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学与扬州文化镜像研究
2015-07-13苏雪婷扬州市职业大学225002
苏雪婷 (扬州市职业大学 225002)
地域文学与扬州文化镜像研究
苏雪婷 (扬州市职业大学 225002)
地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生活方式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文化的地域性通过积淀和传承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面貌。丹纳认为环境、种族、时代是决定文学的三要素,把文学品种、风格的生成与地域环境挂钩,考察地域带给文学的影响是一个新时代值得考量的课题,本文以扬州地域文化为出发点,考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扬州文化;地域;里下河文学流派;汪曾祺
一、地域与文学
中国的文学史上涌现了众多作家流派,地域文化对流派形成具有巨大推动作用。费振钟曾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决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和作品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方法,而且还孕育出了一些特定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现代地域小说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的乡土小说,当乡土作家们以各自家乡为文化区生成各自的审美意识,去抒写那一方水土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时,乡土小说已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自废名、沈从文开创地域文化小说以来,地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意念中的象征物,地域作家们并不以描写某个具体人物形象而闻名,而是以擅长表现某一地带的整体文化或特定事件而著称,作家的创作更使这些地域特色在传承中发展,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艾芜的南疆风情、老舍的北平生活,当代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小说等,并出现了在地域文化下形成的作家群体,如以萧红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群、以叶兆言为代表的南京作家群、以陆文夫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以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等。地域文化不仅影响着作家们的生活方式、创作时的情感机制与美学追求,也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扬州地域文化与文学流派
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季分明,历史悠久,是维扬文化、楚汉文化两种文化的交汇处,维扬文化源自春秋后期,吴王夫差邗城下挖深沟、从水路运送兵粮,从此扬城与“水”结下不解之缘,后来隋炀帝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并于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隋炀帝三下扬州修建大运河以来,扬州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盐业、造船、手工业等相当发达,在唐朝、清朝时期,这些领域牵引着全国的经济命脉。扬州的盐商们利用海水煮盐推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富裕的经济条件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绘画方面,以金农、郑燮为首的“扬州八怪”继承和发扬了扬州的绘画传统;工艺方面,扬州漆器、雕刻技艺闻名全国;语言艺术方面,扬剧、扬州评弹别具地域色彩;建筑方面,扬州私家园林如何园、个园彰显汉族古典遗风。施耐庵的《水浒传》产生于此,可以说曲艺和戏剧的兴盛为文学流派的产生奠定了民族叙事艺术基础。
(一)扬州文化孕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
从地形上来说,扬州市区、仪征市北部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新兴文学流派——“里下河文学流派”崛起于文坛,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一个充分体现文学地理特点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作家有的是土生土长的里下河人,有的曾长期生活在里下河地区。前者以汪曾祺、毕飞宇、费振钟、庞余亮等为代表,后者如陆文夫、丁帆、沙白、刘剑波等。江苏高邮作家汪曾祺是这个流派的核心代表,1981年他的《大淖记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随后在汪老带动下,在高邮临县包括兴化、宝应,盐城的盐都、东台、阜宁、建湖和南通的海安等地,大批生长于、游学于、工作于此的作家以“里下河式”作品共同谱写了里下河之歌,他们是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群体,有获两届鲁迅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毕飞宇,王干、吴义勤分别荣获第五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等。
里下河作家们的地域文学创作得到了文学界的认可,谈论“里下河文学流派”,必须弄清“里下河”区域的界定。“里下河”是由四条水系构成的一个地域,介于苏中地区里河与下河之间,是一个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地理范围上西接里运河,东牵串场河,北靠苏北灌概总渠,南达老通扬运河,上世纪90年代的扬州地跨兴化、高邮、宝应、江都、泰县及泰州市的通扬运河以北地区,因此扬州文化构成了这一区域的核心文化,而“里下河文学”是里下河地域范围内的文学。
(二)“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审美属性
里下河作家的文学创作地域特色鲜明、创作风格相似,作品以里下河地区为主要表现对象,描写里下河的人情和地域风貌,充斥着明朗的乡土风情,风格清新自然、冲淡平和,风俗画的书写,具有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1.“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
