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生成 感悟建模
2015-07-14张陈伟
张陈伟
[摘 要]“整数除以分数”一课的教学,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他们学会反思和评价,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模型思想的感悟与建立。
[关键词]自主探究 思维交流 反思评价 实际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40
课堂回放:
出示例题:一辆摩托车 小时行18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先列式并尝试解答,再小组讨论)
生1:18÷ =18÷0.3=60(千米)。
师:不错,这位同学灵活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生2(出示下图):把1小时平均分成10个时间段,由图可以知道3段时间行18千米,即1段时间行18÷3=6(千米),那么10段时间(每小时)行6×10=60(千米)。
师:画图真是个好办法!
生3:18÷ =18× =60(千米)。昨天刚学过“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而整数又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我猜想整数除以分数应该也是这样计算的。
师:真厉害!他回忆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猜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4:我运用商不变规律把不能算的转化成能算的,即18÷ =(18×10)÷( ×10)=180÷3=60(千米)。
师:很好!
生5:18÷ =18÷(3÷10)=18÷3×10=60(千米)。
师:他是根据分数和除法的联系进行推算的,真棒!
生6:我还有一个方法……
师:同学们一会儿就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真是了不起。可哪些方法比较好,哪些方法还有欠缺呢?
生7:第一种方法不好,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8:第二种方法太繁琐了,很不实用!
生9:我同意大家的看法。同样道理,第四种、第五种方法也有这样的缺点。
生10:第三种方法比较好。(大家频频点头)
师:下面,就请大家用第三种方法完成以下的练习(略)。(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师:结合刚才的计算,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三种方法吗?
生:整数除以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
思考:
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自主探究是建模的基础,没有探究就没有深刻的建模。因此,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的场所,是学生探究和交流数学、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上述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不同计算方法的优劣。正因为经历了独立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有了初步的建模。
2.使学生经历思维交流的过程
思维交流是建模的关键,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对话中生成、在互动中提升。同时,学生通过思维交流,可以使猜想的算法得到证实,可以使知识的内涵更加丰富,可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不断引导学生对多种计算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学生有较深刻的感悟。
3.使学生经历反思评价的过程
反思评价是建模的深入,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能够进行反思和调控,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反思评价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成绩,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外,深入学生的反思评价和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探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交流的多种计算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一评”活动,使学生对多种算法的简洁性、适用性进行反思,促进了学生对计算方法最优化的建模。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