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公务员如何迈好职场第一步

2015-07-13

当代党员 2015年7期
关键词:赵括程某张良

近年来,大批“90后”进入公务员队伍。

和前辈们不同,这个群体的优点和不足都十分明显。

他们富有激情,却有那么一点情绪化。

他们充满梦想,却又常常脱离实际。

他们富有想象力,却又不知从何做起。

…………

作为接班的生力军,他们该如何取长补短,迈好公务员生涯第一步?

困惑一:做事看心情 容易情绪化

“为什么他们都说我任性?”

——程某,某县级部门新聘干部

镜头重现

2014年,程某当上了一名公务员。

“你从小就很任性,参加工作后,一定要以工作为重,莫要使性子、耍脾气。”报到前,父母嘱咐她。

程某点点头,但心里没当回事。

初到单位,同事们都对她呵护有加——为让她熟悉岗位工作,领导给她安排较容易的工作;资深前辈也主动提出,对她进行全程指导……

但程某却没能把握机会,迅速成长起来。

一次,领导交办一件紧急任务,同事们都埋头赶工,她却像没事干一样,独自埋头玩手机。

一次,一位同事得了肠炎住院,领导让她接手那位同事的工作。为这事,她叽叽喳喳抱怨了三天。

一次,一位前辈和她共同推动一个项目,他们划分了各自负责的工作。但工期到了,她负责的工作才做了不到一半。

…………

很快,程某试用期结束,组织部门来征询意见。

“这个同志容易情绪化、责任心弱……”领导给出负面评价。

支招

从学生向职业人转变

2500年前,楚国有个“富二代”也很任性。

他叫熊侣,公元前613年,他当上了国君。

刚“上岗”时,熊侣花天酒地、不问政事。大臣苏从急了,跑到熊侣面前放声大哭。

“苏先生哭什么?”熊侣问。

“楚国将亡,如何不哭?”苏从说。

“此话怎讲?”

“国君不肯担负治国职责,如何不亡国!”

闻言,熊侣心里“噔”地一紧。此后,他不再沉迷酒色,开始大力推动改革,使楚国变得富裕强盛。

这位“任性”国君,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

是什么让熊侣猛然醒悟?是苏从“激活”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感。

今天的“程某们”,也和熊侣一样,从小就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家人的过度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行为模式,表现出贪图安逸、责任心弱、情绪易激动等任性特征。

如何才能不任性?

一要调整心态,转换角色——推动自身心理角色从“学生”向“职业人”转换,以成熟稳重的职业心态对待工作。

二要熟悉岗位,勇担责任——主动熟悉单位的业务范围和自己的岗位职责。能做的,就积极担当;暂时还不能做的,就积极学习,争取早日独当一面。

三要淡化个人意识,树立团队合作观念——放下个人情绪,聚焦团队目标,树立职业形象;放下“小我”,主动承担团队责任,在担责中成长。

困惑二:拿多少钱做多少事

“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天经地义。”

——李某,某市级部门公务员

镜头重现

三年前,李某到一个市级部门当了干部。

作为名牌大学营销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他信奉“付出和获益须成正比”。

当他用这个思想指导工作时,却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三个月前,部门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起草一份汇报材料。

材料共11个部分——部门9名干部,各自划分了“任务区”。

一连三天,从部门主任到普通科员都主动留下加班,奋战至深夜,除了李某。

三天后,各部分初稿汇总到部门主任手里。

一汇总,主任发现一个大问题——李某那部分内容没完成!

主任立即找到李某——

“你那部分为什么没完成?”

“我……没加班。”

“时间这么紧,不加班怎么行?”

“工资这么低,凭什么经常加班?”

…………

闻言,主任气得面红耳赤。

当年度干部测评时,李某仅得了个“基本称职”。

支招

对功利主义说“No”

付出就要有回报——在“90后”公务员中,这样的功利主义并不罕见。

可是,对个人职业成长而言,“拿一分钱就出一分力”是否就一定划算?

