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作品中的茶文化

2015-07-14王海燕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210014

名作欣赏 2015年14期
关键词:旗人茶客饮茶

⊙王海燕[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14]

老舍作品中的茶文化

⊙王海燕[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 210014]

茶叶发源于中国,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之一。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与茶相关的文化现象。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尤其是老舍的作品中我们能够领悟到较多的茶文化,并可以从中观察到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老舍作品 茶文化 特征

茶叶发源于中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物品之一。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足以见得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之高。这种生活习惯也促使中国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一些学者也对此进行了一些记录和描写。如老舍的作品中就较为集中地展现了北京地区的茶文化,里面涉及了茶馆的功用、茶客的群体特征以及饮茶习惯、地方方言等多个方面。

一、茶馆的功用

茶馆在老北京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场所。历史上的茶馆也一直有着分类明确的特性。如“清代茶馆,各种类别、等级都有,有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饮茶兼饮食的‘贰浑铺’;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等。”从这段记述中可以看出,清代茶馆的分类较为明晰,功用上也明确,而且一般多样化经营的茶馆比较少。这种分类方法既满足了茶客的不同需求,同时也保存了茶馆经营项目方面的明确性。当时的茶馆,除了经营茶业外,还兼顾出售酒、菜、饭等各种吃食。

老舍《茶馆》中描述的是正是其中“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名为北京裕泰大茶馆。它最初的主要经营项目是“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这种大茶馆在当时是个常见且非常必要的场所,从剧中可以看出它承载了三教九流的生活所需,并成为了多类人群的集散地。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后,迫于无奈,王利发一直尝试改革,先是增加经营项目,在后院开公寓;后来又增添了评书,甚至还招了女招待员。这既说明了王利发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表明了他的无奈。但是不管怎样,这种大茶馆在当时老百姓的生活中确实发挥着不小的作用,除了作为喝茶、聊天、下棋之常用场所外,还成为了解决纠纷、做生意等的场地。

首先,大茶馆承载着“说合事儿”的地点的作用。剧中说:“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这种调节方式纯粹是民间解决冲突的一种手段,但是往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因为在双方还没把打手约齐,已有人出面调停了”。这里所提到的“有人”指的就是在这种需求下所催生出来的一些民间专业调解人士,如剧中的黄胖子,他一出场就忙着请安,嘴里开始念叨非常专业化的调解语言,甚至都没看清楚打手们所在何处。可见,他经常穿梭于这种场合,也足以证明这种需调停的冲突事件发生的频率也是比较高的。

这一点从茶馆的常客常四爷和松二爷的对话中也得以了证实。当他们得知后院在调停事儿的时候,常四爷说:“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了;到茶馆来干吗?”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这种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其次,剧中以刘麻子为代表的一些非法之徒,显然也是出入大茶馆的常客。他们将这个地方作为“谈生意”之地。在《茶馆》的第一幕中,刘麻子带着康六来到了大茶馆,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康顺子(康六之女)被卖给了庞太监当老婆,成了她痛苦一生的开始之地。刘麻子之所以选取大茶馆作为他的交易场所,大概是因为这种地方易于被买卖双方所接受。

此外,还有一些像宋恩子、吴祥子之类的地痞流氓将大茶馆当作了收集“情报”的场所。他们常常混迹于此,寻找目标,偷听别人的谈话,甚至断章取义。我们从剧中可以看到,庞太监一到大茶馆,宋恩子和吴祥子立刻拥上去请安,并报告所获“情报”等。

二、茶客的群体特征

大茶馆是人们日常消遣的集聚地,茶客在这里可以喝茶、歇脚、聊天、下棋等。这里也是三教九流的集聚地,不仅是寻常百姓喝茶的重要场所,也有一些达官贵人或旗人出入。剧中没有提及来此光顾的茶客们的具体身份,但从他们的谈话内容和行为表现上,也可以看出他们是来自社会各个不同阶层、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人。有的茶客仅是来此喝茶、消磨时间的,所以他们乐于谈论一些奇事,如蜘蛛成精、修筑挡洋兵的海边大墙、新唱腔儿或者煎熬鸦片的最好方法等。有的茶客则是附庸风雅,或谈什么玉扇坠儿,或谈什么鼻烟壶。而另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特殊茶客穿插其中,他们不是为了喝茶而来,而是心怀一定的目的,诸如剧中的宋恩子和吴祥子,他们不是简单的茶客,而是身着“灰色大衫”,四处“办案”的衙门人士。大茶馆这样的地方,足以让他们大展身手。从茶客谈话中抓住只言片语、送其法办、将人置于死地,是他们最快意的事情了;大茶馆也成了他们的主要监视场所。这种茶客并不为喝茶而来;从严格意义上说,还算不得茶客;但是,在大茶馆中这样的角色又是非常常见的。

