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我们是为群众谋福利的”
2015-07-13■宗言
■宗 言
谭震林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攸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9岁入私塾学习,两年后在书纸店当学徒,并广泛阅读了进步书籍,从而接受了革命思想。20岁时,他结识了一位小学教员(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在其影响下,逐步懂得了革命道理,开始接受马列主义,并努力学习文化知识。1925年,谭震林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了他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生涯。谭震林是工人出身,在整个革命生涯中,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本色,谦虚诚恳,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意见,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群众谋福利。
谭震林参加革命初期,主要在攸县、茶陵等地组织工人斗争。加入党组织后,他先后担任攸县工人纠察队长、县总工会宣传干事、县党部工农运动特派员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消息传到攸县后,谭震林发动县城万人游行示威。1928年,谭震林任红四军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之后又担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这一时期,由于长期住“山寮子”,谭震林全身染上疥疮,疼痛难忍,有时为躲过敌人搜山,只能长时间浸泡在溪潭里,不幸又患上了肺病,吐血不止。尽管条件如此恶劣,战友们经常死里逃生,可谭震林还是带头学文化,学革命理论,一有空就请教或帮助别人。1932年,谭震林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参加了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指挥部队取得水西渡、上杭、马伏等战斗的胜利。中央红军长征后,谭震林留在闽西任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部长、副主席,与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3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保持了拥有10万人口的革命根据地。他在上杭县游击区指导工作时,看到战士没鞋穿,脚被磨破,就带着战士寻找软茅草,细心教战士打草鞋。为了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他带领红军游击队打土豪、惩恶霸,获得的粮食分给当地贫苦农民。有一次部队无钱买米盐,他就将自己仅有的8元钱拿出给战士们买米吃。
抗战爆发后,谭震林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开辟了皖南抗日根据地。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战斗就是五次繁昌保卫战。在战斗中谭震林敢于放手发动群众,真心实意依靠群众,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千方百计地维护群众的利益,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战斗的节节胜利。谭震林认为:“要和日军强大的兵力进行争夺,光靠军队是不行的,一定要发动群众。”他带领三支队首先发展党组织,成立了“铜南繁”中心县委,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繁昌红色政权建立不久,他即用自己的经费,筹办了第一所小学——保兴小学,并由老师自己编写油印教材,对学生进行抗日和革命进步思想的教育。中心县委还在根据地全力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在谭震林的带动和倡导下,住在群众家的机关、单位及部队战士,只要一有空闲,就帮群众扫地、抹桌、挑水及从事各种劳动。农忙季节,部队干部战士一边抵抗敌人的侵袭,一边抽出时间来替农民插秧、犁田、收割。每当队伍调动时,战士们必将所借门板、条凳归还群众,并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正因如此,在战斗中,群众踊跃抬担架、送弹药、架小桥、送茶饭,支援战斗。繁昌保卫战中就连国民党繁昌县政府的县长,也感动得亲自带人抬担架。谭震林还特别重视民运工作,在支队设置民运科,把群众动员起来,成立农民抗敌协会、青年抗敌协会、妇女抗敌协会。繁昌猎户特别多,他还成立了猎户队,让猎户辅助军事工作,负责侦查、传递消息。
谭震林还特别注重广泛建立统一战线工作,宣传动员开明绅士,给他们讲抗日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动群众支援军事斗争,并主动争取驻地中分村的其他武装力量。距离中分村不远处的蒲桥,有一支“土匪”武装,为首者名叫余子才,此人贫苦出身,好打抱不平,趁时局动乱之际拉起几十人的武装,专门“劫富济贫”,其“学生”、门徒遍及三支队防区。除掉这支武装对三支队来说不是难题,但谭震林心怀抗日大局,满怀诚意地团结一切可被争取的对象。他派支队民运科长金贯一和副官处主任俞炳辉主动接近余子才,他自己还亲自设宴邀请,同余促膝谈心,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做争取工作。最后,余子才自愿接受新四军的领导,并将他的部队编入抗日队伍。此外,谭震林还礼贤下士,登门拜访在繁昌有影响的人士,并多次派人持他的亲笔函邀请开明士绅到三支队司令部驻地参加座谈会,商谈团结抗日大事,促进了当地统战工作的开展。当敌人侵犯村子的时候,谭震林总是亲自督阵指挥,军队干部都是冲在最前面。正是这种官兵不分、视死如归的精神,使得三支队保卫了中分村,保护了全村的老百姓。
