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党建文汇
2015-07-13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严三实”提出四点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要修枝剪叶,自觉改造提高;要从谏如流,自觉接受监督。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贯穿领导干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靠自身努力,也靠党和人民监督。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天经地义。要总结经验,健全体制机制,使各种监督更加规范、更加有力、更加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出,下一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从多方面继续努力。党委(党组)要强化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敢抓敢管,在以身作则上见表现,在遵规守矩上见行动,在整改落实上见实效。实行组织力量、班子力量、个人力量、群众力量相结合,扎扎实实把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贯彻好践行“三严三实”新要求
思想灰尘不扫,精神状态就难以提振;作风流弊不除,政治生态就无法清朗。践行“三严三实”,关键是增强自觉性,通过切实可感的实际行动,不断抵达自我完善的新境界。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
一个人就像一棵果树,要想长得好、结出好果子,需要时常修枝剪叶,不断改造提高自己。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的就是督促领导干部认真对照党的宗旨要求,认真查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受到警醒,得到提高。
修枝剪叶,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我改造的重要性。附着在个人思想上的病菌,往往隐蔽性强、潜伏期长,表面上看微不足道,实际上却遗患无穷。在现实生活中,名利欲望的诱惑与熏染无所不在,如果不提高警惕、及时消毒杀菌,很容易罹患各种“疾病”。“祸患积于忽微”,认认真真把控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个总开关,时时刻刻为“操作系统”漏洞打好补丁,才能扎实筑牢思想的防线。
修枝剪叶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很多时候,指出别人的问题容易,发现和改正自己的毛病就难了。在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谨言慎行、严于律己,发现问题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才能将错误发现在发端之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摘自《人民日报》)
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党的建设全面从严,发挥先锋队和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应对『四大考验』、战胜『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全部,不能把全面从严治党等同于反腐败。从严治党要靠纪律管全党,把纪律放在前面要靠坚强的党性和责任担当。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要运用好监督执纪的『四种形态』。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做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这『四种形态』都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真正体现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摘自《人民日报》)
多些散文体 少些官样话
文章千古事,经国之伟业。有了好的文风,才会有好的话风,才会形成好的作风。目前,一些机关的文风存在比较严重的路径依赖和写作定势,行文高高在上,板着面孔,中规中矩,没有人情味,缺乏可读性。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历数党八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改变长期以来居高临下、灌输教化的思维定式,用多数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大众关心的话题,力求深入浅出、简洁平实,通俗易懂、晓畅明白,生动活泼、打动人心。
比较八股文风,人们更爱读散文体经典讲话。真正上品、有味道的讲话,都是自然而然、娓娓道来的。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没有套话、大话,全是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明的大实话,体现了鲜明的大众化风格。其语言熔古典与民间、政治与文学于一炉;时常有乡间农民的口语,又能见到唐诗、宋词里的句子;忽如老者炕头说古,又如诗人江边行吟。需要指出的是,提倡学习研读散文风格,并不是主张大家要把严谨规范的公文写成风花雪月、柔情蜜意的东西,而是尽可能从散文体中吸收一些富有生机活力的元素和能量,使我们的文风变得更活泼一点、更自然一点、更动人一点。这是应当特别注意的,也是我们追求的意境所在、价值所在。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十三五”将在十大领域寻求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在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
一是保持经济增长。要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靠投资、出口变为“三驾马车”协同带动;从主要依靠工业变为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为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将改造传统行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并积极培育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和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进创新。
五是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
七是协调发展。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成为政策重点。
八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九是民生。把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十是扶贫开发。各地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一套政策组合拳,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摘自人民网)
坚定理想信念是永恒课题
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党员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了,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才能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解决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要做到“三个注重”。
注重改造主观世界,增强认知能力,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改造主观世界,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解决认识问题,改进思想作风,把“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
注重学习党史,增强对党的感情和信赖,坚定对共产党领导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我们学习党史,就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增进对党的感情和信赖,进一步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进一步增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注重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党性修养只有通过严格的锻炼才能得来。党性的锤炼,只能是在实现党的伟大目标和任务中实现。党员要在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中,锻造政治品格、坚定做人准则、激发坚定信念,让坚强的党性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
(摘自《光明日报》)
彭真谈新闻工作:不要写棉花式的空洞文章
彭真对新闻工作一贯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心血。其生动且具有真知灼见的新闻阐述,对于今天切实改进文风,做好新闻工作乃至领导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新闻要写实、文字要精炼,这是彭真对新闻报道的文风要求。他在同《北京日报》记者谈话时曾指出,不少新闻报道,描写很多很长,其实里面空洞得很,像一堆棉花似的,乍一看,一大堆,好像分量很重,两手一挤,多数是空气,虚的。一斤铁块,体积比一斤棉花小多了,它是实的,挤不出什么空气和水分来。新闻记者“要写铁块式的短新闻,反对啰里啰嗦、空洞无物的棉花式的长新闻。要学习毛主席写的文章和新闻,内容丰富、文字精练,很有分量。”1952年10月,在《北京日报》创刊之初,彭真曾就记者队伍经验少、写文章太长召开专题会议。会上,他向报社提出,“要登短文章,不要又臭又长的文章。文变短了,不好编排,可以搞单元。每一个单元有群众意见、有批评、有表扬、有过程、有中心,也就生动活泼了”。他要求每篇报道都要有特点,“不要老是共同纲领式的文章和标题,老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的八股调。要创造,永世不创造就永世没有生命”。
