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中“寻根文学”的意义及局限

2015-07-14谈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寻根全球化民族

⊙谈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 610068]

全球化语境中“寻根文学”的意义及局限

⊙谈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 610068]

作为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流派之一,“寻根文学”致力于探寻民族文化之“根”,这种“寻根”的努力与姿态在全球化语境中更具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能够抵制“全球化”带来的同化危机。而且,以“全球化”的视野观照“寻根文学”的创作,也能察觉出其中存在的含混与缺陷。

寻根文学 全球化 民族文化 身份

自中国走上现代化的追寻之路,就决定了中国必然会面对全球化的语境。如今,“全球化”的发生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也早已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事实上,对于社会发展的脚步,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怀疑,当1992年商品经济的大潮被国家领导人以讲话的方式肯定之后,一个试图汇入世界发展潮流中的中国,就带着它有些懵懂的国人,出现在了世界的面前。”①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就意味着同时发生着“看”与“被看”,一方面是我们在“看”世界,另一方面是我们在被世界看、被世界了解,这种双向的对话与交流是全球化带来的现象。

全球化带来了“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交流,但这种对话很大程度上是不平等的,“全球化由于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很多时候都呈现为一种不公平的经济、政治、文化秩序”②。由于西方大国领先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并凭借其优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落后国家进行了侵略,致使落后国家进一步落后贫困。在强敌的逼迫之下,中国等国先后走上了现代化之路,而且是以西方为自己效仿的对象,甚至可以说是唯“西方”马首是瞻。全球化带来的困境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东西都是别人的,“自我”逐渐消失在全球化的运作之中。在这种“个性”逐渐消失的局面下,“寻根文学”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寻根文学”是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文学思潮之一,“寻根”二字就意味着一种“自我”的意识,这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以“全球化”的视角来反观“寻根文学”,也能察觉到其中存在的缺陷之处。

全球化首先指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其“根本驱动力在于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在于扩大商品市场与投资市场的需要”③,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对于各国的文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带来文化的全球化?问题的答案可能还有待时间证明,但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文化趋同现象是不可否认的,“全球化挟商品化的浪潮,促使了与经济关联度较密切的文化部分,也就是那些容易被商品化的部分(电影、音乐等),向趋同化的方面发展。特别是当这部分文化成为一种‘文化工业’的时候,如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卡拉OK、欧洲的足球俱乐部等,它们使文化融进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文化与经济的合流,更加速推动着全球化成为一个从经济到文化的一体化、普遍化的进程”④。可见,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已初见端倪,这也是后殖民理论所关注的焦点。后殖民理论将这种文化上的趋同现象理解为西方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侵略”,或者说是“文化殖民”,从而形成并巩固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或许“全球化”只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并非包含着某种文化策略的意味,但从伴随全球化出现的某些现象来看,西方文化确实占据着主导、核心的位置,“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中心主义……第三世界的全球化,是一厢情愿的向西方的靠拢过程,而绝对不是与第三世界搞全球化。也就是说,或者从西方的立场提出全球化,或者认同西方的立场,而认同全球化”⑤。

外在的大环境或许是不利的,但更不能忽视的是国人自近现代以来的“崇洋”心态。“西方在中国新知识分子的大脑中,是一个文明、进化、科学的象征,对它的敬仰和向往构成了中国新知识分子意识的主体。而这样的心态在‘文革’之后更得到了加强,知识分子从世界‘革命中心’的丧失中开始清醒,明确了自己在世界中所处的‘第三世界位置’。从而不得不强迫自己内在地认同‘西方’价值,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⑥这种唯西方是尊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形成西方文化的霸权地位,并且会进一步加剧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丢失。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洋节”在国内的盛行,如情人节、圣诞节等;相反,本国的传统节日却渐渐被遗忘甚至丢弃,如对于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国人也只是注重形式,节日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却渐渐被淡忘。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我们该如何应付?如何去应对西方文化的侵袭?如何去捍卫、保全“自我”?如何去找回逐渐丢失的“中国性”?这就涉及到“文化身份”的问题。“文化身份意味着一种文化与他种文化相区别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是民族国家用以维护其政治统一的国家机器之外的一个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集体无意识,必须依赖于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才能实现其文化的统一。”⑦那么什么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呢?又从何处去找寻这种能够代表民族身份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呢?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寻根文学”思潮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寻根文学”这一思潮在形成之初或许并没有要抵制全球化带来的文化霸权的意思,但“寻根”这一意识、姿态却有着重要的意义。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强调了寻“根”的重要性,“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如果割断传统,失落气脉,只是从内地文学中‘横移’一些主题和手法,势必是无源之水,很难有新的生机和生气”。⑧韩少功在这里谈的虽然是文学创作的问题,但却把视角转向了民族文化与传统,这无疑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挖掘,有助于“文化身份”的形成。阿城的《文化制约着人类》更是把“文化”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学常常只包含社会学的内容”,“尚没有建立在一个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而且,“文化是一个绝大的命题。文学不认真对待这个高于自己的命题,不会有出息”。⑨而且正因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民族文化的断裂。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则把视角移向少数民族地区,认为那里的文化是“一种真实的文化,质朴的文化,生气勃勃的文化”,“总而言之,我认为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规范之外。规范的、传统的‘根’,大都枯死了……规范之外的,才是我们需要的‘根’,因为它们分布在广阔的大地,深植于民间的沃土”。⑩此论虽有偏颇之处,但呼吁人们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是深具慧眼的。从以上几位“寻根”论者的观点来看,虽有各自的差异之处,但总的方向,或者说意识,是一致的;他们都关注民族文化,都想在本土文化中寻“根”,借“寻根”来推动文学的创作。