来大茶馆喝茶的人群中以常四爷和松二爷为代表的一类人有其特殊性。他们的身份是旗人,到茶馆喝茶的习惯和一般老百姓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差别莫过于,他们往往是自带茶叶而来,茶馆为他们提供泡茶服务。这种自带茶叶的做法也是当时茶文化中的一种现象。根据《茶馆》所记叙的内容看,这种习俗除了清朝末期(第一幕)存在,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三幕)依然存在。如第三幕中提到,茶客甲、茶客乙也是自带“叶子”。旗人和当时的官员等非常喜欢喝茶,对茶叶也有一定的讲究。大茶馆中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一般老百姓,他们对茶叶的要求一则不是很高,二则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这些旗人带些好茶叶为自己饮用。当然,这种自带茶叶的习惯也跟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关系。“清代幅员辽阔,国土面积远超明代。庞大的帝国,养着为数众多的文武官员、幕僚吏役,他们是封建政府的特权人物,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享有种种优越条件和便利,居于社会阶层的上层,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条件饮茶,成为茶叶消费的重要主体。”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末期的官员和旗人们一方面非常喜爱喝茶;另一方面,喝茶行为已经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成为一种习惯,并固定下来。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喝茶的习惯仍然会保留。如老舍在小说《正红旗下》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一家破落旗人的生活。尽管他们家的生活已经非常拮据,每一个铜钱都恨不得掰成几瓣儿花,但是母亲“每月必须请几束高香,买一些茶叶末儿”。喝茶,已成为旗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习惯。从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这种习惯简直是根深蒂固。如小说中写道:“拿着现钱回到家,她(母亲)开始发愁,二姐赶紧给她倒上一碗茶——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在关饷发愁之际,母亲若是已经知道,东家的姑娘过两天出阁,西家的老姨娶儿媳妇,她就不知道须喝多少沙壶热茶”等。茶似乎已完全融于旗人的生活中,无需特别强调,却是难以分割。

与旗人自带茶叶去茶馆喝茶的习惯相关联的还有另一种社会背景,那就是旗人长久以来形成的饮茶习惯。旗人饮茶有其独特的一面。据《谏书·稀庵笔记·京师茶馆》记载:“盖旗人晨起,盥漱后则饮茶,富贵者则在家中,闲散者多赴茶馆。”①从这里的描述中,可以推知,起初旗人的习惯是在家里喝茶,起床后即饮,只有闲散者才会到茶馆中去;换句话说,一般达官贵人是不屑于到茶馆这种地方去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八旗子弟经济收入的降低,家中生活的日益拮据,他们的认知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旗人不再囿于在家里饮茶的习惯做法,也开始走出家门进到大茶馆里去喝茶。自然,他们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不再认为去大茶馆喝茶是降低身份的表现。如《清稗类钞》中载:“京师茶馆,旗人士宦官至三四品,亦厕身其间,并提鸟笼,曳长裙,就广坐,作茗憩,与园人走卒杂坐谈话,不以为忤也。”②从原本在家中独自享受到去大茶馆喝茶,是一种不小的变化,当然无疑也是当时旗人生活水平降低的一种证明。随着大多数旗人的生活越来越落魄,以至后来能去大茶馆喝茶反而也成了一种让他人羡慕的做法。如《正红旗下》“我”的父亲只是一个位低的骑兵,收入微薄,且每天要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更没有条件可以去茶馆喝茶,所以他就非常羡慕他的亲家正翁——一个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天天“可以玩玩靛颏儿,坐坐茶馆”。这也是当时一种有趣的茶文化现象吧。当然直至今日,这种习俗已是相当少见的了,虽然也有人或将茶叶寄存于茶馆处以供下次来继续饮用,但是在存放的意义上跟清末时期的习俗相比已是相去甚远了。

此外,剧中提到的像“马五爷”这类信洋教、吃洋饭的人物,他们也是混迹于大茶馆中的茶客,但是他们却没有自带茶叶的习惯。看来这种习惯于旗人来说,倒成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

三、与“茶”相关的方言现象

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习惯不仅体现在饮食上,还逐渐深入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其中语言的变化和影响也较为明显。在老舍作品中,对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的描述里往往缺少不了茶,旗人早上起来喝茶、客人来了先奉茶、重要仪式上喝茶、家人从外面办事情回来一进门就能喝上泡好的茶……正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中那句话:“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种重要性也影响着方言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命名方式往往习惯采用自己熟悉的同类或相似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如各地方言对“玉米”的说法。在老舍的《四位先生》一文中,他写道:“(马宗融先生)提起那有茶碗口粗的木棒,向外去。”这里的“茶碗口”用来形容木棒的粗度。这个形容词的使用说明北京人对茶的理解和使用已经不限于单纯饮用方面,而是已将对其的相关理解应用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另外,还有一些用法可以作为茶文化扩散到方言的其他方面的证明。在《正红旗下》,老舍写道:“到了我这一代,我只记得大家以杏仁茶、面茶等做茶点……”这里的“杏仁茶”“面茶”和通常所说的“茶”有所不同,它们指的是用开水冲泡杏仁或面而成的饮品。一般意义上说,里面均不添加茶叶。之所以将其命名为“茶”,是因为大家将冲泡茶水的习惯“移植”到了这里。这种现象在其他方言中也较为常见。如徐州方言中的“馓子茶”是指用开水冲泡馓子混合而成的水;“油茶”是指用开水冲泡混合花生、芝麻、大麦、小麦等五谷杂粮而成的糊状食品。此外还有“鸡蛋茶”“糖茶”等。甚至还有一些说法看似与“茶”很远,但是也可以叫“茶”,如“米茶”,它是指用少量大米加水熬成的米汤,徐州当地人喜欢将其作为夏天解渴、解暑的佳品来饮用,它同时也是徐州人日常饮食中一种常见的粥品。南京方言中也有“糖茶”的说法,在《南京方言词典》中解释“糖茶”为:“糖开水,传统婚俗中男方向女方下聘礼、招待贺喜客人等场合都要用糖茶;取甜甜蜜蜜之意。”从上述这些“茶”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相关,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①②转引自陶德臣:《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安徽史学》2010年第5期,第20页,第20页。

[1]赵甜甜.茶馆功能的演变[J].中国茶业,2009(7).

[2]老舍.茶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陶德臣.清至民国时期茶叶消费主体的新变化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10(5).

[4]刘丹青.南京方言词典[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王海燕,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旗人茶客饮茶
茶馆 、 茶客与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
满族八旗被革命
老茶客
清代东北驻防官兵装备与操演枪械状况考
不灭的蓝火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
花下饮茶,光阴含香
月下饮茶
存在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