(摘自新华网)
陈毅从严要求亲友
陈毅元帅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曾在1961年写就《示儿女》一诗,其中写道:『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我要为众人,营私以为羞。』
陈毅经常对大家说:『干部亲属的言行,在群众中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他自己非常注意对亲友们的教育,对他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陈毅的父母提出回老家生活,他提出三条具体的安排意见:一、把两位老人直接送到妹妹家,不要惊动省委;二、找普通民房住,不得向机关要房子;三、安家事宜自行解决。『约法三章』落实后,陈毅很满意。
陈毅还有另一首示儿诗,诗中写道:『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他谆谆告诫子女要有为全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莫要当纨绔子弟,『浪荡』一生。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陈毅的子女都非常注意严格要求自己。陈毅的三儿子陈小鲁与粟裕的女儿结婚时,正好是夏天,前去家里祝贺的宾客看到桌上仅放着一个大西瓜,俭朴的『西瓜宴』就成了婚宴。在陈毅的影响下,子女们耳濡目染,养成了良好的品质,在生活上不仅克勤克俭,而且待人谦和。陈毅住院期间,子女们对医护人员都非常敬重,主动取药、打扫楼道卫生。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子女们终生的骄傲,也让他们一生获益。
(摘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老一辈革命家严立规矩防腐
毛泽东的“三不谈”和“三不原则”:毛泽东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培养坚强品格,到了青年时代,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谈”作为修行准则: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恋爱方面的问题。1949年7月,湖南解放后,毛泽东家乡的亲戚和朋友们纷纷给他写信,要求推荐他们参加工作或介绍别人进京。当时,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人民政府各机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招收了许多新人。也有许多老干部的家属和亲朋好友来了,只要历史上没什么问题,一经介绍也就参加工作了。”但毛泽东却说:“别人的亲友可以来,我的不能来。”他进一步对秘书田家英订立了“三不原则”:“处理亲友一般来信原则是: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安排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
周恩来的“三不沾”:周总理掌管着党和国家的大权,他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利益,权力和无私伴随他的一生。他给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早就约法三章,规定了“三不沾”: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亲属来机关探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不仅如此,周恩来与邓颖超还对亲戚及晚辈进一步严格要求,具体约定了《十条家规》:晚辈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不可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许请客送礼;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三则电讯退敌兵
1948年10月25日10时许,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的同志收到了北平地下党发来的急电:“蒋介石、傅作义妄图偷袭石家庄。”
从北平到石家庄只有600多里,如果敌人借助机械化运输工具和空中优势,不顾一切地突进,少则2日、多则3日便可到达石家庄;而我野战军主力尚在数百里之外的平绥线上,即使日夜兼程,赶回来也需四五天。西柏坡紧挨着石家庄,党中央所在地面临危险,情况十分严峻。正在指挥辽沈战役的毛泽东等领导紧急磋商,在军事上作了严密的部署,同时实施了一项异乎寻常的破敌措施: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写了3则电讯。
当天,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写的第一则电讯:《蒋傅匪军妄图突击石家庄》。电讯只有一二百字,揭露了敌人的偷袭阴谋,号召解放区民兵动员起来歼灭敢于冒险的匪军。敌人认为自己极为秘密的行动暴露了,兵马未动,却已经慌了手脚。
为了进一步动摇敌人军心,瓦解敌军斗志,10月27日,新华社又播发了毛泽东写的第二则电讯:《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匪军进扰》。
面对蒋介石仍旧命令部队向石家庄推进的情况,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第三则电讯:《评蒋傅匪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篇评论说:“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208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
毛泽东点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致命伤。结果,偷袭石家庄成了蒋介石的一枕黄粱梦。
(摘自人民网)
『飞夺泸定桥』是如何被人熟知的
1935年5月29日,长征中的红军惊险奇绝地夺取了泸定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当时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以一篇题为《飞夺泸定桥》的短文记述了这段战事,收录在1942年正式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
195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20周年,人民出版社以《红军长征记》为主体编辑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广大读者才知道了彭加伦以“飞夺泸定桥”命名记述的长征战事。1964年9月,空政文工团以中国民族艺术团的名义出访蒙古、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缅甸六国,进行交流演出。演出节目中就包括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审查通过的舞蹈《飞夺泸定桥》。由此,“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在国际上得以传播。
“飞夺泸定桥”这一命名的进一步传播,得益于1965年8月6日杨成武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长篇回忆文章中沿用了“飞夺泸定桥”,“飞夺泸定桥”这一命名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1985年5月,中共甘孜州委、州政府、军分区在泸定隆重举行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纪念大会和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奠基仪式,邓小平为纪念碑题写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碑名,聂荣臻撰写了碑文,高度肯定了“飞夺泸定桥”的历史意义。
(摘自新华网)
抗战中一支不能忽视的人道力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和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是中国红十字会历史上的里程碑。在这场攸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红十字会(包括总会及所属地方分会)各级会员,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战的人道救援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支人道力量和他们创造的救护历史不能忽略。
1932年1月28日,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战争一打响,中国红十字会迅速做出反应,在长达3个多月的救护行动中,共组织21支救护队,设临时伤兵医院43所,难民收容所5处,共救护伤兵8600多人,收容难民53100多人。此后,中国红十字会奔赴各大战场实施救援。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红十字会调集救护力量,驰赴华北前线,组建救护队10个,急救队12个,临时救护医院24所和“特约医院”16所,进行全面救护。同年12月13日,日军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会员和员工,奋不顾身地救护伤员,在阴森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对战争受害者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救助。1938年春,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在汉口宣告成立,翻开了抗战救护新的一页,各大战役,红十字会几乎无役不从。
中国红十字会以“博爱恤兵,救死扶伤”为宗旨,恪尽职守,在红会史料中,有这样一份“追思录”,登载“殉职员工”和“积劳病故”者名录,其中因公殉职的红会人员47人,积劳病故者67人,而这仅仅是抗战中无私奉献的红十字人员中的一部分。
(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