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月意象里的中古美丽中国
2015-07-13宋俊丽石家庄铁道大学050043
宋俊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 050043)
唐诗月意象里的中古美丽中国
宋俊丽 (石家庄铁道大学 050043)
“月”意象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文从边关之月的雄浑美、长门之月的孤寂美、江海之月的壮阔美、山川之月的清明美勾勒了“月”意象笼罩下的中古美丽中国。
唐诗;月意象;中古;美丽中国
“月”意象在唐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据郑州大学网络管理中心电子版《全唐诗库》作了一个筛查统计,在近五万首《全唐诗》中,出现月意象的诗歌约5377首,占到近11%,《唐诗三百首》的涉月诗歌据笔者查阅统计是81首,占到全部编选诗歌的1/4还多,足可见出“月”意象在唐诗、唐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唐代是个人口流动性很高的国度,文人游学、访友的频度很高,八世纪尤其是前半期的士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迁徙和旅行,据唐杜佑《通典》记载,到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1,加上干谒、博取边功等活动,唐代诗人的脚步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从辽海到天山,从东海之滨到西南一隅,都有诗人或匆匆或悠闲的脚步踏过,本文试从“月”意象之管窥察唐代诗人笔下林林总总的中古美丽中国。
一、边关之月的雄浑美
唐前期的统一战争使得军功成为快速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尚武之风开始慢慢笼罩整个社会。大唐开放性的社会形态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任侠使气之风的弥漫,使得唐代文人尤其是初盛唐文人热衷于到边塞游历寻功,而初盛唐的很多诗人如沈佺期、四杰、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等都有过边塞游历或入幕乃至参政的经历。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与初盛唐诗歌创作》认为,唐代文人将侠或任侠精神作为一种审美意象,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由此带来了唐人游边风气和边塞诗创作的繁荣。《关山月》《从军行》《燕歌行》等乐府边塞旧题在唐人诗歌中再度活跃和繁荣。
唐代边塞诗歌在抒写诗人抱负与情思的同时,也记录了诗人眼中迥异的边塞风光,其中空阔边塞之上的大月亮更是引起了诗人格外的关注与抒写。“汉月生辽海,曈曨出半晖。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这是沈佺期在《关山月》中描绘的月下边关景象,起首即以“汉月生辽海”的气魄来渲染白登围战事的紧张,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塞月亮的非同一般。“辽海”,泛指辽河流域以东至海地区,《新唐书·仁贵传》说仁贵“威震辽海”,2辽海一带是唐初战事频繁之地,唐初的许多诗人都写到过辽海一带的边塞风光,鲍君徽《关山月》写道:“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李世民也写过《辽城望月》诗篇。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李世民亲率大军征讨高丽,五月,攻克辽东城,欣然登楼瞭望,写下《辽城望月》诗篇,来庆贺辽城战役的胜利:“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玄兔”指辽东重镇玄菟郡,“辽碣”指辽城的界碑,这里代指辽城,诗歌借辽城月景的“彩缺”与“影散”,抒发了自己“停观妖氛灭”的僻疆靖边、统一河山的宏伟壮志,三首诗在抒写边关战事的同时,也写出了东北边关“风多晕生”的月景特点。
西北边疆也是唐王朝的重要边塞,同时也是许多诗人游历寻边之地,李白著名的《关山月》绝唱即是游历天山的乘兴之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岑参的《鼓吹曲辞·凯歌六首》也是在西北边塞入幕时所作,其中三首都使用了月意象来表达作者对边关的独特印象:“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蒲海晓霜凝剑尾,葱山夜雪扑旌竿”“鸣笳擂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大夫鹊印摇边月,天将龙旗掣海云”“月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唐代边塞诗中月意象的参与,不仅渲染了战事的紧张,征人长期戍边的思乡心绪,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月意象笼罩之下中国中古边关的雄浑壮阔之美。
二、长门之月的孤寂美
