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城里人一条归乡的路

2015-07-14朱胜萱关伟娜

园林 2015年11期
关键词:莫干山市集文化

文·图 ◎ 朱胜萱 关伟娜

给城里人一条归乡的路

文·图 ◎ 朱胜萱 关伟娜

面对人们越来越多的逆城市化需求,乡村价值在需求层次也分层离析,各取所需。自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梁漱溟的政教合一、卢作孚的经济建设到欧宁和左靖的“碧山计划”,倡导了“国家的元气在民间,中国的根深植于中国的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在今天依旧鲜活。对于新农村建设,修复和激活的也是完整的乡村价值体系。

乡恋·实践乡愁

提到故乡,总会说到“乡愁”,但笔者更倾向用“乡恋”来表述“乡愁”。怀念故乡,并不一定要把它变成一种“愁”,现在只要想亲近乡村,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近乡生活,伴城伴乡”的生活概念,会让人们向往。其实欧洲的乡村小镇,人们早已开始享受近乡生活带来的身心灵魂的解放及衍生价值。

笔者做过很多大型城市景观,曾担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景观工程总设计师,却没有太大的成就感。因为总觉得做得越多,却离真正的田园土地和绿色生命越来越远。缘起于世博会景观工程中的一个小项目,要把上海近郊某一个乡村的蔬菜运到世博会里。当时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让城里人回到乡村,解决城市和乡村的隔离问题。因为当时太忙碌了,梦想就此搁置。世博项目结束后,因生了一场大病,在家休养了很久。期间一直在思考:建筑师和景观师的存在,能否为城里人找到归乡的路?而后,又接触了很多关于乡村建设、乡村经济的书,对土地、乡村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当然,有很多问题没想清楚,但总感觉自己急需寻找出路,实践对乡土的眷恋。

2.“莫干山计划”图解

本期专题策划 ◎ 陆红梅

乡创·实验出口

在乡创实践伊始,就是想给乡村带来变化。这种变化是想竭力保留在地文化,并作更高的提升。

1. 物质空间建设

案例一:田园东方·莫干山

2011年我进入浙江德清县莫干山山区时,整个乡村的小农经济已衰落,年轻人流向城市,建筑凋敝,社区废弃。那里基本没有业态发展,虽有大量良田耕地,却缺乏活化产业。

考察莫干山基底环境后,笔者决定利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本在莫干山做一个乡村改造实验。实验开始推行“山间民宿、山腰农耕、山下休闲”的联动经营模式,分别对应三个板块:清境原舍、清境农园、庾村文化市集,位置分散在山间、村里、镇上。这是根据自然生长的雏形进行的布局,引入台湾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建设模式,力图在莫干山建立农垦、乡居加集镇的乡村生态圈。

对于“山间民宿”清境原舍,本项目设想建造一个属于那里的房子,并营造回到乡村的感觉。原先的建筑虽难以修复,但村民的记忆一直存在。我们用建筑群的密度营造社区的亲切,以户外院落提供闲话交流场所,还留意让每一扇窗观察到不同的风景等细节。漫山的茶树也依地势流入原舍的院子中,既作为景观,也是想把莫干山的黄茶重新激活,加以保护。此外,室内没用任何涂料、油漆和人工合成材料,全是原生回收使用的木板、地板、家具,包括里面的器物都是用循环材料。改造之后,夜晚在那里可以拍到萤火虫和星空。

清境原舍的5幢小房子做了2年,从设计到建造,再到整个室内,我们都花了很多心思去进行物质空间建设,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原乡情愫。莫干山原舍是我们进行乡村改造实验的开端。

对于“山腰农耕”,我们租下了大山环抱下的一块60多亩的农地。在租之前,大片香樟连着泥球已经被挖走,整片土地像被地雷炸开过,留下大大小小的坑。土地雨天积洼,旱时干裂,根本无法种植。第一年,这片地长不出任何东西。我们不着急,任其休耕了两年多。休耕的同时,我们通过种植固氮的牧草、毛豆等植物,让土地依靠植物自身恢复肥力,还对周边崩溃的水系做了大量处理,并捡除杂石,提高土壤的平整性。最终,我们得到了肥沃的土壤。然后,采用标准的自然农法种植。由此,清境·农园诞生。土地复耕之后,直到2014年夏天,玉米、秋葵、红薯等才有了首次产出。

