返阿凡达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迪士尼版图再次扩充 米老鼠“收编”阿凡达
吉林低碳养护技术的新支点
《阿凡达2》开机日期敲定8月15日
给自己一个支点
找到撬动变革的支点
“阿凡达”不是梦 人工智能或实现“蜂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