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环境地质产业的布局与对策
2015-07-13谌仲林刘波赵娜
谌仲林 刘波 赵娜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形成五根巨大的支柱,共同支撑着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评价: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为我局环境地质产业的发展带来莫大的机遇。
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经济发展牺牲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高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著目的伟大成就。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换取了一时的经济繁荣;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能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在一些地方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重
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一是土地沙漠化加速。全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7.3%,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二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43%的耕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三是大气污染盛行。全国四分之三的能源消费依赖燃煤,逐年增加的汽车尾气排放等,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雾霾代替蓝天白云。四是生物资源锐减。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草原退化,生物物种加速灭绝。五是水体污染加重。过分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自解放以来减少近200万km2,8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成以上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六是农业环境破坏。重金属、农药、固体废弃物堆放等大面积污染农田,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七是地质灾害频发。矿产资源无序开发,引起地面塌陷;生态环境破坏,造成滑坡、泥石流、崩塌灾害等多发,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害。
(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刻不容缓
根据《2013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2013年,全省废水排放量 41.26 亿吨,废气排放量 37669.53 亿立方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6270.08 万吨。全省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较重。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在18个省辖市中,开封、许昌、濮阳、焦作、平顶山、三门峡、洛阳、济源、新乡、郑州、安阳 11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为轻污染,占省辖市的近三分之二。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其中:省辖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淮河流域为中度污染,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城市河道“黑臭”现象未得到明显根治,部分河流水质经常超标,农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机动车、灰霾、畜禽养殖等新产生的污染问题逐步凸现,重金属、地下水、土壤、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突发环境事件仍处高发态势。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水、大气环境容量不足,局部地区污染物排放已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二、发展环境地质工作的机遇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保护、节约、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废弃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保障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良好环境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人民群众,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享有适度的绿色空间,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环境地质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造福百姓生活上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时期,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关的环境地质工作需求非常迫切。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环境地质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工业污染防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大有作为。
三、环境地质产业的发展布局
从目前来看,河南省地矿局发展环境地质产业,应着眼在“山、水、灾、能、农、游”六个方面功夫。
(一)着眼于山,重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参与“矿山复绿”行动、生态环境治理行动,谋划和实施资源枯竭城市、重要交通沿线、风景区周边、重要城镇周边矿山、采煤塌陷区、产业集聚区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
(二)着眼于水,重在干旱缺水地区找水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经过今明两年努力,要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为水文地质工作优势提供了大舞台。要发挥水文地质的传统优势,促进农业丰收和城乡居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开展缺水山区和水质型缺水区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质找水工作,让人民群众和粮食生产都喝上放心水。
(三)着眼于灾,重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近年来,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具有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和危害性大等特点,地质灾害所到之处,人员、房屋、农田、道路、桥梁、河流等均遭到严重破坏,对当地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防治地质灾害是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国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尚未完全查清,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理论和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四)着眼于能,重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应对气候变化、治理雾霾,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比重。页岩气、煤层气、地热、浅层地温能等清洁能源的勘查开发,可以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清洁能源的勘查、评价、开发利用是环境地质工作的又一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