《长门怨》是古乐府旧题。郭荗倩引用《乐府解题》说“《长门怨》者,为汉武帝陈皇后作也。后,长公主嫖女,字阿娇。及卫子夫得幸,后退居长门宫,愁闷悲思。闻司马相如工文章,奉黄金百斤,令灵解愁之辞。相如作《长门赋》,帝见而伤之,复得亲幸者数年。后人因其《赋》为《长门怨》焉。”3唐代诗人常借这一旧题来泛写宫人的愁怨,《全唐诗》收录的《长门怨》旧题达60首之多,而借月来抒发长门忧怨似是惯例,李白《长门怨》二首就都借助了月意象来微妙地传达长门宫人的忧怨与寂寞,“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这里的月意象是温暖而富有爱心的,是“欲到长门殿”,是“独照宫里人”,然而月光的暖意和偏爱也只能是暂时的和无能为力的,月光再怎样独照,也照不走帝王的冷落和宫人的寂寥,最终也只能是“别作深宫一段愁”,月光的偏爱在这儿起到了微妙的反衬作用,陡增诗歌无限生趣。
裴交泰《长门怨》也使用了月光意象来表达宫女的愁思,“自闭长门经几秋,罗衣湿尽泪还流。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裴诗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月光先到皇帝所在的南宫,照见欢乐,再到宫人居住的长门,别作愁苦,两相对照,更添宫人的愁怨和愤懑。
沈佺期、张修之的《长门怨》也写到了月光和长门宫殿。沈诗云:“月皎风泠泠,长门次掖庭”,张诗云:“长门落景尽,洞房秋月明”,沈张两诗虽不如李白、裴交泰两诗的超妙深曲,但也足可见出长门宫人与月光意象的不舍情缘,以至于“长门月”延续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搭配,成为深宫孤寂凄清的代名词。李咸用《绯桃花歌》云“上帝春宫思丽绝,夭桃变态求新悦。便是花中倾国容,牡丹露泣长门月”,羊士谔《和李都官郎中经宫人斜》云:“翡翠无穷掩夜泉,犹疑一半作神仙。秋来还照长门月,珠露寒花是野田。孙梁《[仙吕]后庭花破子·柳叶黛眉愁》云:“柳叶黛眉愁,菱花妆镜羞。夜夜长门月,天寒独上楼。水东流,新诗谁寄,相思红叶秋”,明张泰亦有《长门月》诗,诗云:“昭阳歌吹晚风移,金屋春寒独睡迟。何事西宫杨柳月,一弯犹似妒娥眉”。
唐代长门歌咏中月意象的参与,不仅铺染了宫女们的寂寞忧怨心绪,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月意象笼罩之下中国中古深宫殿宇内的孤寂与凄清之美。
三、江海之月的壮阔美
江海之滨地势开阔宜于赏月,而天上之月与水中倒影相映之妙,亦增诸多赏月乐趣,李太白即有水中捉月溺水而亡的传说,在电子版《全唐诗库》内容检索栏输入“江月”一词,可以获得106条记录,输入“海月”一词可以获得68条记录,可见唐人对于江海之月的关注程度。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即是吟咏江海之月的经典诗作,诗篇从海月初生写到春江月明,由江月朗照写到月华西斜,由江潭落月写到月藏海雾,不仅抒写了诗人天人哲思的凝想、游子思归的春情,可以说也写尽了江海之月的壮阔与浩淼,笔下容纳之大,可堪“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之誉。4
江海之月因其地势的阔大浩淼常常被赋予宏大气象,崔颂《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有“江上悬晓月,往来亏复盈”的诗句,张九龄亦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咏月佳句(《望月怀远》),“江上悬挂”与“海上生起”都是利用江海之势来营造月之宏大气象,王维《泛前陂》有“澄波澹将夕,清月皓方闲”句,是以澄波之上清月方闲映衬澄波阔大浩淼气象,是倒过来映衬的另一种生趣。
李白自谓明月奴,对江海之月也是情有独钟,李白诗集中“江月”一词的用例是6首,“海月”一词的用例是10首,足可见出李白对江海之月的关注与喜爱,李白“江月”一词的用例如“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录事二首》)、“海云迷驿道,江月隐乡楼”《寄淮南友人》,还有李白的仰慕者任华所格外喜欢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李白诗见《望庐山瀑布二首》,任华诗见《寄李白》);“海月”一词的用例如“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寄杨江宁》),“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出自蓟北门行》),“挂席拾海月,乘风下长川”(《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浦沙净如洗,海月明可掇”(《江上寄元六林宗》)等,都带有江海遥阔的澄远气象,其实李白的很多诗作没有直接用到“江月”“海月”之词,但其意象仍是江月意象的也不少,如《相和歌辞·乌栖曲》中“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等,亦是抒江月壮阔之美。
杜甫晚年长期滞留在湖广一带,很多时候都是与船家相伴,江月成为其最熟悉也最亲切的诗歌意象之一,杜甫有多首以江月入题的诗作(可能跟杜甫行走线路相关,杜甫诗歌中没有出现“海月”一词,也没有海月意象,日本学者深泽一幸在《海月是什么》一文中也有类似结论),《玩月呈汉中王》云:“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其《漫成一绝》诗云:“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独坐二首》亦有“峡云常照夜,江月会兼风。 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聋”,另外,杜甫还有专以《江月》为题的诗作,诗云:“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杜甫的“江月”意象除有阔大之意外亦含诸多苍凉老迈之叹。
