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经验:内心的惊恐和战栗
——读阿斐《众口铄金》
2015-07-15福建陈仲义
福建 陈仲义
底层经验:内心的惊恐和战栗
——读阿斐《众口铄金》
福建 陈仲义
挣扎、无奈,是“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作为“80后”中出道最早的一位诗人,阿斐的写作始终贯穿了这一主题。本文是对其诗歌《众口铄金》的赏析,从中可看出诗人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底层的诗写经验。
阿斐 《众口铄金》 底层 诗写经验
阿斐曾被称为“80后”第一人,第一人不是指写得最好,而是指出道最早,同时提供了某种标识性的东西。
应该说是杨克最先推举阿斐,他说阿斐最早摈弃了那种在纸面上强说愁的写作,把一个出身贫寒的学子在都市漂泊的无根感受,以快意张扬的自嘲口吻尽情宣泄出来,非常具体地传达了生存在缝隙里的小人物的生命疼痛。
阿斐“继承”前辈,如阿坚们和中岛们的底层写作,反映城市平民生活,如《买早餐的人》《老家的亲戚》《暴雨来袭》《拾易拉罐的中年人》等,很有贴近感。在疼痛基础上,他还不时抽象旨意,如《青年虚无者之歌》《他们的群众》《警世钟》《孤独》《以垃圾的名义》,提升了作品高度。正如他晚近接受采访时所表白的:我的写作轴心是关注生存,物化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化的生存状态,历史的生存状态以及现实的生存状态,包括愤世嫉俗的激情。
《众口铄金》虽没有显示太多技巧,只是朴素说出一代人的命运人生,恰恰是一种最典型的“说出”,故得到了同代人的一致认同:
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
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
两个“孩子”,包含了丰富含义:前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新人类”;而昨天的“这一个”则充满辛酸的内涵,它是父母辈的缩影。代表人母的,是机械的、睡着的、“毫无灵感的蚌”;代表人父的,是猪一样的生态与猪圈一样的命运。两个“孩子”的抽象与反差,涂上了时代的鲜明烙印。
而更为深刻的,是后来引申的“说出”了一个时代、一切弱势群体的心声:
战战兢兢地伸出孱弱的手
迎合命运的安排
像甘霖之下无辜的万物
无力改变弱势的处境,在命定相似的圆中兜圈子。挣扎、无奈,是“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类似这样的主题与写照,一直贯穿着阿斐的写作,像下面的诗作:
我哑口无言地走进这个世界/在这个巨大铁笼的一角圆睁恐惧的双眼/我分明看到一些人像野兽却披上人皮/我分明看到大多数人像野兽一样暴尸荒野/角色替换如车轮疯转/我在成为我之前就已失去了自我
(《青年虚无者之死》)
这一首同前一首黄土的“错乱”不大一样,它不是具体针对种种形而下的事物,而是凿开一点深入其中的核心,再次地印证了底层的诗写经验。
所谓“底层经验”诗写, 既是指对人类生存理由的追问,更是侧重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直接呈示。凸显底层生活的矛盾、问题,以普通人的身份进行叩问,充满群体的和个人的生命吁求和命运感怀。
像阿斐这样的底层诗写,完全与雕刻、漂亮无缘。多数是从现场观察出发、从感同身受出发(大量打工诗是有力证明),只有少数停留于底层经验的想象力上,这就使得它摆脱“廉价的良心”、简单的倾诉或抱怨,真正出自自我的真实,写出内心的惊恐和战栗。
诗歌在与现实的关系上,勇于走向民生承担,是新世纪诗歌的一次“回心转意”。倘若在直接呈现的规约下,再加强点“技巧”含金量,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附:
众口铄金
阿斐
朋友告诉我
我变了
是变了
面目全非
群众的眼神已经异样
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
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
孩子的母亲躺在床上
像一只毫无灵感的蚌
机械地睡着
像所有初为人母者那样
没有目的
没有记忆
梦中她的丈夫披红挂彩
乡间最耀眼的新郎
如果我是一头猪
命运会赏赐给我一个猪圈吗
如果我是一个人
孩子她妈,是否会赏给我一个安稳的未来
所以我变了
变成了朋友预想的模样
一个坐着八抬大轿的草民
战战兢兢地伸出孱弱的手
迎合命运的安排
像甘霖之下无辜的万物
作 者: 陈仲义,厦门城市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出版有现代诗学专著《现代诗创作探微》《诗的哗变》《中国朦胧诗人论》《现代诗技艺透析》等部。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