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乡村
2015-07-14李孜
文·图 ◎ 李孜
链接乡村
文·图 ◎ 李孜
全世界的乡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开始追惜工业革命以前的乡村景观和人居环境。Woods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本土的居民、迁入者、农民、土地拥有者、工人、游客与景点、政策制定者、媒体与学术研究者所共同演绎(Perform)出来的。确立城市和乡村之间界限的,不仅是景观性的差异,还包括更重要的生活方式的差异。欧洲的乡愁体现在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想的城乡模型上,整个田园城市和随后出现的英国福利制度下“新镇”(New Town)模式,都是对和谐恬静乡镇景观和乡村和睦邻里关系的追忆,为的是让人们能够告别二战工人阶级恶劣的生存环境,以环境塑造人的思维来建造小镇背景田园生活的乌托邦。但是这样的努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倡导小城镇的居住和工作一体的“新镇”模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大量“新镇”逐渐成为单一功能的“睡城”,其原因在于全球化工业生产带来分工模式——把劳动力分到世界各个大型城市,瓦解了以前由小城镇给工人阶级、白领带来就业机会的分工模式,田园城市实际上是没有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的消费主义和房地产的发展推动形成了一种由别墅、洋房、宠物、轿车、人这5大元素组成的城郊发展模式。随着信息化革命和互联网革命的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在乡村地区崛起,引发了美国区域空间的再结构(Urban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以美国维吉尼亚州的劳登郡为例,劳登郡著名的“数据中心走廊”,代表了世界上最大、最密集,也是最好的数据中心。优美乡村的田园风光、闲适的田园意境吸引了大量高精企业聚集于此。同时,这里也是高价值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以葡萄产业发展为主的地区。除此之外,同时也是游玩和运动的好去处:当地35个酒庄经常举办品酒大赛,还可以体验漂流,阿巴拉契亚山道健行等旅游活动。
图片说明
1.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绿色学校入口廊桥(绿色学校提供)
2.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绿色学校教室与种植花园 (绿色学校提供)
3.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在乡村深处的绿色学校太阳能供电
4.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绿色学校幼儿园到高中的国际课程,旨在吸引和培养未来的绿色先锋
社区网络创新
在乡村的背景下开始发展互联网技术区,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恬静的田园生活吸引了高技术人才和高品位人群,乡村形成高科技事业云集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社区。这样的情况在亚洲又是另一幅景象。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和度假胜地,每年都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乡村景观。大片热带乡村景观是吸引旅游度假的核心要素,但从更深层来看其实是乡土社区文化的吸引。印度教推崇的万物有灵、众神论,作为与自然共荣、和谐生活、平衡工作的理念来源,滋养出的宁静、和谐社区氛围,使得大量中产阶级和技术白领愿意长期在此居住和办公。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是巴厘岛的支柱产业,因此与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非常成熟,这就为创业者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创业者在这里可以获得心灵的启发:这里独有的社区文化特征(印度教邻里和睦的关系,生态、朴素的观念)激发着文创、技术人员创造出在互联网社交、旅游等方面新的构思。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环境氛围。
这种多元化创新氛围与硅谷地区环境氛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硅谷通过科技和教育(斯坦福大学)来吸引人才和资金集聚在这里;而巴厘岛是通过独特的宗教、文化来吸引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逐渐形成创新氛围。并且相比硅谷而言,较低的创业和生活成本也是推动科技创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革新是印尼巴厘岛热带丛林深处的“绿色学校”。建造者John Hardy认为巴厘岛自然和谐的气氛、独特的文化资源以及保留完善乡村景观给孕育全球绿色领导者(Green leader)提供了条件,于是有了在这里兴办学校,和当地的社区共同承接文化和创新绿色科技的想法。所谓的“新乡土”就是恰当地综合民间传统文化与全球性先进技术进行设计的形式。传统的巴厘式建筑为梁柱结构系统,由木板或竹子充当非承重填充板。建造者在充分理解了巴厘岛传统乡土建筑特色后,对本土材料,如竹子、茅草等进行创新设计,创造出以绿色设计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的现代空间。设计和建造的过程和以往项目不同的是:它由当地工匠和艺术家合作建造而成,共同设计建造了多种形态的建筑类型。这一个思维创新模式:当地的乡村文化和外来创新意识进行碰撞,共同建造具有跨时代性的乡村景观。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巴厘岛传统木刻、石雕、手工艺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共同再造的一个乡村意境,匠人的精神和互联网的理念碰撞发酵,形成整个印尼,甚至是整个亚洲乡村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
