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诗中酒味”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语言学解读

2015-07-13韩沛容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名作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人境车马陶渊明

⊙韩沛容[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品诗中酒味”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语言学解读

⊙韩沛容[湖南医药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陶渊明一生创作了大量以“酒”为题的诗作,其中《饮酒》组诗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大多数学者是从诗歌的主题、意象以及诗中所表现出的作者心态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饮酒》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诗人只是借酒为题,表达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而此文换了一个角度,从词语使用、句式选用等语言学角度对《饮酒(其五)》进行赏析,并得出了一个与众多学者不同的结论:这篇作品不仅仅是以“酒”为题,实际上句句有酒,在饮酒中感悟人生。

陶渊明 饮酒 诗酒

饮酒是魏晋名士的普遍风气。酒之于陶渊明,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曾经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陶渊明在其《饮酒·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也就是说,这些诗都是酒后所做。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诗人“实无醉意”,只是“借酒为题”,在十分清醒的状态下,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所写内容多寓感慨,大多谈及人生问题而非饮酒。学者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在陶渊明的诗中找到了证据,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大概是受萧统“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①的影响。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认为,《饮酒》组诗是在“为斯言可保”的避祸思想指导下写成的,是含有极大苦衷而故意隐晦曲折的,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的。然而从语言角度仔细分析本诗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虽对“酒”只字未提,其实全诗句句写酒,写喝酒的感悟,句句蕴含着“醉意”。

一、酒醉之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起)

诗的首联看似平淡,其实有五个词使用不一般,它们分别是“庐”“人境”“车马”“在”“无”。

“庐”一般注释为住房。如果满足这样的解释,就太不懂诗了。这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引申为简陋的住所,往往和茅草屋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普通百姓的住所。“车马”是很有钱、很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的,它象征高官显贵。于是“车马”与“庐”形成对立。“人境”是指诗人现在生活的人间。而“在”“无”两字又将“庐”“人境”“车马”联系起来,这里潜在的意味,不仅仅是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另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无论车马多么华贵,自己对此却没有感觉。初步看来,陶渊明似乎滴酒未沾,他清醒地告诉读者:我已经远离官场,与“车马”无缘。

其实,这是一种醉后真言,更是一种醉后狂言。可以想象诗人举着酒杯,仰天长啸:“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何以见得诗人喝醉了呢?仔细分析诗歌的用字,我们在“人境”二字上似乎看出了一些端倪。我们都知道,人在喝醉之后往往会说一些胡话、废话。诗人作为一个浔阳人,本来可以说自己“结庐在浔阳”——“我在浔阳这个地方盖了一间茅草屋”,而诗人偏偏说自己“结庐在人境”——“我在人间盖了一间茅草屋”。作为一个尘世中人,诗人的房子除了能盖在人间,还能盖在哪儿呢?诗人用“人境”代替“浔阳”,使得整句诗变成了一句典型的废话,可见诗人真的喝多了,喝醉了。

随后诗人又以“而”字转折,将此句的重点落在了“无车马喧”上。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现实之中,他的门前真的没有车马喧哗;另一层意思是说:他已经脱离了官场,与那些达官贵人没有什么来往了。事实上,既然居住在“人境”之中就不可能没有车马的声响,加之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前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因此诗人更侧重于表达第二层意思,并以“车马”二字代表名利场上的竞争。同时这一句还体现了魏晋时期“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隐逸之风对士人的影响。诗人的隐逸不是逃避现实,隐居到山林之中,而是生活在现实之中,超越世俗的喧哗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是诗人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二、酒意正浓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承)

从语言学角度看,颔联最大的特点体现在设问句和“心远”一词的使用上。

自古及今,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人们极度追求金钱、权利、地位。面对荣华富贵、声色犬马,一般人很难做到听不见车马的喧闹,很难做到心平气和。然而诗人问自己:“你如何能达到这种水平?”回答仅仅是简单的五个字:“心远地自偏。”“远”这个字意义深刻,在这里它既不是指距离的远近,也不是指时间的远近,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淡然处世的精神状态。用“心远”而不用“人远”,显示出人是很近的,人就处在“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一种悠然、飘然、超然的境界。“心远”就是不受世俗物欲所牵绊,不受“车马”所喧扰,哪怕居住在最热闹的车马路旁,内心也一定会像偏居深山中一样平静。

