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地域干栏式建筑探究

2015-07-13邓炜煜凯里学院55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8期
关键词:黔东南协调性村寨

邓炜煜 (凯里学院 556000)

黔东南地域干栏式建筑探究

邓炜煜 (凯里学院 556000)

黔东南地区侗族,苗族干栏式建筑是当地人民长期在西南地域根据地域特性设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其采用的建筑材料,布局,艺术特色,都能和谐的和自然环境融洽共存;反映生活生产的特性。

住宅;功能;生态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科学研究项目 立项编号:13ZC098

贵州黔东南地域为主要的侗族,苗族聚居地,坐标为东经107°17′20〞—09°35′24〞,北纬24°19′20〞-27°31′40〞。气候湿润,阴湿,主要以喀斯特地貌的山地为主。境内森林茂密,木材丰富。据2008年统计,此地区苗族总人口187.12万人,占自治州总人口的41.8%。在苗族聚居区,住宅形式基本为干栏式建筑,其材料往往为就地取材,以住宅附近山地砍伐的松木和杉木为主,苗族的这种干栏式建筑按照民居分类的俗称,叫做吊脚楼,这种建筑形式普遍流行于中南亚地区,根据中原地区可考证的资料,这种建筑亦存在上古时期的中原地域。干栏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高于地面建造,用支柱将建筑物支撑到高处,苗族干栏式建筑一般临山而建。适应高寒冷湿气候,能够隔绝地表湿冷的气流,达到保温,隔湿的作用。同时隔绝地面鼠害,蛇类等的侵袭。

一、功能布局与生产关系的协调性

黔东南杆栏式建筑结构是苗侗人民经过千年的居住生活总结出来的,是适应当地气候,适应生产劳动,适应家族生活关系的住宅,其选址择地,一般不会将建筑修建到宝贵的耕地上,而是利用山地斜坡地形为基础,利用干栏式结构将山地处理成梯田形式,建造成半干栏式的建筑。一般设置为下层为牲口养殖,以及农具储放的地方,一层为厨房,储物间,二层为客厅,是作为家人交流与会客的场所;一般情况二楼的客厅入户门对面,是供奉祖先和神灵的供桌和牌位。入户门外侧的走道是靠背为弧线型的美人靠,作为夏天乘凉,对歌,交流的场所。两侧为厢房,有些形式还有偏厦,厨 因此苗族居住的区域一般在山区顺势而建,这种建于山区斜坡上的聚居区势必比在平原地区建造村寨艰辛,对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的考察要求更加苛刻。根据史书的大致记载,大约在东汉时期,苗族就迁徙到了黔东南区域,千年来的住宅营建经验使得他们总结出了村寨营造,选址的合理方式。朗德上寨位于黔东南距离凯里市区29公里的区域,总人口百户的村寨,在即欧兑河南岸,寨子有鼓楼一座,铜鼓广场一个,水池一个,宅门一个,从村寨的整体布局来看,村寨外围建筑一字排开,具有一定的防卫性,村寨仅有一宅门能入内,且道路设置狭窄,陡峭,具有一定的自卫意识。入宅门右转,即到达寨子中央部分的铜鼓广场,广场在功能上来讲,属于村名聚集,过节活动,议事的区域,具有一定的精神象征性。这种村寨的布局与中原地区古老的聚居区布局具有功能的相似性,从甘肃大地湾遗址中的村寨中央公共建筑,到福建客家人的土楼建筑中央的神庙,都具有精神性质和公共建筑功能的两重性叠合。作为村寨中临近鼓楼的大水池(泉水)是饮用水的源泉与防火用水的来源,作为全木建筑结构的村寨,防火用水是其必备的重要功能。

二、肇兴侗族村寨

肇兴侗寨为黔东南州侗族最为聚集的地区,占地面积达到180000平方米,此地原著侗族为陆姓侗族,在近代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多个姓氏的侗民。侗族建筑由巢居发展而来,具体为聚木而居,其结构与其鼓楼有其相似之处,鼓楼主要受力结构为中央雷公柱。这种结构依然是按照树木的生长结构进行营建,其居住空间杆栏式建筑呈现出下大上小的形式,层层往上递增,也是继承了依树而建的古老营建结构。