“水”孕育了里下河文明,牵引着扬州经济命脉,在“水”文化的影响下,扬州的地域文化精神包含着“纤柔、细腻”等特点。汪曾祺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他的作品中描写水的文字随处可见,代表作《大淖记事》通篇有水,淖字指水,大淖即水边的陆地,题目意为讲述水边人们的生活故事。里下河作家小说中有大量的水乡元素,比如鲜活的水产,临水而建的栖身之所等,笔下人物的职业与水相关:挑夫、渔民、卖鸡鸭、卖紫萝卜的,卖熟藕的等,他们在水边吆喝劳作,生生不息。《受戒》中主人公小英子的家在一个三面环河的小岛上,刘仁前的《香河》以水为题,描绘了清灵的里下河之水。“水”不仅成了作家作品中的场景,甚至于作品中的人物都有水的质地,“水”的灵性塑造了人们的温婉和从容,促发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比如《受戒》的和尚们,活得率性、自在,不严于男女大防;勇敢坚毅的薛大娘敢于追求真爱;《大淖记事》的巧云抛弃陈腐贞操观,积极乐观地生活;邻家少女英子天真善良有水一般的灵气与可爱;《元红》中存扣与秀平共筑水一般柔美的爱情。
2.优美的里下河风俗画卷
汪曾祺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不论是自然形成的,还是包含一定的人为的成分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如汪老的作品中描绘了“巷弄文化”,四通八达的巷弄罩住了高邮这座小城,每个巷子拥有自己的名字,出名的有“百岁巷”“焦家巷”等,《异秉》中的王二在巷子口卖“熏烧”,晚饭后不收摊,沏杯热茶听人聊天,斜瞄摊子,有人来起身切一盘包两包,里下河人的生活闲适,在艰辛中不乏温暖、善良。《大淖记事》里略带原始韵味的风俗民情:“媳妇,多是自己跑来的;姑娘,一般是自己找人”。里下河的人们不苛求生活,勤劳安乐。毕飞宇的《平原》描绘了农耕劳作、时令节气,介绍了有趣的乡间游戏“斗蛐蛐”(《蛐蛐、蛐蛐》),顾坚的《元红》中则展现了里下河的自然风光,这些乡村图景给作品染上一层厚重的底色,散发着作家浓郁的乡土情结。
里下河作家还通过乡村独特的饮食文化表达人们的生活姿态和情趣,如顾坚的《元红》中浓墨重彩地讲述了里下河的美食,存扣吃油条有讲究、吃完麻团吮吸手指;秀平妈熬制酱爪子渍水黄豆与糖水荷包蛋、秀平喜欢大斩肉“扬州狮子头”、胜利剧场门口卖的热豆腐干儿要趁热吃,又辣又香等等。小说中存扣去田垛镇的老街上尝各式小吃时,进一家饺面店,还比较了当地与吴窑在混沌做法的不同:“首先是包法,吴窑那边的馄饨是包成一个小团儿,这儿却都带着边褶儿,夹在筷上像只蝴蝶。其次是汤更鲜,存扣专门站起来到热气蒸腾的灶上去看,看到馄饨锅的旁边咕咕地煮着一镬高汤,上面漂着拍扁了的生姜,打成结的老葱,里面还有一只整鸡。乖乖,原来是鸡汤。不像吴窑那边汤是就着馄饨锅舀的,碗里撮些虾糠起鲜。”语言生动细致,极具方言色彩。除此以外,里下河人的“澡堂”文化、女孩的各式节日发式、特有的婚嫁与春节习俗等都成为了作家展现地域色彩的内容。一幅幅里下河民风图景,饶实有趣,里下河作家们对乡土风情的热爱,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欲跃然纸上。
(三)“里下河文学流派”继承发展了扬州文化
民俗极具地域性,作为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除了需要岁月积淀与打磨下的代代相传,内化为习惯,可以通过文学形式予以展示和保存。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更侧重于历史人文环境因素,里下河地域的文化孕育了“里下河文学流派”这样一个特定的流派和作家群,同时作家们通过作品反馈出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方法又完好保存并继承发展了当地文化,这是一个双向互动、循环的过程。因此,无论是里下河的水文化铸就的“刚柔并济”的文化品格亦或是里下河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特有的民间文化形态都成为了里下河作家们作品的表达主体,也成为了他们意欲保存的民族文化因子。
里下河作家作品中的人们是地处边缘的小人物,从事着最平凡的职业,大多生活贫苦但展现出了生活的韧性,他们安贫乐道、苦中作乐、闲适淡然的生活态度诠释了美好的人性和健美的人情,他们敢爱敢恨,尤其是那些如水一般清纯而阴柔的女子甚至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全爱情。这些小人物虽“小”,却代表着里下河人的文化品格:坚韧、朴实、从容。世人从作品鲜明生动的人物群像中提取了充满地域色彩的文化精髓,一方面促进了扬州人对自我品格的诠释与整合,并以此为标杆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成为了最好的宣传方式,展现了扬州文化风貌与人文精神,促进了扬州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结语
地域性文学群体的出现能为一个地区带来时代的文明高度和文化影响力,地域不仅是作家们各自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扬州的地理特点、水乡特色铸就了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自然风态、人文风情,滋养了“里下河文学流派”,扬州的地域文化不仅在里下河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活灵活现的体现,他们还用笔触展开了乡土印象和想象。里下河作家们能够从传统乡土视点追忆民风民俗,又从现代城市观点反思入城的农民,考察中国乡土深层结构的变迁和农民的精神趋向,写出了具有震撼力和生命力的作品。里下河作家们以他们对家乡独特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里下河风俗画卷,表现了他们深厚的乡土情结,同时作家的创作又丰富、提升了扬州文化,让扬州文化呈现出了更多的当代元素。
[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
[2]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总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3.
[3]陆建华.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59.
[4]朱亚.汪曾祺文学作品中的高邮地域文化[J].文教资料,2013,(24).
[5]苏保华.扬州文学镜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
[6]陈昭明.汪曾祺的高邮风俗画小说[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
[7]顾坚.元红[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8]孙玉珍.论当代里下河作家与地域文化的关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