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守则政策:呵护学生核心素养

2015-07-14吴安春

中国德育 2015年13期
关键词:守则行为习惯德育

吴安春

《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是我国中小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及《中小学生守则》分别自1981年、1991年、200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校良好校风、学风、教风的形成等都起到了奠基性作用。认真梳理《守则》的历史脉络,研究其在中小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作用,发现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守则》,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守则》的历史脉络

随着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以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发展的变化,《守则》的条目和具体内容也进行了适时地调整。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处于拨乱反正,从混乱走向有序的重要时期。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教育从为政治服务专向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过渡时期。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学校开始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德育从“文革”时期的政治教育转向关注青少年思想的转化和社会风气的改良上来。1981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小学生守则》,这个专业性德育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自此,德育开始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具有了规范性和操作性。《小学生守则》共十条。从小学生的政治、学习、身体、卫生、劳动、生活、纪律、师生关系、公德、诚实等十大方面进行了明确的价值要求和行为规定。具体内容有: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按时上学,不随便缺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3.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4.讲究卫生,服装整洁,不随地吐痰。5.热爱劳动,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6.生活俭朴,爱惜粮食,不挑吃穿,不乱花钱。7.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9.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10.诚实勇敢,不说谎话,有错就改。《小学生守则》都是小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做人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具体明了,便于小学生理解和实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时期。基础教育中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培养。教育确立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的培养目标。德育关注的主题主要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国家教委1991年颁布了《中学生守则》。

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开始了新的探索,从灌输性德育向民主性德育、封闭性德育向开放性德育转变。德育内容上,强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道德养成教育,也开始关注国情、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之,当时我国青少年心身发育提前,中小学教育需要紧密衔接的特点,因此,2004年教育部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修订为《中小学生守则》,仍是10条。具体内容是: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合并后的《中小学生守则》仍然保留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内容;《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守则》除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外,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别增加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内容,如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珍爱生命、注意安全、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等;同时调整了部分内容,如将“遵守公共秩序”调整为“遵守社会公德”,将“遵守国家法律”改为“遵守法律法规”,将“诚实谦虚”改为“诚实守信”等。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修订工作,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而为一,正在形成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

二、《守则》的奠基作用

《守则》自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起到了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1.国家连续颁布和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及配套文件,使我国中小学德育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生命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守则》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道理,明是非,提高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

3.《守则》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守则》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出了细致、具体、可操作的规范性要求,对于其德性品质的培养,文明礼貌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守则》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对于提高学校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守则》的改进思路

随着时代变化,《守则》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主要有:

1.《守则》中一些关键性条目要求的力度不够大。如果能将第一条中的“热爱”改为“忠于”和“拥护”,利于国家意志抵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触动学生的灵魂,成为激昂其生命成长的动力。

2.尚缺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相关内容。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种民族复兴的状态中,而民族复兴一定要有文化复兴作为精神支柱。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民族崛起从文化复兴开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核心德目-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中华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精忠报国思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魂和民族气节。这个任务在当今世界冲突不断的格局中已经显得十分急迫。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遭受侵略、蹂躏的惨痛教训,尤其需要以民族忧患的意识来对待这件事情。

3.有些条目的要求比较概念化。可将概念化的内容,用更加具体好记的方式表述,提高其时效性。

4.《守则》背后的理念不够清晰,缺乏体现时代主题的清晰的理念引领,如生命为本的理念、幸福教育的理念等,未来的《守则》修订,可以提出更加突出这些理念,提出更加贴近人性,关怀生命的规范和要求。

5.缺乏自我保护的条目要求,不利于孩子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未来可以提出更加具体、清晰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的规范要求。

6.一些提法过于原则,显得模糊、抽象。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总之,《中小学生守则》在中小学生的生命成长中具有奠基性作用,需要教育主管领导、校长、教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来达成。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守则行为习惯德育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花花世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做好祖父母的九条守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