2000年前的一天,秦朝颍川郡,一个叫张良的小男孩外出砍柴。

走着走着,他来到一座石桥上。

桥上,坐着一位大爷。

看到张良上桥,大爷一蹬脚,鞋子掉下了桥。

“小子,帮我捡起来。”大爷说。

张良帮他拾了起来。

却不想,大爷拿到鞋,立即手一抬——鞋再次掉下桥。

“再捡!”大爷又说。

换作“李某”,一定会拉下脸说:“你跟我非亲非故,帮你捡鞋也没小费,凭什么?”

张良却连续三次拾起鞋,毕恭毕敬拿给大爷。

结果,大爷送给他一本书作为报酬——《太公兵书》。

张良刻苦研习,后成为汉朝开国元勋。

试想,如果张良也讲究“拿一分钱出一分力”,他还能获得高人垂青?

回答当然是“No”。

对“90后”公务员而言,该如何树立付出和回报的正确标尺?

首先,要记住一个道理——你的“额外”付出,并不会每一次都有对等的物质回报。但从长远来看,这些努力往往可以获得一些“额外”利益。比如,增加工作经验值,对毅力和能力的提升,获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等等。

同时,要明确一个身份——身为手握公共权力、以为人民服务为职业目标的公务员,如果将物质回报作为唯一的工作动力,没有为群众谋福利的激情,那么,不仅做不出成绩,还会有迷失堕落之虞。

因此,与其斤斤计较些微得失,倒不如善加职业规划,在为民谋福的事业中成就自己。

困惑三:小事不想做 大事做不了

“那些打打下手的小事,我看不上眼。”

——张某,某乡镇干部

镜头重现

过去三个月,张某的心情像坐“过山车”——大起大落。

2014年,他到一个镇政府当了干部。

报到之初,张某就生出一个梦想——成为镇级产业经济“操盘手”。

“我拥有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定能为全镇经济制订专业的发展规划。”他信心满满。

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凉水。

报到后,他成了一名驻村干部,开始了“天天下田入户调研,家长里短布鞋磨烂”的“村官”生活。

“哪家子女不孝顺,我要去劝导;哪家水果卖不出去,我要去张罗销路;就连村里蓄水池坏了,我也要去找人维护……和搞经济比起来,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人觉得很窝囊。”他说。

因为“窝囊”,张某的情绪降到低谷。

很快,镇领导察觉到张某不对劲,于是找他谈话。

“我为了理想才当公务员——像现在这样干下去,我的理想会越来越远!”

镇领导微微一笑说:“你连一个村都搞不好,还怎么搞好一个镇?”

支招

风景在远方 道路在脚下

张某渴望建功立业,值得肯定。

然而,梦想再远大,也必须脚踏实地从头做起。

战国后期,赵国良将赵奢生了一个儿子,取名赵括。

受父亲熏陶,赵括从小就喜欢读兵书。

赵括记性好,看书过目不忘。十岁以后,他说起兵法,就能滔滔不绝,连父亲也甘拜下风。

从那时起,赵括就有了一个梦想——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代名将。

在外人眼里,一颗未来将星正冉冉升起。

而赵括的父母明白,儿子有一个致命不足——长于理论,而不懂实战。

对这个问题,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军攻长平,赵国奋力迎战。

战役进行间,赵王想临场换帅——有人向他推荐赵括。

赵王心中一动,当即同意。

战争的结果,应验了赵括父母的担忧——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导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

读罢这个例子,想必李某已能明白镇领导话中深意——从基层实战一线做起,将“鸡毛蒜皮”的小事做好,是一个优秀干部必须经历的成长阶段。

首先,基层工作战线长,既涵盖了大政方针和地方战略的全部终端环节,同时也要考虑基层一线的具体情况。通过这些工作,年轻干部既可以熟悉整个工作链条,也可以磨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以后干大事打好基础。

其次,刚刚加入公务员队伍,大部分“90后”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而基层工作牵扯面广,有利于“90后”干部将自身优势和工作实际“对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施展的平台。

猜你喜欢

赵括程某张良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赵括很忙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宜昌夷陵反电诈中队快速反应阻止转账
张良拾鞋
赵括之败不止“纸上谈兵”
疯狂爸爸 勒死亲生女儿罪恶滔天
赵括兵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