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2015-07-13於常勇
於常勇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要求,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
6月10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人选公示。
20年后再选优秀县委书记,人们不由得想起了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履新兰考县委书记。
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灾荒景象——风沙、盐碱、洪涝“三害”横行,兰考人四逃谋生。
履新第二天,当人们听说“新书记已到县城”的消息时,焦裕禄已跑到灾情最重的大队调研去了。
当时,焦裕禄肝病已相当严重,同志们都劝他呆在家听汇报。
但焦裕禄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为了制服“三害”,他决定将兰考全县地理摸个透。
他背着干粮,开始了日夜奔波。
追沙,他追到沙落地;逐水,他逐到水归槽;查碱,他尝到舌起泡。
他忍着肝脏剧痛,跋涉了2000多公里,跑了120多个大队,给全县84个风口编号,给1600多个沙丘绘图……
经过半年奋战,他终于找到了制服“三害”之方。
焦裕禄能成功,就在于有一身“笨功夫”。
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佩服那些聪明人——他们谈起事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似乎“一切皆在掌握”,而且社交极广,三教九流,似乎无人不识。
而我们不怎么看得起那些总是插不上话的人,觉得他们笨——他们干活时,下苦功夫,用死脑筋,不懂得搞变通。
可事实证明,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往往多是后者。
为什么一些聪明人不容易成功呢?
因为聪明人太“聪明”,总是趋利避害,危险的事情不肯做,困难的问题不愿钻,结果凡事都是浅尝辄止。
肯下苦功夫的“笨人”就不一样了——路牌明明写着“此路千难万阻”,可他俨然一副死脑筋,遇见陡峭的山就爬,遇见危险的洞就钻,结果反而找到了美丽风景。
“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征服了14座超8000米的高峰。
他是全世界唯一不携带氧气设备登上珠穆朗玛峰的人。
在海拔8000米以上高度,人的生理机能会发生紊乱,若继续向上攀登,大多数登山者会因空气稀薄而死亡。
在梅斯纳尔之前登临珠峰的人,无一例外都携带了氧气瓶等辅助设备,并建立高山营地,借助当地向导。
难道梅斯纳尔天赋异禀?但医生检测发现:其生理机能并无任何超常之处。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大家想不通。
梅斯纳尔自己揭开了谜底:从低处开始。
一般登山者,目标选定后,为保存体力,会选择乘直升机抵达山下大本营,而成与败的关键恰恰在此。
乘直升机抵达大本营对于身体调节是不利的,因为忽略了身体与环境的磨合。
而与此相反,梅斯纳尔坚持徒步走到大本营,从低处就开始调节身体,来应对空气密度的改变。
选择从低处开始,正是梅斯纳尔成功的秘诀。“任何偷懒取巧都是不可取的,成功没有捷径,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他说。
世人往往只见人收获,不问人耕耘,更以为耕耘者皆为求收获。殊不知往往只问耕耘,方能终有所获。
观察我们身边,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就是“笨人有福”:凡是“笨”得不计得失去做的事,几乎都成了,成得自己都诧异;凡是耍聪明去做的事,几乎都砸了,砸得一败涂地。
所以,钱钟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观察这次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人选,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肯下“笨功夫”的有智慧有能力的聪明人。
正是一代代、一拨拨肯下“笨功夫”的人,推进着我们伟大事业的航船乘东风、破恶浪,坚毅前行。
这些肯下“笨功夫”的人,人民在心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