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分析

2015-07-14泮银萍

时代金融 2015年17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为实现从经济大国朝经济强国转变,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方针。本文从国际金融中心成立的主要条件出发,就香港、北京、上海三个城市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面临挑战与机遇展开评析,最后指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应认清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国际金融中心 成立条件 金融制度

一、引言

金融中心指的是在城市强积聚能力以及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的基础会上,逐步形成的集聚金融机构、资本、人才及交易的城市及地区。而国际金融中心即为金融业务的覆盖面跨越国界的中心与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枢纽与核心所在,其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因此,中国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资本强国,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为必经之路。

二、国际金融中心成立的主要条件

金融中心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商业环境、市场准入以及总体竞争力等方面。考虑到金融积聚的结果即为国际金融中心,因此,对金融积聚有利的所有优良金融生态元素,都应当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1]。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其一,时区及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且交通便利;其二,区域或国内的经济处于发达水平,政治格局稳定,且市场前景广阔;其三,货币可进行自由兑换;其四,具备开放的市场体系及完善的市场结构;其五,具备规范化又不失创新性的监管体系;其六,具有凝聚国际一流金融人才的吸引力。

三、对香港、北京、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

(一)对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

香港是中国众多城市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金融中心,但由于存在经济体积小、投资功能与港币结算功能不强,以及金融创新能力偏低等不足之处,因而与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自回归祖国以来,香港通过采用CEPA等手段,逐步消除了与内地金融往来的障碍,再加上人民币业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体系更是具备非常可观的扩展机会。

在具备先进水平市场基础制度、司法制度等条件下,香港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就需要依托大陆的发展,做好深港合作。其一,香港主攻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前台服务,而附加值较低的后台服务则由深圳负责,从而将香港金融机构的成本大大降低;其二,加大深港两地资本市场的整合力度,促进金融体系顺利转型为市场主导型;其三,以深圳特区政策及香港自由经济制度为依据,两地年联手吸引海内外的金融机构;其四,加快税收POOL的建立,将两地存在的税收分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二)对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

近年来,我国已将北京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纳入了发展目标中,由于北京存在众多大型的国有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银行等,因而实现了金融人才的大量集聚;同时,国家监管机构、决策机构以及大型金融机构均设立在北京,为北京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作为国内金融中心,北京尚未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也未能建立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以及黄金交易所,这也说明,北京与国际金融中心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为将北京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就要明确市场的准入条件,在丰富市场参与主体类型与数量的同时,促进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其次,将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这一试点不断转化为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通过促进背景产权交易所市场地位的提升,从而将金融市场的结构进行完善;其三,争取先行先试的宏观金融资格,获得足够的政策空间,为创新业务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

上海在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方面,主要具备以下优势:一是上海及周边地区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繁荣,已成为了东亚第二大城市群,海外进入中国的半数投资均流向了这一区域,为上海的金融发展创设了强有力的实业需求;二是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三是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已位居全国第一;四是具备历史悠久的金融文化以及充足的人才资源。尽管上海已具备众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但我们依然需要深刻认识到其与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间的差异:分析上海金融市场的深度及广度,其证券交易的品种比较少,且资源配置效果不高,外汇市场还需进一步改进;在市场金融的国家化方面,上海的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比非常小;另外,由于缺乏高透明度的金融市场机构及核心专业人才,因而不具备高水平的就金融市场风险防御能力[2]。

为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就需要国家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将先行先试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对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经验进行借鉴,改革金融基础监管制度;其次,对离岸金融市场的试点展开研究,建立中国的欧洲货币市场,为中国发行的外资股票以及外国企业允许在中国发行的股票建立起相应的单独离岸金融证券交易市场;其三,将上海作为人民币产品交易中心场所的地位进行完善;其四,进一步促进上海行政效率的提高,实现城市吸引力的增强。

四、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中应认清的问题

(一)政府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边界与角色

一个城市如果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那么便可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控制。分析北京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与干预作用,并担保着整个市场的信用。在政府建立市场秩序的前期下,中国大陆城市实现真正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便由市场的金融积聚与发育程度共同决定。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及互补问题

城市成为信息集散、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定价以及资源配置等中心,其最终影响因素为市场竞争的结果。在层次不同的金融中心之间,借鉴与合作远多于竞争,不同层级的各金融中心共同构成了金融中心体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国家均将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此,在经济崛起过程中,中国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大区域性国家金融中心的建设力度,并给予北京、上海等城市相应的政策倾斜,从而打造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昭雄,朱淑珍.一个新的视角: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关系分析[J].现代情报,2013,16(09):263-264.

[2]吴念鲁,杨海平.关于打造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评析与思考[J].金融研究,2014,11(08):166-167.

作者简介:泮银萍(1994-),女,浙江省杭州市人,就读于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职务:学生,研究方向:金融学(银行与国际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