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侗族民居一楼一般为火塘,以及杂物间,火塘间兼具堂屋的功能,是全家聚集,以及有重大事项,例如人的出生,死亡,进行活动的地方,具有一定的人伦,宗教的性质空间;如果房屋高架比较高的话,底层还会有牛羊圈的功能存在,二层空间为老人房,宽廊,卧室等,侗家的宽廊为家庭聚会的场所,是进行交流,活动,游戏的空间。三层则为子女卧室,或者其它私密性质的空间。顶层为仓库空间,这种仓库空间具有储藏食物,风干腊肉等的功能属性。四周透风,干燥透气,具有实用功能。

三、可持续发展性

建筑通体结构为木材,这种原生态的建筑甚至房顶不用瓦片遮雨,为杉树树皮严密叠加而成,为避雨的良好材料,干阑式建筑通体为木结构,建筑废弃后不会存在难以分解的建筑垃圾。保持了自然环境的整洁和建筑垃圾处理的压力。同时苗族干阑式建筑高度基本控制在13米之内,一般为3层高度,这个高度低于建筑周边树木的高度,(特指此地域普遍的树种高度。)不会影响到周边植被的生长。从这些村寨的布局看,建筑物的高度低于村寨周边树林的高度,且苗族村寨建筑物稠密,在视觉上,建筑物的高度差和植物高度间形成了协调的关系。从建筑物色彩的协调评价,苗侗干阑式建筑通体为木质材料,大多建筑在自然状况下呈现出木材表层风化的褐灰色,这种中性温和的色彩更容易和周边绿色植物保持色彩的协调性,更容易使建筑融入到自然的色彩中来。日本设计师隈研吾提出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达到让建筑消失的目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王澍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建筑设计应该融入到自然中来。这些带有东方认知体系的现代思想都认同建 筑和建筑物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关系,这种协调性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协调性,建筑空间的协调性,生态系统的协调性,色彩的协调性,人和生活的协调性,生活和生产活动之间的协调性。人的生存和自然的生存空间的协调新,等多方面的协调关系。

四、建筑材料的来源

苗侗建筑材料来源于当地森林出产的杉木,松木等木材,杉木具有不易变形,防腐,密度低,纹理通直、结构均匀、强度中等,成材快的特点。传统苗侗区域的干栏式建筑普遍采用这种材料,这种生产方式最大的好处为:减少了材料的运输费用;建筑材料可以从自家林权地采伐,就地取材;木材为天然可再生材料,生产过程中不会制造有害物质,且能改善生态系统;建筑制造周期短,一个三层高,5开间,每层面积150平米的干阑式建筑,普通建造周期不会超过90天;建筑维护简单,便捷,在干栏式建筑中,任意木部件的损坏,都可以在木工加工下,任意更换,修改;材料的协调性保证了村寨的美观,自然原色的杉木,在自然光线,雨水,山林雾气的影响下,形成了色彩微差对比的阶梯协调性。为村寨建筑留下了历史发展的脉络。

五、结语

黔东南地域多山地,地形复杂,环境封闭,苗侗先民因地制宜,在千百年的长期生活中,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环境的干阑式建筑,从建筑的用材,建造和民居的空间设置,无不反映出这种建筑的科学性,和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在保证了大自然最大的完整性,和保证自然的原始性系统的同时,满足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需求。在黔东南经济发展的今天,现代工业,现代住宅的出现,开发方不假思索,急躁的随意开山平地,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原始地貌。作为当地可持续发展,和自然和谐共存的苗侗干阑式建筑的营造方式,以及建筑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思想是值得当下黔东南地域城市规划发展,以及人居规划思想应该借鉴的。

邓炜煜,男,32周岁,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黔东南协调性村寨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协调性练习在小学足球训练中的作用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锅巴粥
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性分析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环境雕塑在共有空间中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