其实除江月、海月外,唐人还基于自己的感知创造了一些其它水月意象,如湖月、溪月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有“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其《自遣》诗有“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陶翰《宿天竺寺》有“岑翠映湖月,泉声乱溪风”,岑参《送羽林长孙将军赴歙州》有“驿舫宿湖月,州城浸海云”,其《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有“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李群玉《洞庭遇秋》有“凉波弄轻棹,湖月生远碧”, 温庭筠《题陈处士幽居》诗有“闲看镜湖画,秋得越僧书。若待前溪月,谁人伴钓鱼”等,湖月、溪月意象虽不如江月、海月壮阔,但亦别有情趣。
四、山川之月的清明美
山高气更清,故山川之月更比别处清亮,因此也成为诗人最关注的月意象之一,《全唐诗库》查得“山月”用例158首,除去30多首抒写关山之月,表达征战、乡思、愁苦等边关情思外,多数“山月”意象用于表达闲适、清雅之趣,如殷遥《友人山亭》诗云“故人虽薄宦,往往涉清溪。凿牖对山月,褰裳拂涧霓”,用“凿牖对山月”赞扬朋友虽已入宦但仍清雅的品质;以边塞豪放诗见长的李颀也偶用“山月”意象表达避世清闲之意,其《渔父歌》云:“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山月”与“静垂纶”构成了再和谐不过的逸世闲居的意象组合。
由于山间空气稀薄,又处于高处,离月亮更近一些,故而山月照耀之下,物景更为鲜亮可爱,往往逗引得诗人流连陶醉。天宝进士郎士元《酬二十八秀才见寄》云“昨夜山月好,故人果相思。清光到枕上,袅袅凉风时”,韦应物《同褒子秋斋独宿》说“山月皎如烛”“夜半鸟惊栖”,陶翰《秋山夕兴》云“山月松筱下,月明山景鲜”,都是强调的山月照耀之下,景物清明鲜亮到让人吃惊的地步。温庭筠在《宿辉公精舍》中叙写了自己“林彩水烟里,涧声山月中”的美好山月体验,李白也有“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经历,李白在《赠秋浦柳少府》诗中表达了自己在山月中纵酒的超高幸福感,“时来引山月,纵酒酣清晖”,而在《九日》诗中更是夸张地叙写了自己陶醉在山月中“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的衣冠不整的幸福醉态。
山月静谧宜于静思,尤其是到唐代中后期,山月与坐禅似乎产生了某种关联,静思意味更加明显。王维和白居易晚年都好佛,王维中年以后就基本上在终南山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而白居易晚年似乎是完全退隐在河南香山寺坐禅了,“山月”对于他们成为超高相伴的意象。《而庵说唐诗》云:“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山月”意象对于其表达禅理颇具意义,《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蓝田山石门精舍》“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都可看出山月意象在王维禅理诗中的核心位置。白居易《初入香山院对月(太和六年秋作)》诗云“老住香山初到夜,秋逢白月正圆时。从今便是家山月,试问清光知不知”,其《赠皇甫六张十五李二十三宾客》曰“家未苦贫常酝酒,身虽衰病尚吟诗。龙门泉石香山月,早晚同游报一期”,都表达了把香山之月变为自家之月的欣喜和以山月为伴的温馨感。总之,山月意象对于表达唐人的清明之美和幽雅情思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透过山月意象亦可窥到中古美丽中国的清明山川一角。
注释:
1.(唐)杜佑.《通典·食货》.中华书局,1988:53.
2.(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4141.
3.(宋)郭荗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621.
4. 闻一多.《唐诗杂论》.中华书局,2009:19.
[1](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7.
[2] 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与初盛唐诗歌创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3](日)深泽一幸著,王兰,蒋寅译.诗海捞月----唐代宗教文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4.1.
[4]陈伯海.唐诗汇评[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宋俊丽,文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诗“月”意象里的乡土中国》(HB13WX004)、河北省生态与发展环境研究基地项目、河北省重点学科培育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