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主义父权社会的挽歌
——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2015-07-13李雪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德伯德伯家的苔丝哈代

李雪霞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资本主义父权社会的挽歌
——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李雪霞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著名的“性格与环境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体现了女性和自然之间体验或经验的相似性,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揭示了自然和女性共有的“他者”身份相互映射的命运;以社会生态女权主义为触角揭露哈代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批判,对男权社会的等级制度对于女性身心的压迫,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占有的厌恶。小说还表达了哈代解放女性和自然,构建一个两性平等、和谐生存的和乐世界的理想。

生态女权主义;女性和自然;资本主义制度

一、托马斯·哈代——“田野和晨曦的儿子”

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不仅是英国19世纪后半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20世纪大胆探索和开拓的“现代诗歌之父”。“性格与环境小说”是标志哈代现实主义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本文将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解读,旨在探讨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和自然密切的关系,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和剥削。

二、生态女权主义

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 是女权运动和生态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生态女权主义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包括自由生态女权主义、文化生态女权主义、社会生态女权主义等。生态女权主义的首要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高度认同。这一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解构性,自然和女性拥有共有的“他者”身份。“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生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生态女权主义又一次把自然视为神圣”。“生态女权主义挑战一切统治关系,它的目标不仅仅是改变那些行使权力的人,而是改变权力结构本身。”生态女权主义运动重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不同肤色,不同时代的所有女性的诉求和解放。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生态女权主义的基本论断是,那种认可性别压迫的意识形态同样也认可了对于自然的压迫。生态女权主义号召结束一切形式的压迫,认为如果没有解放自然的斗争,任何解放女性或其他受压迫群体的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三、“自然的女儿”——苔丝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苔丝》讲述的是一个失身女子愤然杀死诱奸者,替自己报仇雪恨的故事。苔丝从“一个纯洁的女人”变成被世俗偏见斥为“淫荡的杀人犯”的曲折故事讲述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英国农民阶级的毁灭”。哈代亲切地称苔丝为“自然的女儿”,这也正吻合了生态女权主义所倡导的女性和自然之间水乳交融,相互映射的关系。哈代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关注,而且认为两者存在着体验或经验上的一致性。

苔丝从出生到死亡,她所处的自然环境昭示着她人生的美好,和屈辱。苔丝出生在“一处群山环抱、幽深僻静的地方”。苔丝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大乳牛场谷工作,并且和克莱相爱,这里的“空气清新、爽利、飘渺、空灵”。苔丝在饱受资本主义腐蚀的桑德伯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戕害和恩怨中归于尘土。女性和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从苔丝的命运与自然的更迭的相互照应中可见一斑,春夏秋冬景色的变迁在人们心中的情感基调的惯有投射暗示了苔丝人生悲喜的发展脉络。春夏之交,苔丝面对家中变故前往德伯家认亲,回来时,她的篮子中盛满了草莓,胸前和帽子上别着美丽的玫瑰花。到了万物萧条的秋季,苔丝被亚雷诱奸。清寒冷冽的冬季,苔丝躲在暗无天日的家中,逃避父系社会中人们的谴责。转而又到了春意盎然的五月,苔丝经历了痛苦的挣扎从崩溃涣散的精神中恢复过来,犹如一个精灵,奔跑着跳跃着去拥抱新的人生。郁郁葱葱的夏季迎来的是苔丝和安琪炙热的爱情,塔布篱牛奶场浓郁的青草,潺潺的流水预示着安琪和苔丝缠绵热烈的爱情。终于,苔丝和安琪在寒冷的冬天结婚,苔丝在新婚之夜向安琪袒露了过往,安琪的抛弃使她的人生又一次跌入了低谷,就像冷风一样刺痛骨髓。苔丝的人生在四季谱写的五线谱上铺陈开来,自然和女性水乳相融的关系也一一得以揭示。

