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理论下的大运河景观绿道研究
2015-07-13刘彦斐张福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300401
刘彦斐 张福祥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300401)
一、波士顿“绿宝石项链”的启示
1.反规划,生态“绿肺”延续至今
波士顿“绿宝石项链”滨水景观无论在景观学界还是规划学界都有着里程碑般的意义,对于我们研究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借鉴。
一百多年前,景观建筑师F.L.奥姆斯台特和C.艾略特意识到维系现存自然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河流、港湾、海岸线、邻里公园和环抱的小山为波士顿提供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来源。景观设计师在城市土地还未开发之时,以极低廉的价格买下这片处女地,以极富前瞻性的视角,提前100年规划构建起宝贵的城市绿地系统。
F.L奥姆斯台特提出革命性富有远见的方法来解决变化多端的城市发展问题及市民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士顿绿地体系日臻完善,除了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城市商业的气息从未踏足这片土地。天然的大氧吧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波士顿的“生态绿肺”声名远播。在人口激增,城市面积数倍扩大的当今,波士顿城拥有世界瞩目的绿地生态系统、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观作品,如绿宝石一般在波士顿的版图上大发异彩流光。
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它不仅包括人们习惯认为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1
2.“绿宝石项链”的借鉴意义
在城市河道建设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前瞻性。城市规划遵循着扩张原理,城市面积、人口增加,建设用地向外扩张,居住、工业用地侵占了农田、林地,生态景观稀缺。
跨越四省二市的京杭大运河,为城市生态区域建立提供了可能。运河河道景观打破城市规划中“景观插空”的设计模式,从自然生态性、空间划分、历史文化传承方面对于景观区域进行重新的分析整理,打破原有规划既定边线,探求一种全新河道景观规划思路。
二、中国传统风水朴素生态观下河道形式
明末清初堪舆大师蒋大鸿所著的《水龙经》评价河流水系“ 自然水法君切记,无非屈曲有情义。来不欲冲去不直,横不欲反斜不急。横需绕抱及弯环,来则之玄去屈曲。”2风水上讲究的屈曲而有情,太过横直则会有冲煞。
风水上还讲究阴阳调和。易曰:“一阴一阳为之道。”阴阳相互调和,万物化生之根本。万事万物既有阴阳两面,对于河道水系也是如此。《水龙经》中有云,“干水为阳,支水为阴,阴阳相合 只有干龙而无支龙,是独阳 只有支水而无干水是独阴。阴阳不交泰 独阳不长,独阴不生。”3风水智慧告诉我们仅仅有干流是不行的,所谓“独阳不长”。河流体系既包括天然的湖泊、湿地、支流等,还包括人工的水库、减河、引河等这些都是风水上讲究的“阴”。缺失了这些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基础设施,河道的整体生态格局就会被打破,最终危及整个生态体系,所以保护并合理利用生态基础设施的河道支流、湖泊、沼泽、湿地、减河、引河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三、运河河道规划设计中的问题与策略
大运河开凿于公元七世纪,隋炀帝为了加强统治、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开凿“永济渠”“通济渠”,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连接了黄海和淮海,全长2700千米。元明两代开凿了“洛州河”“会通河”及“通惠河”,至此大运河比隋朝时期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今天的大运河全长1794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运河漕运功能日益退化,但作为区域水系骨架仍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然而河道景观整治初期,为了满足防洪工程需要,河流采取裁弯取直、固化驳岸等做法。
裁弯取直本是河道在发育过程中的自然行为,然而人工裁弯取直的河流屡见不鲜,短期看可以增加蓄洪能力;产生平直的水路;避免河流因阻塞而发生溢流,缩短历程,为工农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用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的弊端难以避免。河道的曲率和水的流速成反比关系,据日本河边整备中心研究结果《生态型河流护岸工程指南》河流流速直接关系到河流驳岸的构造类型,流速<0.5m/s护岸选型为自然状态;流速1m/s护岸选型为草坪、芦苇;当流速大于3m/s的时候,柔性人工构造,不适用于生态驳岸;当水流速度大于5m/s的时候建议硬质护岸(混凝土坡度框较好)。4得出结论要向自然的河岸必须控制水的流速,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再一次显现出来,湖泊、湿地、支流存在有效的缓解了流速,实现了景观生态化的目的。
河床硬质衬底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地下水地位下降。丰水期,失去给养地下水的能力;而枯水期,地下水不能回补河流,蓄洪能力下降;河流基底在自然状态下泥或沙或石,丰富多样,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生物组合的多种生境。水泥衬底后,这种异质性不复存在,生物的多样性也随之不复存在。所以盲目河道改造,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的多样性、环境的自我修复性以及物质世界的异质性,长此以往,河流生态体系将变得日益脆弱。构建以河流、湖泊、沼泽、湿地等的生态基础设施,营造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场所、滨水游憩空间。生态基础设施建立,起到蓄洪、缓解旱涝灾害的作用。
针对现存问题,借鉴波士顿“绿宝石项链”滨水景观的思路,以运河申遗为契机,规划一条贯穿全流域的景观生态体系。奉行“规划优先、生态先行”的理念,在设计之前,预留出满足需求的生态基础设施,河流以自然方式生息繁衍,维护大地景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建立一条生态为主导的生态绿道;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的通道;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注释:
1.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步,2004(1):2-7.
2.韩毅,刘海龙,杨冬冬.基于景观水文理论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实践[J].景观水文,2014(1):23-28.
3.蒋大鸿.密传水龙经[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4-7.
4.吴殿廷.城市河道游憩空间建设[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