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探索
2015-07-13赵业丽毛浩然
赵业丽 毛浩然
摘要: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依赖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因此,高校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的整体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4013702
1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背景
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新技术革新给人类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异常严重的生态危机也与工业革命相伴相生,人类过分强调自身对大自然的摆布和宰治,扭曲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应然关系,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工具理性使人类对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控制,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可控制的新困境。面对现实的危机和困境,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然,理性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的概念应运而生。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领域内具有共同指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治国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是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而大学生是时代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他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然而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高、生态文明知识欠缺、生态文化修养缺失等现象,使得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提高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界定和逻辑考察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通过高校教书育人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文化素养。针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文明认知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等。
生态文明教育所隐含的逻辑是一种纠错逻辑,人类试图降低姿态,适当回归自然、一定程度上与自然万物齐平,尊重自然规律,提倡保护自然环境和其他物种,以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与自然的主奴关系有所改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生态文明教育绝不仅仅在乎自然生态,同时更在乎社会生态,这使生态文明教育不再是远离人类个体的、只关乎自然环境或其他物种生存的事情,而是同时关乎人类整体和人类个体的生存发展和生存意义。
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探索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加强生态文化的修养,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环保的实际行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的新要求。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的途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从教育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3.1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
在课堂上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开设生态文明知识的相关课程和定期讲座,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这些课程不仅仅是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简单描述,更要注重大学生的生态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认识及生态伦理的教育,并将生态文明课程所学的知识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大局相互关联,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给予大学生关于生态文明知识最科学、最理性、最严密的分析和讲解,拓宽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文化素养。通过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自觉意识转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这是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也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所在。
3.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及活动的主要空间和环境,学校能否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大学生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中,受到周围浓厚的生态文化的熏陶,自身的生态文化修养潜移默化会有一定的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质也会相应提高,因此,高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感化学生,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态文明的气息,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为此,高校应积极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如生态文明知识讲座、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播放有关环境保护的影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等等,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和规模,提高生态文明活动的质量,培养大学生自愿参加生态文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将生态文明意识努力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将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融入校园文化,构建生态文明校园,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等观念深入人心,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3.3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增强大学生生态法律意识
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高校应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设立监督机制,体现惩恶扬善的威慑力,以此激励大学生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破坏行为。目前高校的约束机制还仅仅停留在舆论监督的层面,没有强制的措施和机制进行监督和管理,为此,高校可以在校园和班级的公示栏中设立专门的监督一栏,对大学生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实施监督,同学之间可以互相监督,形成人人保护环境的管理机制,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班级板报、校报等形式,对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源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和鼓励。长此以往,乱扔垃圾、过度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破坏花草树木等不良行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加大监管和奖惩力度解决。在新加坡,哪怕是随意吐口痰警察都要处以高额罚款。大学由于种种限制性因素,虽不可能像新加坡这样做,但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力度,奖惩手段和教育手段并用,让人和环境之间更加和谐。
3.4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实践,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认知的过程,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最关键的也是要通过实践完成,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最终落脚点是生态文明实践活动,高校应当多组织一些生态环保活动,加大活动的频率和规模、增加活动的可行性和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观念,不奢侈,不浪费,不攀比;坚持勤俭节约的理念,倡导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养成健康的、绿色的生活习惯,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随手扔废弃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践踏草坪,垃圾分类处理,夏天室内空调温度打到26℃以上等,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为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结语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整个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关系到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更应该成为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中流砥柱。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
[2]王民.环境问题及测评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3]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5).
[4]谢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2008,(6).
[5]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长白学刊,2007,(2).
[6]崔建霞.公民环境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7]杨明.环境问题与环境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J].世界环境,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