四、“文明世界的挽歌”——苔丝悲剧的社会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社会生态女权主义认为要实现女性和自然的双重解放,要对造成其悲剧的政治和经济根源进行改变。“社会生态女权主义希望把社会重构成仁爱的、非中央集权的社区。”苔丝的悲剧发生在英国宗法制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过程中,可以说,苔丝的社会地位以及她的悲剧命运归根结底还是由苔丝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侵入了英国农村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农村落后的自然经济和旧有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这就直接导致了苔丝去认亲,也标志着她悲剧命运的开始。苔丝先后工作过的塔布篱奶牛场和棱窟槐农场,都采用新型生产方式,资产阶级的经营方式无情地折磨着女性,同时也疯狂地摧残着大自然。她在用机器打麦秆之后的感觉是机器老颤动不歇,自己两只手的活动,自己全都觉不出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女性体力的要求已经超出了女性的承受范围,苔丝家庭的经济劣势迫使她一次次向亚力屈服,可见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当时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从政治上来讲,作为国家机器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维护的是剥削阶级的利益,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遭受压迫的妇女则是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的牺牲品。苔丝被德伯侮辱后,德伯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他自己良心的谴责,他不但继续为非作歹,推脱了所有的罪责,将自己对苔丝的伤害归结为苔丝对自己的诱惑,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现在我要壮一壮胆子,所以我要求你把手放在这个十字架上,对天起一个誓,说从此以后,不再来诱惑我,不拿你的姿色、你的一切来诱惑我”。一个道貌岸然,用神圣的上帝掩盖自己狰狞面目的资产阶级的恶棍形象跃然纸上。而苔丝,却遭受众人的唾弃、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当苔丝复仇的利刃插进德伯的胸膛的时候,向苔丝扑来的是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对她撒下的天罗地网。“传统的两性关系一直处于霸权下的失衡状态,男权世界对女性的倾轧与“边缘化”自然是不言而明的。苔丝和德伯在法律面前迥然相异的处境体现了资产阶级制度对女性的欺辱和剥削。

五、风雨后天清月明——苔丝女性意识的崛起

生态女权主义倡导推翻父权社会的统治关系和阶级对立,重新建构男女平等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哈代通过苔丝的悲剧抨击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和自然的压迫,苔丝形象所体现的离经叛道的异教气质也寄托了哈代对于构建生态女权主义社会的期盼。苔丝拒绝父母攀附权贵亲戚的提议,“这样的事,我可不高兴干”他对德伯多次直接的拒绝中也可看出来,“我已经说过,我不再要你的东西了。我还是说不要就不要。我不能要!我要是继续要你的东西,那我不就成了你的哈巴狗儿了吗?我绝不干”(托马斯·哈代,1993, p.94)!苔丝诚实勇敢率性的品格也是父系社会中的女性缺失的品质,虽然苔丝的母亲写信嘱咐苔丝不要向安琪坦白她过往的遭遇,但纵使苔丝再期盼圆满幸福的婚姻,但却坚持不用谎言去留住爱情。苔丝坚毅果敢,身上散发着母性伟大的光辉。即使恨德伯入骨,但仍然深沉地爱着无辜的孩子,这和大自然的博爱和无私的品质十分相似。她不顾别人的议论,公开在麦地里给孩子喂奶;她不顾神权的权威,打破牧师为孩子洗礼的传统,亲自为自己的骨肉洗礼以让他免受地狱之苦。苔丝以其”杀人犯“的罪名为代价向传统贞操发出挑战,苔丝刺向德伯的那一刀是怨恨和愤怒爆发的结果,她和男权社会中微弱的良知进行了一场必败的博弈。

六、结语

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角度出发,对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女性和自然的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对自然的破坏,对女性的压迫进行了分析。哈代透过苔丝离经叛道的性格,追求真爱,渴盼自由独立,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种种,表达了他对父权制中心文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质疑和挑战,他渴盼解构和颠覆现有的等级制度和统治秩序,形成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女权生态观。

[1]Ji, X. M. [纪秀明].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6):55-57.

[2]Guan, C. L. [关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6(2):25-30.

[3]Hardy, T.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德苔丝(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4]Jin, L. [金莉.生态女权主义.外国文学,2004(5):57-64.

[5]Warren, K. J. (1997). The Power and the Promise of Ecological Feminism, in M.E. Zimmerman et al,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pp.320-341): From Animal right to Radical Ecology.

[6]Spretnak, C. [查伦·斯普瑞特耐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秦喜清译).国外社会科学,1997(11).1-4.

李雪霞(1991—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国文学,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

猜你喜欢

德伯德伯家的苔丝哈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The Ecofeminism Thought of Thomas Hardy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