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时期的桐城民间传说故事
2015-07-13何进香安徽省桐城市新渡文广站231470
何进香 (安徽省桐城市新渡文广站 231470)
浅析三国时期的桐城民间传说故事
何进香 (安徽省桐城市新渡文广站 231470)
民间传说故事以其独特的价值存活在人们心中,并通过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承。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百姓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别之一的民间传说故事,在桐城这片热土上数不胜数,笔者仅就三国时期桐城民间传说故事作浅显解析。
安徽桐城地处皖中,接江趋淮,素有“七省通衢”之称,战略位置十分突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在桐城境域吴魏交锋争斗,刀光剑影闪耀,烽火狼烟弥漫,不仅留有众多有据可查的历史遗存胜迹,还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
三国鼎立之初,吴魏两国在皖中争斗十分激烈,吴国欲北上逐鹿中原,魏国图南下称雄江东,桐城大地遂成为两军对峙拉锯的战场。民间传说《曹休入瓮北峡关》讲述了这样一段传奇。
据说魏太和二年(228)五月,魏国为了达到占领皖城(今潜山县)以便南下江东的目的,由大司马曹休率十万精兵自北方南下,围攻吴国皖城。吴主孙权获悉后,誓死保卫皖城。一方面命辅国大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大将朱桓、全琮为左右,形成犄角之势迎战来犯之敌;一方面派鄱阳太守周鲂前往皖城郊外的曹营伪降,诱使曹休进入吴军设防之地而击溃之,同时,考虑曹休战败后将会北逃回其老窠,预设伏兵至必经之路,再击曹休溃兵。一番精心部署后,吴军按部就班。周鲂诈降,以割断自己的头发来表示诚意,曹休信以为真,这个自恃兵强马壮,不可一世而有勇无谋的骄将,不自觉地被周鲂诱入了吴军设伏之地,顿时战鼓齐鸣,喊声震天,陆逊、朱桓、全琮率领的吴军分别从南、东、西三面杀向了毫无准备的曹军。曹军陷入包围圈中,军心大乱,伤亡惨重,曹休欲攻占皖城的企图彻底失败,不得不带着残部向北逃窜,陆逊率部乘胜追击,把曹休的溃兵驱赶到桐城境内。自皖城至魏国的庐州,必经桐城西北山道。曹休溃兵逃至桐城西境的三道河下,山道狭窄,当陆逊追兵紧逼之时,曹军的战车被山崖挂住,只得弃车逃命,山崖处处留下被曹军遗弃的战车,此处之后就被世人称为挂车山,山下的大河则称之为挂车河。陆逊一路追赶逃窜的曹军,当曹军行至桐城北境时,进入了吴军的伏击圈。北峡关与其南的大关,合称“两峡雄关”,此处地势险峻,关隘两侧群峰耸立,峭壁陡崖,吴军埋伏在关隘的两侧,溃败的曹军如同惊弓之鸟进入瓮中,吴军“自天而降”歼灭曹军万余,曹休险些丢了老命,吴军大获全胜。现存清康熙年间桐城诗人方中发咏叹峡石关的诗句:“天险分吴魏,严关峡石通。屏藩阻淮水,得失系江东。草木腾兵气,桑麻划土风。低头怜末路,炉炭拥曹公。”高度概括了峡石天险和曹休入瓮而败北的历史事实。北峡雄关,饱受着历代战争的锤炼与洗礼,但同时也遭受着血战的蹂躏,人民也遭受了多少磨难和创伤。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历史烟云虽已飞逝,但这些传说故事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鲜活地流传着。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三国时期桐城民间传说故事,在叙述人物、刻画景物、解释风俗上质朴纯真,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讲述运用方言土语,极富韵味,将沉寂的历史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使民众在传说的字里行间自然升腾出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民间关于《鲁谼山》《鲁王河》的故事讲述了鲁肃不负主望,大义凛然、忠直不渝守疆土的历史传奇。
桐城城北重镇吕亭西行,地势渐高,沿河而上七、八里,奇峰错列、层林叠翠、深潭碧水,前阔后深连绵数十里,因当年鲁肃屯兵之地,其无名山峦便被称之为鲁谼山。鲁肃屯兵设防时,在其主峰荒草尖上构筑了瞭望台,派兵日夜守望,自己也经常来此巡察,严密监视东北庐江、舒城方向的曹魏水陆大军动静,以防来犯。荒草尖遂之称为望曹尖。源于荒草尖下的长河,经吕亭、孔城等地而注入菜子湖,鲁肃在屯兵之时,不忘百姓,曾率军大力治理疏浚,抗御洪涝和干旱,化水患为水利,大得民心,百姓感其德政,称此河为鲁王河。
