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形式”到“模式”——《我要上春晚》对综艺选秀节目的整合性探寻

2015-07-14吉林大学文学院13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8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综艺舞台

王 博 (吉林大学文学院 130021)

一、《我要上春晚》与《春晚》在互动中实现理念上的关联

1.“内外因合力下”央视《春晚》的“革新之需”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台“名不见经传”的演艺界艺术家之间的联欢晚会,到现如今中国普通家庭欢度农历新年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年。2012年4月,《春节联欢晚会》以收视率最高、参与演出人数最多、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综艺节目成功的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作为除夕夜全国观众乃至海外华人共同关注的一档大型综艺节目,节目内涵和节目形式除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之外,晚会节目话语形态表达和节目思想内涵在中国同类型的电视晚会中,在中国影视艺术界都具有指向性的意义。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同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1991年11月31日央视三套综艺频道的开播,多样化、专业化的综艺、曲艺形式开始展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中国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就欣赏到各类型的综艺节目。在全国几十家上星的卫视中,每年播出的晚会有上百场。因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到新世纪之初央视《春晚》走过了一段暗淡的时光。

2.“开门办春晚”指导思想下《我要上春晚》的“应运而生”

观众作为直接参与者,让老百姓选出自己喜欢的明星走上舞台,通过择优选择、地方电视台推荐与央视统一选拔的公开筛选,从而也提高大家对于春晚的兴趣。“开门办春晚”节目组从观众的需求与审美角度出发,让观众从看春晚转化为直接参与到春晚当中。“开门办春晚”似乎有点“春晚走基层”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体现,多年前央视就提出过“开门办春晚”,也的确让阿宝、李玉刚、西单女孩、旭日阳刚、朱之文等“草根明星”有机会登上春晚的舞台”。而近几年春晚面向全国各地12家选秀节目的36名选手给予3张“春晚表演券”,这也能看出央视开门办春晚不是纸上谈兵,也在实际行动上证明了。

3.“平民的舞台”宗旨下央视《春晚》与《我要上春晚》的“内涵同构”

现代意义“文化”指的是人类物质、精神两方面满足水平的标志。由此,娱乐化就是它题中应有之意,它本来就是为了让人满足和愉悦而生的。《春晚》作为观众在除夕夜的“年夜大餐”,观众更希望看到来自百姓的声音。2009年,阿宝走上了春晚的舞台,赢得了很多人的好评,这也正是观众审美价值的变化,与明星大腕相比较,观众更喜欢来自他们中间的这些草根明星。他们的表演更贴近生活,让观众真正的感觉到春晚确实是老百姓自己的春晚。在201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我们看见了三位晋级选手精彩的表演,以及观众对于他们的喜爱与鼓励,在2015年的《我要上春晚》节目中,有四组选手获得了2015年央视春晚的邀请函,同时对另外三组优秀选手发出了2015年元宵节晚会的邀请函,这也充分证明了《我要上春晚》真正实现了其价值。

二、《我要上春晚》节目本体及其同类型节目的整合性探索

1.产业化诉求下《我要上春晚》节目本体的市场化运作

所谓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指的是自给自足有盈利的模式,不是单纯投入的公益建设。电视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就是在制播分离的前提下,将节目的制作和经营纳入整个电视市场体系,包括节目制作以及前期调查、策划、制作到最后的销售播出都是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

《我要上春晚》最大的特点是在与《春节联欢晚会》的相互配合中形成了一条产业链。这也是一种节约成本的产业模式。《我要上春晚》之所以会完成产业诉求,这和精品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有直接关系。只有一个节目能够产生影响力,才会吸引受众,而在这个“收视为王”的时代,只有收视率高了,才会吸引更多的广告商。

《我要上春晚》拥有完善的运营模式:“媒体和广告商”,首先该节目依托中央电视台这个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媒体,正因为有强大的后盾支持,才会有广告商愿意投入资金成为《我要上春晚》的赞助商,也正是因为《我要上春晚》节目组拥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整个节目的制作,通过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产业链式的运营模式。

除了中央电视台这个坚实的媒体之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的配合也起到了广泛宣传的巨大影响力。网络是新媒体当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而现在更多的“网络独家播出”更是为《我要上春晚》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十分有力的保障。

2.同类型节目中《我要上春晚》节目的优质化整合

节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了近几年的选秀节目已经进入了“停滞期”。“只见数量,不见质量”的选秀节目面临着走向边缘的道路。

随着综艺选秀节目走进中国的电视之后,越来越多的综艺选秀节目均照搬照抄,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很多国外的选秀节目移植到中国缺乏本土化创作,盲目跟风,最后导致了同质化综艺节目背景下的乏善可陈。而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的播出,对整个综艺选秀节目进行了新一轮的整合,将有梦想优秀的选手聚集到一起,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现自己。

结语

综艺类选秀节目的发展路程还有很长,观众更希望能够看到一些有价值,真正吸引眼球的选秀节目出现在荧屏前。同时希望《直我要上春晚》这样的选秀节目能够树立起品牌化和常态化,一方面能够起到有效的整合效应,更能加强央视与地面媒体之间有效、良性、长期的有机互动,为今后选秀节目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1]赵婧.《新媒体下的大众文化》[J].《新闻爱好者》,2009(24).

[2]葛红兵.《娱乐化,文化的一种本质属性》[J].《杂文选刊》,2008(9).

[3]尹鸿.《市场结构·供应链——从美国电视产业的历史变迁看我国电视产业化存在的问题》[J].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综艺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的出路
以《这就是灌篮》探析体育综艺发展趋势
浅析“大众文化”
韩国女性综艺人立足难
国产综艺“短命”,得治
对比研究东西方大众文化理论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