颔联从哪里体现了“酒意”呢?诗人所采用的这一特殊句式——设问,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诗往往注重对偶,很少采用问句。诗人为什么要打破常规,冒险地自问自答呢?仅仅是为了告诉读者吗?不是这样的。在这里,诗人实际上采用了“赋诗”的写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即以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既然是主客问答,那么诗中本为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已经不再是诗人为了唤起读者注意的自问自答。此时,诗人的眼前出现了幻影,似乎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即自我内心的两重人格。诗人的“自我”向“超我”发出疑问:“你为什么能保持心灵平静呢?”“超我”回答说:“因为心远,所以地自偏。”此时的诗人酒意正浓,醉到了顶峰,他晃晃悠悠地端着酒杯,已经分不清哪一个是真正的自己了。在这里诗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由保持内心平静到达了“忘世”的境界。

这开头的四句为整首诗歌奠定了一个“底色”,这是陶渊明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基调。

三、酒意渐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转)

从用词的角度分析颈联,用的最好的是“悠然”“见”“佳”三个词。

此时诗人从酩酊大醉中逐渐清醒过来,带着几分醉意,开始采菊,开始欣赏周围的景物了,于是吟出了“采菊东篱下”的诗句。这里有两个意象需要我们注意,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住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那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菊”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离骚》说:“照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菊之落英”代表一种高洁的品格修养。由此可知,一个“采”字,既写自然的采摘,又兼及了人生选择;“菊”字,既写了采摘对象,又隐喻了一种人生品格。诗人需要对生活有明确的认知和判断后才能做出“选择”,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呀?全句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采菊图”。它将诗人内在的精神,显现为具体的感官对象,生成视觉和想象的审美空间。与“采菊图”相对比的是“南山图”。

诗人越来越清醒,所看到的不再是南山的轮廓,而是具体景物。“山气”在视觉上呈现出由下而上的蒸腾状,轻柔而飘逸,自然而自由,由此,“山”的静和“气”的动相结合。“日夕”是傍晚的阳光,多彩而光艳,是视觉美的描述。可以想象“,日”的圆与“光线”的直相互衬托,隐喻人生的曲与直、圆与方,山色的暗和光线的亮相互交织,它们自然存在却又变化奇特、五彩斑斓,山的直立和气的柔媚相互统一,如此,构成一幅完美的“夕阳图”。“佳”是诗人的赞美之语,也是这句诗的亮点,与前面无意的恬淡的情感相统一相和谐。“佳”字,虽然是个不太强烈的字眼,但是却显示出一种悠然的心境。如果换用其他的词,如:灿、艳等,这种悠然的境界就被打破了。

诗人透过山气又看到了归巢的飞鸟,观察点越来越小,对南山景物的描写由面到点、由静到动、由静态的山到动态的山气再到飞鸟。“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的、惯常的景象。它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与诗人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不夸张,不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赏。夕阳下的山林美景万千,然而诗人为什么选择写山气和归鸟呢?这是“日暮思归”这一永恒的诗歌主体所驱使的。《诗经·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天快黑了,应该找一个归宿来度过这漫漫长夜。此时,诗人就站在自己的家门口,他是有自己物质上的家的,这里诗人想寻找的是一个精神上的家。借着还残存的一点酒意,诗人将隐藏在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倦鸟回家了,而哪里才是自己的心灵归宿呢?诗人看似在描写“飞鸟相与还”这一温馨的画面,实际上是以此来反衬内心的孤独、无奈、无归宿感。

四、酒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

尾联的关键词是一个“真”字,只有在没有心理负担的境界才是真的。没有这样的“真”,就做不到“心远”。所以清人吴淇说:“‘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又为一篇之髓。”(《六朝选诗定论》)“真”是不用雕琢的。雕琢就是有意,越是在语言上有意下功夫,就越显示出人工的痕迹,就越是不真。这种境界妙在一种全身心的体验,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得于心会于意,但意不尽象。”语言永远也不能完美地表达思想,永远也不能穷尽思想的全部,永远不是思想本身。老子曰:“大辩无言。”对于大自然的真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执着于语言,就是有意雕琢,就破坏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态,故“欲辨已忘言”——作者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强大,就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进入这种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轻松了,自由了。

从语言上讲,陶诗的语言是简朴的,他的诗中通篇都是叙述,没有感叹,没有渲染,也没有比兴,与当时风行的华丽的诗歌语言相反。虽然语言朴实,但字字精彩。

①萧统:《陶渊明集序·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1页。

[1]孙绍振.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何梅琴.诗歌·陶渊明·酒[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阮忠.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读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J].语文教育与研究,1998(1).

[4]黄学峰.心远、悠然、真意、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一种解读方式[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0(8).

[5]孙绍振.“见”南山还是“望”南山?——谈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诗眼[J].语文建设,2011(9).

[6]陈怡良.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涵省察及多面向诠释[J].淮阴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作者:韩沛容,语文教育硕士,湖南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人境车马陶渊明
下元节之告家翁
你好,陶渊明
“人境”合一 构建“七彩水韵”校园文化
乡居留句
浅析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驰”和“弛”
《陶渊明 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