1. 清境原舍院中一景

3. 清境农园田中一隅

图片说明

莫干山计划中最重要的“山下休闲”部分是在莫干山镇上的庾村文化市集。我们得到了很多同道中人的支持。知名建筑师庄慎在山下庾村搭起竹棚;台湾设计师阿宏潜心设计自行车主题餐厅;来自台湾的梅茂森团队引入喷香的窑烤面包;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周凌对萱草书屋进行了公益设计;贾少杰夫妇对茧咖啡进行了室内设计,用夯土墙见证了这里从蚕种场到中国首个乡村文创园的历史转变。

一些投资数亿的项目或许实际操盘时间只有十几个月,而从2011年开始改造莫干山,我们花了4年。2015年6月开始,我们继续对庾村1932文创园进行2.0版本的活化升级:景观设计二次提升,引入了创客街区的四家创意小店,以破风骑行为代表的新业态也入驻园区。

4. 庾村1932文创园中自行车主题餐厅

5. 无锡田园东方拾房文化市集

6. 南京桦墅双行项目现场实景

案例二:田园东方·阳山

无锡阳山项目,我们用商业的模式及力量来重塑乡村。如果说乡村休闲在莫干山是一个文化活化之旅的话,那么阳山项目可算是一个升级。

无锡阳山,桃花烂漫。当我们开发这块地的时候,发现边上有个非常好、名字也好听的村落——“拾房村”,但却被告知那片村落要被拆掉。最后通过多方努力,十间老房被保留了下来,但很可惜最终有几间房子还是被拆掉了。我们尽力把所有的原始材料都留了下来,用同样的手法去改造修复它们。

在拾房文化市集,我们用蔬菜和农作物的景观保留了原生态的风貌,满足了观光文旅的需求,既保留了农地,又有了时尚的餐厅。市集里可以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里面有书院、创意铺子、咖啡厅,还有用老房子改造的民宿,此外还引入了华德福幼儿园。我们甚至做了一个手造的儿童乐园,全部采用废弃物建材,设计师也全部加入到搭建的队伍中。现在里面有动物、有树屋,还有很多DIY活动,孩子们都玩疯了。

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最大动力就是土地财政和商业开发,它们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就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商业机构的基因。无锡阳山是国内首个田园综合体,我们称之为“新田园主义的力行”。

案例三:南京桦墅双行

我们接着做了第三件事,非常大的集群社区营造,南京的“桦墅双行”美丽乡村建设。这10个自然村落分布在南京经济开发区边上,有鱼塘、山林、农田,周边有一些工业建设用地。从资源而言,它似乎没有太多优势。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做这个事情。凭借以前两个项目的经验,我们迅速进入,当地政府有资金支持,也有意愿改变这样的乡村。

这个村庄做得很快,我们也尝试了其他的资源和方式。比如在村落里,我们成立了新的平台公司,把闲置的村民资产做了置换。在社区设计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结构的设计,比如: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的明星建筑师结合进去;把产业结合起来,譬如当地一种大米的衍生产品。

至此,我们已经有了三种模式:小资本进入、大资本进入、集群的社区改造,从中或许可以总结出一些思考。但我仍然很困惑:面对这么复杂的乡村,面对这么多元的社会转型时机,该如何对待它?至今我们仍走在一边实验更好的乡建模式,一边寻求更好答案的路上。

2. 在地文化的挖掘

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挖掘沉淀在记忆中的在地文化,是乡村改造的灵魂。“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之说,使得莫干山早已名声在外。可当时我们见到的莫干山,镇区萧条,没什么收益,传统手工艺逐渐流失,饮食文化、乡村布局等也在没落。莫干山缺乏适应现代生活的业态。我们当时思考如何激活乡村文脉?

