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资助”模式的思考

2015-07-14成宏涛于甜

关键词:高校

成宏涛 于甜

[摘 要] 学生资助工作关系到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同时,资助工作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是整个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助工作中,既着眼于解决学生的“经济”之困,又着眼于加强学生的“精神”支撑的“双线资助”模式,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 。在“双线资助”工作中,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长期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的辐射平台,保证“双线资助”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工作的效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双线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3-0105-04

一、“双线资助”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提出要“帮助学生顺利入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7年10月,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杨晓慧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上提出“双线资助”模式[1],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和学生工作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双线资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东北师范大学金昕讨论了“双线资助”模式对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以人为本提高实效和可持续发展完善机制的具体做法[2];清华大学向辉等对资助过程中育人功能的内涵进行了挖掘,并将育人内涵与资助工作特点相结合[3];南京工业大学王宇翔等提出建立健全高校“双线资助”体系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并针对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意见[4]。这些研究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上述研究进行梳理,结合近10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经历,笔者对“双线资助”模式的定义重新进行了界定,即“双线资助”模式是指以“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下线的经济解困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上线的精神蓄力共同作用模式,在使学生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受资助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得到全面发展。

“双线资助”模式以其优越性和全面性成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它不但集中了高校服务和教育的双重功能,而且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使资助工作有推手,教育工作有抓手。

(一)“双线资助”模式是高校“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

许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性格较为内向,外来的经济扶助会让部分受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封闭心理,进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大学里积极主动性较差。“双线资助”模式不但能够通过经济解困的方式帮助这些经济困难的学生,而且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小灶式”的思想教育,使受资助的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外来的帮扶,化感恩为动力,最终成长成才,达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二)“双线资助”模式是高校教育服务功能的优化型工程

由于工作对象的直接性和对受资助学生了解的全面性,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基本上由学生工作处牵头,各院部辅助实施,资助部门承担着双重的责任,既要负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叉与繁杂使该项工作如果只使用简单的处理方式容易出现“只扶贫不扶志”或者“空教育不解困”的现象,而双线资助模式恰恰解决了此矛盾,使资助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实现了“双线资助”模式既助人又育人的功能。

(三)“双线资助”模式搭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其群体数量较大、贫困原因各异、性格偏执内向等一系列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开展。“双线资助”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工作者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对受助学生群体进行深层次的共性分析和个体剖析。该模式通过资助评选过程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评选结果和表彰奖励创造学生成长的公平环境以及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资助后的引导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双线资助”模式的经济解构及作用发挥

近年来,国家对学生资助工作日益重视,逐步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加大资助规模、资助力度,为广大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有力促进和实现了教育公平。

(一)助学贷款作为资助工作的龙头,推动了资助工作全面深入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高校资助体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国家相关政策明确要求,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探索开展教育经费信贷的有效途径,积极创办各种形式的助学贷款业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事业。通过助学贷款工作,使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无偿借用国家财力,有效解决了学生在读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缓解了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同时有效的贷款偿还机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才积极性。近年来,除了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也发展迅速,两者相辅相成,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二)奖学金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抓手,全面激励贫困学生成才

近年来,国家继续加大奖学金评选力度,奖学金额度以及覆盖面不断提高。在物质奖励方面,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奖学金等不断增加,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较高的综合测评成绩获得各类奖学金,不但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实际困难,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质。完整的学生素质评价综合体系、完善的奖学金制度使得评奖评优已经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抓手,为贫困学子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勤工助学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校内外科技、文化服务等劳动,培养实践能力,并获得合理报酬。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自立自强的重要体现,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自身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高校设立的助教、助研和助管等岗位进行服务性劳动,不但能获取经济资助,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状况,而且能以此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强化市场意识、培养职业意识,使学生获得日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意识和技能。勤工助学已经成为各个高校资助体系中“造血”功能最强的一部分,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助学金和困难补助成为资助工作的重要补充,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

助学金是指国家或者高校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的无偿经济资助,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日常生活费用不足的困难。各高校通过逐步完善贫困资格认定制度进行公正性的贫困认定,以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助学金有力保障了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缓解了学生的生活压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级政府和高校“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

针对贫困家庭学生遇到的特殊性、突发性困难而设立的临时补助作为助学金的有益补充,为出现重大变故的学生提供了及时而有效的帮扶,帮助许多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五)学费和贷款代偿工作成为资助工作的延伸,减轻了初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生存压力,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学费和贷款代偿是指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在3年以上(含3年)的,其学费或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代偿工作的推进,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支援西部的热情,同时也给予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的广大毕业生有力的支持,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三、“双线资助”模式的精神解构及作用发挥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经济资助,但是资助工作不能把家庭困难学生的问题单纯地看作经济问题,不能仅仅认为只要资金到位,解决了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就等于完成了资助工作,而更应从精神上、心理上加大支持,采取合理的方式开展资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助学资金的作用。“经济”和“精神”双线资助,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以助学贷款工作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目前,高校除了重视助学贷款的资格评估认定、款项发放利用等工作,更应重视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可通过网络、板报、班会等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及时了解助学贷款精神,使学生真正理解助学贷款的各项政策、助学功能、约束机制等;通过开展主题演讲、征文等教育形式,将诚信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管理与教育并举。同时,可结合公民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有贷必还的意识。[5]