网络乡村在中国
在中国,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快速崛起,为移动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城乡信息产业生态形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在城市生活的精英乡民回流到乡村。以“遂昌赶街模式”为例,以潘东明等一批精英乡民为代表,他们在中国乡村形成一股全新的乡村发展变革力量。和巴厘岛不同是,巴厘岛的创新主力是外来人与本地人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股力量,而中国的创新主力是一批精英乡民的代表,他们经过城市生活的历练,把电子商务、微商、数据、营销这些观念带回到乡村去。他们想利用遂昌当地的环境优势资源,从旅游、互联网出发,形成新型的环保产业。当潘东明看到遂昌当地网商数量成倍增长时,决定应好友之邀于2010年一起成立遂昌县网店协会,为当地小网商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建立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遂昌地区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内容包括网商培训(满足当地人开网店的需求)、协助供应商产品开发、网商活动的组织、协助网商建立公共数据包、促进网商融资和与物流快递合作、组织网商爱心和慈善活动。
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来解释乡民的利己和利他的行为准则,所以乡村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因乡民动机被激发带来的积极的新的生活方式。潘东明等人深知这个准则,于是建立了一套线上推广和销售乡村土特产和乡土文化旅游,线下则和遂昌县政府共同推进乡村社区体验和旅游的可持续模式。在保持乡村的传统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同时,让当地乡民能持续创收。笔者也参与遂昌网店协会的实践,我们在2014年创立了爱咱村儿(I village)的团队参与乡村营建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的完善,为村民“打算盘”,为当地电商企业出主意,为政府理关系,真实了解各方参与主体的诉求。在车前村,我们通过旅游推广、微商推广、发布旅游和活动信息,增加村的影响,把车前村的乡村景观的发展策略和节日活动结合在一起。车前村成功举办乡村摄影节,打造最美摄影村。互联网更新了发展乡村经济的模式,把不发达的乡村地区环境优势,转换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优势,更新了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实际上发展出一个农村从手工农业时代直接走向第三产业的道路。乡村景观、民俗风情得以保护和升级,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模式,重构了国内乡村经济发展体系。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模式(外来房地产开发带来快速回报的产业模式),立足于当地、立足于社区、立足于人,保留和提升乡土景观的要素,增加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一种发展模式。这些最终成为中国沿海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趋势。
5. 浙江遂昌叶坞村村口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外景
6. 浙江遂昌叶坞村村口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内景
7. 作者给车前村村委会做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的培训(车前村村委会提供)
8. 丽水吾古村村民大会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研讨
李孜 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设计学院助理研究员,爱咱村儿创始人,乡村营建社联合创始人。
可以预料,十年、二十年以后,乡村互联网提供给当地居民更多选择机会,返乡形成一种潮流,一批新的“乡绅”——90后、00后代替祖辈引领乡村发展,组织资源、凝聚本地的社区力量,在保留当地的社区乡土景观特征和场所精神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乡村的技术资源连接到全球市场和技术,共同营建乡村社区。这该是什么样的场景?这是一次乡村景观、乡村社区甚至是城乡结构的变革新生。在线城镇化将乡村和县城纳入了城乡对流的区域都市群的经济整合和空间重构体系中去。如布·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序所言“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犹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中国的缩影。”乡村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之后涅槃,逐渐重新掌握当地发展的话语权,重建自己家乡的变革之幕在互联网时代徐徐拉开。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硕士研究生杜彤云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