小处着手的文化发扬 在清境原舍建造中的铺地工艺,整个村子里只有两个人会做,不用如今的水泥砂浆,要用当地的传统工艺。我们的倡导和应用,应会使这种传统手工艺重新找到市场,虽然它还需要更好的传承发扬的渠道。当地有风俗,每逢大事需先“搭棚”。我们在文化市集开发前做了第一届的“搭棚记”,邀请知名建筑师庄慎和一群热爱乡村的人一起做了一个用莫干山的竹搭起的棚。

我们就想从细琐的文化习俗入手,找到归属感,也想唤醒莫干山沉睡的文化记忆。只要它醒来,就定是精彩民国史的更高演绎。

大处着眼的文化传承 我们还提出文化“市集”的概念,即将空间、场所、舞台、市场、作坊等元素及其职能进行聚集,以之作为城乡互动的空间节点、物资集散的商业节点以及邻里关系的社区节点等,并凸显当地文化价值。市集地点在莫干山镇的庾村1932文创园中,是去莫干山景区的必经之路。

7. 庾村文化市集乡学礼提篮展

庾村葬有民国高官黄郛,不过,黄郛墓穴已荒凉,镇上图书馆也找不到他的任何传记资料。黄郛历任民国政府外交署长、上海市长。1931年黄郛携家人退隐莫干山,发起了“莫干山农村改造实验”。即使在1936年黄郛病逝后,其妻沈亦云率众还将改造实验坚持到1949年。《亦云回忆》一书详细记录了为改变莫干山乡村面貌,黄郛当时进行的全面改造,如造林植桐、蓄水抗旱、办学、兴建藏书楼、发展牧场等。所有这些举措,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也为我们做了示范。我们挖掘此渊源,做了一期“莫干山计划展”,展览详细再现了黄郛曾做过的那些乡村改造,并向当地人讲述这一段埋没的历史。

在庾村1932文创园,我们创办了一家公益书店——萱草书屋,是知名建筑师周凌做的公益设计。从城市里发起的二手书籍的漂流和收集后,书籍被运往萱草书屋。书屋很简单,但它和乡村及生活非常关联。很多人喜欢这个小书屋,会在这里短暂停留。

莫干山有丰厚的骑行文化,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自行车主题餐厅。除了提供配套餐饮,主题餐厅还承载骑行文化。2014年,全球最顶级的自行车品牌选择在这里做品牌发布会,有数百个媒体来到这里。主题餐厅逐渐成为莫干山骑行大会中的一个驿站,并联合其他业态,让整个庾村文化市集成为骑行者的补给站、文艺人的集结地。我们想用一种清新、欢乐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

庾村文化市集里会有很多活动,我们举办了百年庾村影像展、音乐节、乡学礼提篮展、“红米计划”公益展等。细琐的文化传承很多,当我们切身融入当地,就不觉是在挖掘,我们本就属于莫干山,不过是在地化发扬。

无锡阳山和南京桦墅的项目,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去挖掘和传承在地文化。或许我们的方式很简单,相信经年累月,静水流深处,已是乡创文化的璀璨新生。

3. 多方参与

建设性参与 庾村1932文化市集的创造过程是汇聚智慧的过程,上层策划先行,进行量身业态设计及管理。乡建、文创人士融合台湾文创与社区总体营造经验,共同搭建城乡共同体建设者的交流平台。景观设计师、著名建筑设计师、工研艺术匠人、文化创意人等汇聚力量、实践梦想,最终复苏并激活乡野记忆。在这个漫长的参与过程中,每一位乡创人士都能各取所需,哪怕留下的是和乡村的一个合影,带走的也是有关乡恋的回忆。

村民的参与 为了让文化市集活跃起来,我们定期开农夫市集,由周边村民卖自家东西;还筹备“庾村百年影像展”,以一张20元的面包券向村民换来一张老照片,激发了很多村民的参与。我们收集了大量民间老照片,进行扫描输出,在展览上呈现,村民在展览上会看到自己或乡邻。我们试图以这样的影像,激活他们对这片土地的记忆。

项目业态从建设到运营,所用的员工大都为当地村民,其中不乏高素质的返乡青年。我们对其进行规范化的业务培训,他们就是项目最好的名片。通过他们,将乡村的记忆和美好,用最自然的方式传达给来到乡村的人。

4. 平台式合作

与德清县政府合作乡行文化季《自然志》 自然志平台征集志愿者参与,针对莫干山植物进行实地考察与详细记录研究,普及莫干山植物的同时,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剖析植物与莫干山背后的故事。