(二)以评奖评优工作为着力点,鼓励学生奋勇争先,全面发展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做好对优秀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的表彰奖励工作不仅能助推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学生一个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对在思想道德修养、基础知识学习、文艺体育特长、科技创新和组织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一定的表彰奖励,可增强学生上进的内在动力。同时荣誉称号、奖状证书等精神鼓励也可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完善的评奖评优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优秀辐射”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影响作用,最终达到个体的优秀和集体的进步。

(三)以勤工助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正视困难,自立自强

勤工助学是大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解决自己面临的实际困难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自立意识和市场意识的重要平台。同时,勤工助学也是育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首先是认知能力。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困境,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心态,做到困难面前不逃避、不自卑,用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其次是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通过勤工助学可引导学生努力将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再次,学生通过勤工助学的经历可以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感知到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学习内容。[6]

(四)以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发放为契机,教育学生知恩图报,乐于奉献

目前,助学金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对生活费短缺的有效途径,极大缓解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困难补助则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送去温暖,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在工作中,除了给予学生物质上的支持,还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勤俭节约,合理使用助学金和困难补助,避免学生出现获取资助后肆意挥霍、过度消费等不良现象。要积极引导学生知恩图报,勇于奉献,使受助学生在受助的同时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五)以学费和贷款代偿工作为方向,引导学生励志成才,报效祖国

代偿工作开展以来,大量毕业生主动到中西部、到基层、到部队,成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坚强脊梁。通过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可使大学生磨砺意志、戒除浮躁,真正走向社会,独立生存;通过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可加快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成长成才的良好平台;通过引导大学生进部队,可加快国防事业科技化进程,同时也为大学生专业应用提供良好机遇。与此同时,代偿工作极大缓解了部分毕业生初入社会的生存压力,成为他们努力工作、回报祖国的重要力量来源。代偿工作已成为当今引导就业方向、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方面。

四、“双线资助”模式的发展趋向

“双线资助”模式在高校资助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显现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但“双线资助”模式下“个体受助”的成长效果、“精神蓄力”的作用实效和“经济资助”的长效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探讨。

本文拟就这三个方面对“双线资助”模式的发展趋向进行探讨。

(一)建立资助成长档案,追踪个体成长发展

要改变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完成任务”的心态,不能仅仅以完成的“工作量”作为资助工作的评判标准,而是要切实推动资助育人的成果实现,以解决困难为手段,以资助成才为目标。要建立受资助学生的成长档案,动态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发展状况,第一时间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并予以适当的帮扶,减少因“家庭贫困”而出现“精神贫困”的现象发生。同时,要保持与已经毕业的受助学生的沟通与联系,追踪受资助学生的成长轨迹,并对其给予长期的关注和指导,提高资助成才的成功率。

(二)打造育人辐射平台,使资助成为重要抓手

在“双线资助”模式下,育人功能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目前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接受资助的学生,因此,有效建设育人平台将催生更大的“辐射平台”,使资助育人的功能更具有影响效果。应将育人功能的对象拓展为全体学生,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加强对全体学生的目标引领,将资助平台建设成“育人大平台”。应通过设立“光荣榜”、“自强之星评选”等,使学生找准成长目标,使身边榜样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奖学金的评选使全体学生了解和把握国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对自身成长做合理的规划。同时,在资助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使资助工作与时俱进

要使“双线资助”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工作模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即通过国家、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公益力量来保证资金流的稳定注入;第二,要保证资助操作的规范化,即通过完善贫困认定机制、提高资助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大资助工作的信息化和透明度等,最大限度地保证资助公平,并以此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第三,要保证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即资助育人要结合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适时改变教育内容,引导受资助学生健康成长,如在目前的背景下,育人工作主要应以“感恩、诚信、成才”教育为主,引导受资助学生懂得感恩,诚信做人,努力成才。

总之,“双线资助”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财力支持”,即满足学生现时的物质需要,帮助学生解决在校经济困难问题,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要重视“素质支持”,即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长远的发展需要。实际问题解决得好,思想问题往往迎刃而解;思想问题解决得好,又往往能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双线资助”模式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避免“只扶贫不扶志”和“空教育不解困”现象的出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双线资助”模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高校应发挥出资助工作的最大效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诚信感恩、求真务实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2007(19):44-46.

[2] 金昕.实施“双线资助”确保高校学生资助可持续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09(Z1):70-71.

[3] 向辉,曲莎莎.挖掘育人内涵 促进高校资助体系成熟化——以清华大学学生资助工作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2011(12):46-49.

[4] 王宇翔,陈建华.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双线资助”体系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90-92.

[5] 陈灵泉,李逸龙.论国家助学贷款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103-105.

[6] 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 For students,subsidization work relates to their vital interests and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m to finish studies successfully. Meanwhile, as a significant means of education, it also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e double-line mode of subsidization, which is an inevitable part in the subsidiz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focuses on both solving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iritual support to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double-line mode of subsidization in the university,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dvantage of double-line mode of subsidiza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though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double-line mode of subsidization are established, which enable subsidization to function better and promote students in all aspects.

Key words: university; financial subsidy for students; double-line mode of subsidization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