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音乐

2015-07-14杨蕊

亚太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旋律节奏儿童

杨蕊

很多年前,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着力于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忽略了音乐本身,想借助这些多样化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认为这样才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个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热闹而有趣的课堂并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真正的音乐,这样的课堂失去了音乐本身和实质。音乐课堂应该让音乐真正属于每一个孩子,让音乐所表达的情感真正内化为每个孩子个人的情感,音乐课堂必须是一个“玩”音乐、弥漫音乐的地方。

一、我对音乐教育的理解

1.探寻音乐教育的本质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最深刻的价值就是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热爱音乐是人类的本性,与生俱来,原始人类或民族对音乐的热爱更为热烈、真切、本能,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扬这种本性的作用,将点点星光发展为熊熊烈火,而不是将这火花扼杀在摇篮之中。

2.回归音乐温暖的人性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让音乐教学回归音乐是感性艺术的本质特征,通过艺术活动触动学生的内心对音乐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感觉与感情,在音乐艺术活动中引导、诱发、激活学生自主感情体验,而不是趋于理性化的对音乐的分析和说教。

二、怎样“玩”音乐

“玩”音乐不是所谓的疯玩、瞎玩,而是有秩序、有方法、有层次的通过音乐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本质,也就是用音乐来“玩”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联觉”,进而让学生真正爱音乐、懂音乐、享受音乐。

1.让学生“歌唱”音乐——声觉内化

人声是天然的、最珍贵的乐器,歌唱也正是人类最自然、最亲切、最直接的从事音乐的活动形式和方式,歌唱更是音乐最强有力的生命。因此,我非常重视让孩子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在音乐教学中注重生活化的歌唱,让学生用最自然的声音表达情感,同时也会用很生活化的方法给他们指导。比如:我会利用学狗叫、放鞭炮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跳音的运用,和学生一起闻花香、吹纱巾等等,在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经验的基础上用最简单、最自然、最愉悦的方式学习声音的控制和运用,在“玩”的过程中生动歌唱。

2.让学生“体验”音乐——动觉内化

体验方法之一音乐律动。律动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舞蹈动作,律动的概念有节奏的跳动,有旋律线条规律的运动,是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感觉。例如在聆听音乐《狩猎波尔卡》时,要求学生找出音乐中出现的不同声响,他们在音乐中寻找到了枪声,当再次聆听音乐并要求学生跟着音乐做出想做的动作时,孩子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和枪有关的动作,并能跟着节奏和旋律线条用身体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准确表达音乐的情绪。

体验方法之二音乐图谱。音乐旋律的轻快、舒缓、跳跃……都可以用简单而直观的线条来表现,在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采用这种方法,带领孩子们跟着音乐画出旋律线条,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通过旋律线条的表现,学生更能准确把握情感,表达心情,而绝不需要说教的成分。

3.让学生“表现”音乐——音乐内化

简单是一种美,简单是一种能力,儿童本身就是简单的,不加修饰的,所以,能通过简单的方式达成的音乐学习目标我绝对不把它复杂话,只有儿童内心深处高度认同的感受才能真正属于儿童自己,才能内化为儿童的情感,内化为儿童自己的音乐。

表现方法之一音乐游戏。儿童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游戏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生活,如果把游戏注入儿童的音乐生活,在游戏中以最自然、最真切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那音乐就会植根于儿童的内心。音乐游戏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联觉”及音乐能力,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如:在教学《小星星》这节课时,和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我让孩子们组成圆圈,其中一个同学蒙上眼睛,音乐响起后,我指到哪里,那部分学生就用拍手、拍肩或拍腿等方式表现音乐的强弱和旋律的起伏,而被蒙上眼睛的孩子根据同学打节奏发出的声音方向去寻找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除了音乐本身及他们拍打出的节奏声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出现,所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弥漫着音乐及非常美妙的学生自己表现的极富情感的和声节奏。

表现方法之二创作表演。创作表演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音乐创造能力的活动,当学生充满兴趣、充满自信的将音乐主题进行发展、进行丰富的时候,那音乐就真正的属于他们了。如:《小青蛙找家》这节课,通过音乐游戏、音乐图谱、打击乐伴奏等环环相扣的学习,学生对音乐有了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当进行音乐创作表演时,他们大胆的将音乐的旋律进行了加花、音乐的节奏进行了扩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儿童的心理特点是“玩”,用音乐来“玩”音乐,让儿童感到音乐的神奇与美妙,让音乐和孩子的成长生活相融相通,那音乐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伴随孩子们美好的一生。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龙祥路小学)

猜你喜欢

旋律节奏儿童
花有自己的节奏
春天的旋律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YOUNG·节奏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