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在历次战斗中同样发扬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先后参与指挥了苏中、莱芜、孟良崮、胶东、济南等战役,并成为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参与淮海战役的组织指挥。尤其在渡江战役打响时,他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剪断国民党军政电话线,在敌军军事目标附近烧火堆,指引我军炮击轰炸,当地群众还献出渔船和家中大门木板供军队作浮桥,军民同心确保了百万雄师在繁昌顺利登陆,推动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谭震林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全国农村工作。他非常注重面向实际,调查研究,每年有1/3以上的时间在基层。为了解农情,谭震林乘坐火车时,白天在车上从不睡觉,总是站在窗前或坐在窗前看两侧的庄稼。每到一地视察时,他不仅听当地领导汇报,还要找工作人员座谈,以便能全面了解情况。作为主管农业的中央领导,谭震林经常对工作人员讲,搞农业不仅要懂农业,而且更要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要敢于为农业说话,为农民说话;要相信群众,敢于放手让群众提意见。同时,他教育干部要耐心听取群众意见,要摸清农民的需求。谭震林特别强调为农村经济发展办实事,他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重视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以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为农村聘请农业技术员,向农民宣讲科技知识,推广和使用良种、施肥等技术,支持农民搞多种经营,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为正确认识当时农村情况和农民问题,1957年4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谭震林亲率工作组,到攸县上云桥乡蹲点调查。当他到县城以后,县委领导决定将他和随行人员安排在新盖的县委招待所里,指派专人为他服务,并另开了“小灶”。谭震林知道后说:“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不是钦差大臣,怎么能作这样的安排?这样搞,势必会脱离群众。”他认为自己回家乡蹲点不是“衣锦还乡”,决不能搞这样的“特殊接待”。翌日早饭后,他就带上工作组全班人马搬进县委大院,住进普通宿舍,在机关大食堂吃饭。事后,在攸县县委会议上,谭震林还专门讲了干部不能脱离群众的问题。他说:“领导干部,特别是搞合作社的这些领导干部,要懂得我们是为群众谋福利的。我们不是老板,而是当经理。你一个合作社的社长,不是这个合作社的老板,社员不是你的雇农。合作社的老板是谁呢?是社员,你只是为社员谋福利的经理。”整个蹲点调查历时43天,他和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坐小车,总是步行,与大家一起研究问题,一起解决问题,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他总是亲自出面解决。从县到乡、社,谭震林处处以身作则,与当地的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为各级干部作出了榜样。后来,谭震林在总结攸县上云桥乡发展经验时说:“上云桥乡的经验证明,关键是在于坚决贯彻群众路线,是在于能否放手发动群众。”他还批评了一些不敢或者不愿意发动群众的同志。他说:“这些同志不懂得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起来的一条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不懂得事情只有群众自己想了、商量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办了,才能真正办好。”
谭震林一心为群众谋福利,却从来不邀功请赏,不居功自傲。1961年春,谭震林家来了几位家乡的客人,他们对谭震林说:“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送给首长,只是带了一桶油、一袋米,这是我们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谭震林听后问:“这是你们掏腰包买的?”客人连忙解释说:“这是我们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谭震林生气地说:“同志,你们这可不是好习惯,这点心意是老区人民的血汗呐!拿公家的东西送礼,我看这就是慷国家之慨!”
谭震林晚年虽然退居二线,但他始终关注党和人民的事业,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千方百计发挥自身余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谭震林的追悼会上,党的领导同志曾这样评价他的一生:“我们要学习他对革命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凡是党交给的任务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不畏艰难,勇于承担。”“我们要学习他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他对下级,对群众,都能平等相待,谦虚诚恳。他善于听取和集中群众的意见,接受新鲜事物。他对干部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关心干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