与本地民间组织共同创立“宿盟” “宿盟”是上海伴城伴乡·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的下属民间组织,即由在地化优秀民宿联合自发组织的民宿共同体。随着民宿热潮在以莫干山为代表的地区井喷式发展,现阶段民宿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宿盟”第一站落地莫干山,于2015年7月创立。第二站“宿盟·昆山”,于2015年9月正式成立。宿盟平台进行民宿资源整合,“众乐乐”才是乡建的方向。

与中国青年报-KAB创业教育(中国)合作项目“返乡青年创业计划” 这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所推出的一项鼓励青年返回家乡进行创业活动,从而反哺乡村、繁荣家乡,同时,培养青年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开发的一项公益计划。

与云南元阳世遗保护规划团队合作“红米计划” 红米计划是拯救云南元阳哈尼族村落的公益计划。希望通过世遗梯田的红米产出,以撬动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并打通当地村民与外界的经济联动,为提升村民生活条件寻找新出路,完成对古村落的经济复苏及文化复苏,使其公益效应最大化。

乡伴·探索升级

如今已初见成效的莫干山旅游,我们曾经的做法是分散资本投资,但一家家民宿开起来之后,感觉太分散,不够综合。无锡阳山的乡村旅游项目,尝试用大笔资金,在乡村构建文化旅游、房地产、儿童游乐、农业的综合体,但做完之后又反思:只用纯粹的民间社会的力量,能否解决中国乡村的问题?之后以南京10个自然村为基底的城乡双行线“桦墅双行”集群项目,请的都是一流的明星设计师,也结合了当地大米的产业,但总觉得:乡村自身的活力到哪里去了?怎样去激发它?

目前,正在投入建设的江苏昆山锦溪计家墩新乡村生活示范区项目,我们探索的不仅是“村的新型产业化”问题,还想尝试解决“人的重新乡村化”问题。我们选择的合作伙伴之一是具有“中国创业教育第一品牌”的KAB创业教育项目。乡村需要创业者,创业者能给乡村带来活力。对于创业者来说,昆山拥有的“上海的区位、江苏的成本、昆山的效率”也很有吸引力。可以期待的是,计家墩村会成为昆山乡村旅游的一个样板,带动其他有特色的村庄自我升级。

对于拥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质的昆山,不仅设计有酒店、餐厅,还会有培训学校、小铺子、民宿等复合型业态。注重文创转型与升级,提升乡村休闲品质,将以营造农垦、乡居、集镇的乡村生态圈辐射周边文旅,并与其他景点形成差异化发展、贯穿式互动,打通水乡田园文旅一体化。

回过头来,昆山的乡村旅游探索,不过是一条返璞归真的必由之路,从蓬勃发展制造业、追求经济效益,在积累一定的物质基础后,反思反省,从而关注人对自然最本质的需求。“乡伴”这条路,我们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归乡·安放乡恋

总体来说乡村建设经历了由点到面,由个人到平台的发展历程:从民国乡建三杰的特色乡建模式,到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理念的乡村社区营造,到如今依托平台,协力改造乡村。在互联网+ 和工业革命4.0的背景之下,每个人都能为乡建贡献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营造,也是社区营造的平台力量。

不管作为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或者是每一个想安放乡恋的人,我们一路探索,只是想为城里人找到一条归乡的路。我们做乡村建设项目,搭建开放式平台,以“去中心化”和“参与式社区营造”为法则,开放微信端口等,将所有对乡建项目感兴趣的人融合在开放式平台上,共同参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我们正在研究并推行的田园梦想家(Pastoralism Distribution,PD)计划,就是希望建立一个体系,让分享者都能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朱胜萱 伴城伴乡·上海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发起人,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委会秘书长,东方园林·东联设计集团首席设计师、董事,上海世博园区景观工程总顾问。

关伟娜 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文创设计师,上海大学硕士。

猜你喜欢

莫干山市集文化
莫干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古味市集
来野·莫干山民宿
徒步莫干山
市集
Mount Mogan and Some Foreigners
谁远谁近?
揖美手作市集与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