民间传说采用艺术手法,将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编织成具有传奇性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待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时,可以不拘泥于细节记录的真实,而应重视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民众的历史情感,把它看作是民众精神史和心灵史的真实记录。
《鲁肃亭》《试剑石》的传说是将鲁肃描绘成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的将军。据说每当军务闲暇时鲁肃便手不释卷,部将准备为他建一座玲珑剔透、雕梁画栋的八角凉亭让他读书休憩。鲁肃得知后婉言拒绝说:“旷寂山野,筑一陋亭,安于研读是矣!”于是,亲率士卒,就地取材,用粗石、松木和土瓦造了一座仅可容一人、一桌、一椅的四根柱子落地的小亭。自此,边督兵习武边读书研史。后人据此撰联“治世以文,勘乱以武”铭于亭柱,以表示对这位儒将的敬慕之情。据说在一次带兵操练中,鲁肃手执利剑教练阵法,突然飞身跃上一块巨石,朗声激励众官兵道:“拒曹伐魏,必操胜券,此心志日月可鉴也!”刹时手起剑落,巨石被劈成两半,接着又因势利导训诫官兵:“骄兵必败,如此石不堪一击!”众官兵睹石励志,练武日勤,警钟长鸣,防务日严,疆土稳固。日后,这块从中剖开的巨石被后人称为试剑石,今尚存,石上有阴刻行书三行:“此石,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士人汪天孝叙。”试剑石所在的山岗地顺理成章的称为试剑岭,位于今吕亭镇龙井村。
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作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传说,不仅以它特有的方式保存民众的历史,而且在大力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民间传说仍然能够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传说一般以地方性的人文景观、名人遗迹、山川胜景等作为传说的核心,这些本来就是地方旅游的主要资源。围绕传说核心的故事,使静态的客观实在物更具有了飞动的灵性,使逝去的历史人物依然徜徉在地方风物之间,使民众由现实追寻到遥远的过去,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投子寺》《寄母山》的传说故事:相传一次吴魏交锋,鲁肃为了诱敌而南撤,将其子投放于桐城城北二里许的胜因寺中,曹军溃逃后,胜因寺声名大噪,香火旺盛,胜因寺后改称为投子寺。此寺所在的凤凰山也改称为投子山了。鲁肃幼小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屯兵驻桐时,其母亦在兵营,在一场争战中,老母患病,缘于军务紧繁,无暇服侍老母,便将老母寄养于安全地带的一座庵堂里,战事结束,鲁肃前去探母,但其母已经辞世,遂扶柩葬于庵后山岗,此山岗后人称之为寄母山,今坟冢隆然,乡人常往祭祀。鲁肃为保卫吴国山河,投子寄母,大义凛然,着实令人敬佩。因此,这段传奇故事也被当地人世代传颂。三国时期的桐城民间传说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民间传说故事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丰富创新,其丰厚的文化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和旅游价值显而易见。它是民众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真实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百姓精神风貌和心路历程,具有强烈地爱国主义色彩。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桐城三国时期的这些民间传说故事,从民众中走来,必将在民众中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为桐城的文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