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寻根”论者们确实在努力探寻民族之根,在深挖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80年代“寻根文学”这一思潮流派。或许寻根作家们所寻之“根”存在问题与歧义,但他们还是寻到了民族文化中某些被我们忽视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寻根”还是有成果的,“作家们开始投出眼光,重新审视脚下的国土,回顾民族的昨天,有了新的文学感悟”⑪。韩少功是这样评价当时的一批寻根作家的:“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带上了浓郁的秦汉文化色彩,体现了他对商州细心的地理、历史及民性的考察,自成格局,拓展新境;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则颇得吴越文化的气韵……远居大草原的乌尔热图,也用他的作品连接了鄂温克族文化源流的过去和未来,以不同凡响的篝火、马嘶和暴风雪,与关内的文学探索遥相呼应。”⑫而韩少功本人则把眼光聚焦于古老的楚地,去探寻神秘而富有魅力的湘楚文化。可以看出,寻根作家们大都在那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中“寻根”,“把散落在偏僻的边地、山村的、规范之外的、生气勃勃的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重新发掘出来”⑬。这种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与再发现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作家对“文化身份”的焦虑,他们想极力去找寻本民族的文化品格与文化精神,从而在寻找过程中重塑自我的身份。这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确认正好可以弥补全球化带来的“身份危机”,我们还是我们自己,西方文化的入侵并没有使我们丧失自我,因为“根”还在。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的现象,“寻根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寻根”这样一种要求返归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意识有助于“文化身份”的建构,有助于以“自我”的面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什么是我们的“根”?对于“根”的判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种依据在多大程度上成立?寻根作家们所寻之“根”是否能代表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又有精华与糟粕之分,那什么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民族文化?由此看来,“寻根文学”所存在的缺陷是明显的,其中最关键之处就是“根”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从上文“寻根”论者们提出的观点来看,明显的差异是存在的,但他们的文化寻根意识是明确的,陈思和将这种意识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古代宗教、古代哲学、历史文献等)的重新认识与阐释;第二,以现代人的感受世界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诸如考察原始大自然,访问民间风格与传统;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旧文化因素的挖掘与批判,如对国民性或民族心理深层结构的深入批判等。⑭但是,明确的文化寻根意识并没有使作家们所寻之“根”清晰化、明朗化,反而总有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这个“根”到底是什么?到何处去寻“根”?其实,“寻根”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前提就是我们的“根”已经断了,于是我们才要去“寻”,但我们的“根”究竟有没有断,这个问题将关系到“寻根文学”之主张的合法性。寻根论者们一般认为我们的“根”已经断裂,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五四运动在社会变革中有着不容否定的意义,但它较全面的对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态度,加上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使民族文化的断裂,延续至今。”⑮“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但传统文化是否就因此消亡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真的如此脆弱?“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总和的文化,只要这个民族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其内在的流脉就不会被切断,而数千年文化传统所沉积在人们文化心理中的东西更是难以变更”,“传统文化的势能实在太强大了,它不仅表现为外在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对人们的制约,还内化为人们的心理架构。虽然由于社会的变革(辛亥革命)和时代思潮的冲击(五四运动),使这种文化心理结构发生了某种变异,但并未从根本上崩毁,千余年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机体中,造成一种巨大的文化惯性”。⑯可见,传统文化由于其强大的惰性与惯性,并没有彻底消亡,而是一直或隐或现地存在着。从这一点就可察觉出寻根论调中存在的矛盾之处。既然“断裂”已经存在于文化的延续过程中,这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消失,但又要去寻根,说明“根”没有断,一直存在着,那么“寻”的必要又在哪里?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正因为“根”的断裂,才要去“寻”;但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又出现了,“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俗地分为“优根”与“劣根”,这两者是否都在“寻根文学”的视线内?从寻根作家的具体创作情况看,“优根”与“劣根”都在其所寻范围之内。寻找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自然容易理解,但寻找“劣根”却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传统文化断裂,所以要去“寻根”,显然寻根的目的是要承续传统文化,不然,“寻根”何为?既然要重新承接断裂的传统文化,那么就要选择优秀的精华部分,能够真正代表民族身份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某些糟粕文化,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寻根”的意义。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要求我们具有鲜明的“文化身份”,否则将会面临被同化的危险。寻根作家们想极力确认的似乎也是我们的“文化身份”,正如韩少功所说:“万端变化中,中国还是中国,尤其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⑰言语之间的豪情是让人感动的,我们需要“民族的自我”,没有这种“中国性”,我们都会成为一群“无根”之人。“精神”也许是很虚幻的东西,但也是不可否认的东西,精神上的认可与寄托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文化身份”带给我们的恰恰是民族情感上的认同感,没有这种认同感,生存的焦虑是难免的。“寻根文学”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重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在一味追逐“现代”的过程中丧失自我;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寻根文学”也能够察觉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总之,“寻根”思潮的重现未尝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①赵学勇、孟绍勇:《革命·乡土·地域:中国当代西部小说史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②⑦桂青山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第49页。

③④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第347页。

⑤⑥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7页,第196—197页。

⑧⑨⑪⑫⑮⑰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80页,第788—789页,第780页,第780—781页,第789页,第783页。

⑩原载《作家》1985年第9期;转引自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⑬⑯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第259页。

⑭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文学评论》1986年第6期。

作者:谈益,文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寻根全球化民族
唐冠玉:寻根筑梦秉初心 砥砺奋进献侨力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MINORITY REPORT
千人祖国寻根传承中华文化——2017“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即将启动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