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画面临的现实问题
2015-07-13王光涛太原理工大学030024
王光涛 (太原理工大学 030024)
试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画面临的现实问题
王光涛 (太原理工大学 030024)
文章试图通过对新的发展形势下中国画面临的现实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通过对四个原因的阐释,明晰了问题基于人们对传统精神中儒、释、道精神的缺失,如真正意义上继承和发扬中国画艺术,艺术家就得重拾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真正把握掩藏在儒、释、道精神里的美学内涵。
中国画;传统;当代艺术;精神;儒;释;道
上世纪伊始,中国画的人文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西学东渐,世界文明有渐趋融合之势,再加之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几次大变革,导致全民性信仰危机。道德、伦理本体论原本是作为国人终极关切的思考而存在的,但在当今社会,物质的丰富与增值是以整个社会精神、道德价值贬值做为代价的。特别是有些人对理性进行怀疑,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试图通过这非理性的形态和荒诞的形式表现出个人的悲惨命运、境况,个人的焦灼、痛苦的心态,那么导致他们的作品夸大了主观性、主体性,表现了非理性、荒谬和混乱,描述了心灵世界的病态和狂乱,作品散发出沉重的气息——这时他们的灵魂实质上是处于昏睡状态。
近年来在中国画界出现一些和传统背道而驰的美术作品,打着现代主义的幌子招摇过世,吵嚷着“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的空洞口号,却也能引起一些追随者的附和。他们这是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发展背道而驰的,对中国画的发扬是有莫大害处的,对社会以及观众都不能从中吸取有用的营养,这是一股极不正常的强大的黑色潮流。年轻的人们急功近利在物质利益的追求中,打着所谓“现代主义”的旗帜,为了讨得“先锋”“前卫”的虚名,就越发追求表象,材料,技法等的运用,那种“摒弃传统”的、“自在”的、“随心所欲”的自我放纵的心理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表现。他们的作品丢失了作为中国画应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成为一个四不像的组合体,中国画面临巨大的危机。针对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首先,“西学东渐”过程中,不少人包括一些学自西方的画坛领袖也以西化的观点审视中国画,他们缺乏在中西方艺术的广阔背景上对传统绘画艺术作总体性的宏观研究和反思。犹如以解剖学论经络学,因相隔而成误解。从目前中国画界的发展来看,有的人正走着使本民族的传统绘画灭亡的道路,盲目地向西方学习、借鉴、吸收,使民族特色日趋没落,这样下去就会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艺术在世界艺术中失去一席之地。如中国京剧著名剧目《失街亭》《空城计》如采用西方踮脚尖儿的芭蕾舞形式表演,那能表演出中国古代战争所特有的惊心动魄的斗智的场面吗?所以,艺术不能脱离本民族的文化背景。
第二,现在大部分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的传统问题的研究,大多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从史的方面看,最为普遍的是停留在考证与描述的水平上,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意识而放过了潜藏在史料中的真正迷人的价值;另一种情况,从论的方面看,如关于传统的实质,中国画的本体精神的研究,关于国画的革新,表面上众说纷纭,各立其说,实际上却往往由于缺乏坚实的史的基础而流为唇枪舌剑的斗智之术。
第三,当代艺术看重观念,在倡导“创新”的潮流中,画家着力往往在形式的翻新上。而传统中国画是从基本表现语言——笔墨形态着眼,体精查微,透过笔墨去探访与迹象相联系的背后那一片的精神世界和东方人特有的艺术观时,你顿时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中国画杰作的笔墨表现大至全面的置陈布势,小至细微的一点一墨都可以成为画家精神、智慧总括的“全息点”,通过这个“全息点”,你可以解读画家所具有的全部内容,资质、人格、修养、性情以及笔墨功力,就不会产生传统艺术“穷途末路”的简单判断。
第四,特别是当代人的知识结构和心态,发生剧烈变化,对“平淡”而有深意的艺术难以产生精神上的应和和共鸣,更不用说对中国画笔墨美的指向和品位做出判断。当代人对中国画“理”的认识不深入,是因为当代画坛不少人对传统精华的理解和把握停留在表层和中间层次,以“强弓硬弩”代替内力深厚的绘画成为时尚,以偏执代替大慧,以宣泄代替抒情,以装饰代替写意,着重力能扛鼎的外家硬功,而很少有喜欢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境界,这必然导致他们将来创作的后劲不足。没有深入探究儒、释、道哲学精神在艺术中的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掌握中国画的精髓。
从以上论述中,我看到要想振兴中国画必须从现有的热闹的创新浪潮中解脱出来,即重新反思传统的价值,摒弃表象、材料、技法、形式、观念、非理性,追求实质,挖掘中国画潜藏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里所特有的迷人价值,使中国画的传统艺术得以实质性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画和其他民族的艺术一样,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必然,不过,任何令人震惊的新创造都不能和传统文化脱节,不能否定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特征,不能否定中国画的民族性,否则这不是对中国画的创新,它根本不会赋予中国画以新的艺术生命,只能促使其走向没落,走向毁灭,也会失去艺术作为“成教化,助人伦”“存乎借鉴有图画也”的社会功用,这也是对世界艺术的一种毁灭。
艺术应有创造也有所继承,正确意义的继承,自身也就是一种创造。就像是说人类文化历史也是一条有宽窄、深浅、弯曲和缓急的长河,它既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而不是像岩石那样可以断裂和分离。那种连“四王”的作品都认为应当彻底否定的论调,这只能表明此论者有胆而无识。但是敢于轻视一件事物,应该是已经把握了的事物,未了解、未把握而轻视,那只能是可悲的偏执与浅薄,而这又是艺之大弊,这样很难使现代中国画艺术成熟、精微和完善。
不可否认,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艺术资质的人来审视艺术对象时,会产生认识和判断上的差异,但那只是画家表露于画的精神那部分,那是难以定说的。但笔墨技法以画面物质的形态迹化,它有生命运动的呈现过程,这过程所包含的内容绝不会因随意的阐释而失去它本来面目,就这一点来说,作品是我们认识艺术最好、最可靠的材料。
中国画作为万事万物中的一种事物,以自己的实践历程时时刻刻地证明、丰富和完善着哲学的原理;同时,又无时无刻地遵循着哲学的原理去进行实践。用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有概念来表达;指导并体现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是道家思想的“道”;万事万物各自的特殊规律,其内在的特殊性,是儒家思想的“理”;人们为了实现事物之理所采取的手段、途径,有点类似佛教中的“法”。法生于理,理生于道。以绘画为例,画法为画理所统帅,画理为道所统帅。遵循着中国哲学的认识体系,去探索在中国画中的体现,方能从本质上把握中国画的精髓。
[1]李安纲, 赵晓鹏.道德经[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2]宗白华.美学散步[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宗白华.艺境[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张石,王树海,吴作桥,张锡坤.禅与中国文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5]姜亮夫.论语直解[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