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2015-07-15苏红
苏红
记忆中的校园,有两座教学楼——“逸夫楼”和“田家炳艺术学院”,平时上课或是遛弯儿经常见到。当时只觉得“逸夫楼”高大气派,“田家炳艺术学院”新颖美观,对于以人名命名的教学楼也没有觉得特别,和同学说说笑笑的就过去了,从未想过去看看这楼背后的故事。偶然的机会,当我再次看到“邵逸夫”“田家炳”这两个名字,我才了解这两位传奇人物。中国大地上矗立着成千座以“邵逸夫”和“田家炳”命名的建筑,我母校中的建筑只是其中之一,我曾路过它,它曾陪伴我,成为我学生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今日想起,便多了些感激与感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位老先生的慈善事迹,领略他们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
邵逸夫基金会
邵逸夫先生是香港著名实业家,他在1973年向香港“苏浙公学”捐款50万港元建图书馆,开启了他漫漫慈善之路的大门。同年,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了以“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为宗旨的私人慈善机构——邵逸夫基金会。
慈善的足迹
邵逸夫基金会的慈善足迹可以说遍布世界各地。自1973年开始,他便在香港尽自己的能力做慈善,渐渐地走出香港,继而走向世界。
内地:1985年,捐款1000万港元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2008年,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2013年,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自1985年,捐款教育领域47.5亿港元、在各地建设逸夫楼近6000座。
香港:1973年,捐款50万港元在“苏浙公学”建图书馆;1977年,出资600万港元助政府兴建香港艺术中心;1980年,捐款1.1亿港元为香港中文大学兴建逸夫学院;1984年,为香港红会捐款成立首个输血服务中心。
台湾:1999年,捐款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地震灾民;2009年,台湾8·8台风,赈灾捐款1亿新台币。
英国:1994年,向牛津大学捐赠300万英镑,成立中国研究所。
美国:在旧金山开办以他首任妻子命名的老人中心。
南亚国家:2005年,印度洋海啸,赈灾捐赠1000万港元。
捐资文化教育
邵逸夫先生曾说过:“中国要强大,教育太重要了。我看到国家教育事业在进步,心里很高兴呀!我的捐款重点在教育,培养人才,做些实际的事情,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自1985年开始,邵逸夫先生以及邵逸夫慈善基金会将目光投向内地,出资1000万港元协助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继而,邵逸夫基金陆续在内地捐建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0多个省份。近年来,邵逸夫基金会还对中西部大中小学的教育设施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据中国教育部官方网站2014年1月7日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基金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学设施,迄今捐款金额已近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达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当你打开百度地图,搜索邵逸夫学校和教学楼,你就会看到眼前这幅景象,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邵逸夫学校和教学楼,它们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更具说服力。逸夫楼已成为许多校园里的一道风景,也是我们学生时代重要的记忆符号。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邵逸夫基金教育捐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中国教育部实施的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过去30年里,邵逸夫基金是支持中国教育普及的重要民间力量之一。
2002年,邵逸夫基金会还创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以表彰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上有杰出贡献,或在近期获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该成果对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家。“邵逸夫奖”有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每年颁奖一次,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第十二届(2015年度)“邵逸夫奖”三个奖项的得奖者名单已于6月1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并将于9月24日在香港举行颁奖典礼。
1977年,由于热心公益以及对影视业的贡献,获得英女王册封为爵士;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回报这位老人的慷慨,特地将国家编号第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2008年,中国民政部授予邵逸夫“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美国旧金山政府则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田家炳基金会
田家炳,一个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家喻户晓的名字,与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紧密相连,它是奋斗的象征、实业的象征、慈善的象征、公益的象征。
田家炳基金会是田家炳先生于1982年在香港注册成立的非牟利慈善机构,资金来源全部由田家炳先生个人及其家族公司捐献,田家炳基金会由董事局严谨管理。基金会以“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为理念,以“促进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并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国教育素质,贡献国家”为使命,以“兴学育才,推广文教,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于在两岸四地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注重教育,实践“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的信念。
教育硬件与软件并重
开展工作的前期,田家炳基金会尽已所能回馈香港。积极支持香港各大慈善机构如东华医院、保良局、博爱医院、仁爱堂等兴办社会福利活动,捐资兴建以“田家炳”命名的图书馆、疗养院、综合医疗中心、家务助理服务中心、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小学、幼儿园。在大专院校方面,资助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大学多种项目,包括教学楼、游泳池、学术研究基金、大学基金、奖学金和贷学金等等。
与此同时,田家炳基金会积极支持内地的教育事业。内地捐资重点以硬件为主,订制资助师范大学与中学的申请章程,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以及捐建“田家炳中学”。截至2014年10月,受惠的内地学校中,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39所师范学院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41所综合性大学,均有田家炳先生捐资兴建的“田家炳教育书院”“田家炳艺术书院”。同时,捐建的以“田家炳”命名的中学达160多所。另外还包括一些专业学校、幼儿园,以及1700间农村中小学图书室。
后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田家炳基金会近年来逐渐将捐资重点转向软件项目。2010年更以提升教育素质、学校德育、教师培训、学术交流为主要项目。主要资助三个范畴:促进德育教育、弘扬中华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教育素质。陆续开展了重庆田家炳项目、吉林田家炳项目、苏沪皖赣田家炳项目、陕西田家炳项目、甘肃田家炳项目、甘肃农村校长培训、田家炳中学奖学金、北师大教师情感项目、教育部培训项目、中国特殊教育培训等项目。例如教育部培训项目和北师大教师情感项目:
教育部培训项目:2014年,田家炳基金会每年捐款400万元人民币,通过与国家教育部合作,实施“西部乡村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以期提高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的整体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尽其绵薄之力。
北师大教师情感项目:2014年至2017年,田家炳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开展“全球化时代的‘道德人培养: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项目。该项目旨在以情感教育为纽带,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善的品性的年轻一代。
情系桑梓 福泽九州
田家炳先生希望透过基金会,略尽绵薄,以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素志。田家炳先生曾在经济危机时变卖家产,只留一栋公寓居住,为的是他捐资兴建的“田家炳中学”工程顺利实施。他说听着学校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是一种精神愉悦,使他更有动力。他没有将财富留给自己的9个儿女,2009年田家炳先生将名下全部物业转赠予基金会,并广邀社会贤达参与基金会管治,自己退任为无决策权、无投票权的荣誉主席职衔。老先生说:“留财富与子孙,不如留德行于后世”。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曾评价田家炳先生“名标星座,泽荫神州”。
田家炳先生视慈善工作为第二事业,倾注心力。他曾说:人生的最大价值在于无私奉献;能把自己的财富资助公益事业,使广大民众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获得无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们不妨将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辉煌的事业。
田家炳先生的高风亮节,赢得了社会各方的称颂:1982年香港总督尤德爵士颁授英女皇荣誉奖章;1988年台湾最高当局颁赐“热心公益”金匾;199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Member of British Empire)大英帝国员佐勋章;2004年中华慈善总会举办首届全国慈善人物评选,他获选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百位慈善人物;2006年获中华慈善总会颁授“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邵逸夫、田家炳,这是两个响亮的名字,是一种慈善的声音,是一种公益的力量,他们是实业家,但更是慈善家。正如以他们命名的“邵逸夫星”和“田家炳星”两颗小行星一样,在宇宙中不停歇地运转、孕育能量、散发光芒。两位老先生看到了“中国要强大,教育很重要”“中国的希望在教育”,创办的“邵逸夫基金会”“田家炳基金会”也将目光更多地关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正所谓情系桑梓,福泽九州,留德后世,惠及子孙。?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