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

2015-07-13路增依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1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小说

路增依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215000)

一、引言

威廉·戈尔丁作为英国现代杰出小说家,以其著作《蝇王》闻名。这部小说看似一部充满想象的儿童文学作品,实际寓意深刻。对此部小说的研究也涉及多个理论角度,本文旨在简单综述生态批评理论并从该视角,探析此部小说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小说的生态意义主旨,展现戈尔丁所呼吁的和谐平等的生物关系。

二、生态批评理论综述

1.生态批评的定义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文学批评范式,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生态文学批评”首先被鲁克尔特使用,他于1978年在《文学与生态学:一个生态批评的实验》中提出“把生态学以及和生态学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主张文艺理论家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学体系”。

王诺指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艺术表现。

2.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包括:环境伦理说、非人类中心说、施韦策的“敬畏生命”论、泰勒的生命中心论、克利考特的主观价值论和罗尔斯顿的客观价值论。还有奈斯等人提出的深层生态学都能作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

近几年来,西格杰、布伊尔等从现当代西方哲学家和文论家那里吸取思想精华,运用巴赫金、海德格尔等人的批评理论来构建当代生态诗学,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3.生态批评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美国的生态文学批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研究自然与环境是怎样在文学作品中被表达的;第二阶段把重点放在努力弘扬长期被忽视的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上,对美国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成就,以及其风格体裁等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三阶段试图创建一种生态诗学,通过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加强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建设。

美国生态批评家利奥波德传承了达尔文的思想,他在《沙乡年鉴》中说道:“只有保存原始稳定、完好无损的东西才是最好的。”鲁枢元指出生态批评有三个视角: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

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蝇王》解读

1.小说简介

《蝇王》讲述了一群英国男孩在热带小岛上的经历:一群孩子因空难被困在一座荒岛上。刚开始,孩子们确立了秩序,过着和谐安定的生活。但不久后他们在是看守救命火堆还是打猎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分裂成两派,一派代表理智与文明,另一派代表野性与原始,矛盾愈演愈烈,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这群男孩最终彻底毁灭了这里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幸亏一艘军舰的及时发现,主人公拉尔夫才幸免于难,但他为同伴的牺牲和泯灭的人性哭泣不止。

2.从美丽的荒岛到失火的伊甸园

“海岸边长满各式各样的棕榈,有的树身耸立着,有的树身向阳光偏斜着,绿色的树叶伸向空中高达一百英尺。树下是铺满粗壮杂草的斜堤,被乱七八糟横七竖八倒下的树划得东一道西一道,还弥漫着腐烂的椰子和棕榈树苗的气味。”

在起初登陆到这座岛上时,一切都和谐宁静,这甚至让人想起了伊甸园。戈尔丁在描写岛屿时,也带着浓烈的情感,小岛是原生态的,没有任何人为的痕迹。戈尔丁借用了圣经中伊甸园里的元素,如天空、海洋、果树、飞禽走兽等,但又未完全按照伊甸园的生物来建造这座岛,比如蛇这个形象就未出现,并没有过伤害人的动物。从这点来看,戈尔丁的生态观就十分明显:自然不会威胁或伤害人类,他提倡的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但随着孩子们的到来,小岛的环境开始改变。一段段对生火的描述反映了当抱着私心利用自然时,自然就会受到无情的毁坏,他们用这样的方法将整座岛屿烧毁,原先如天堂般的岛屿成了枯树一样的荒野。

“到了这儿,在热得逼人的暑热之下,老母猪晕倒了下去,猎手们蜂拥而上。这种来自陌生世界的可怕突然爆发使老母猪发了狂,它吱喳尖叫,猛跳起来,空气中充满了汗水、噪声、鲜血和恐怖。”

在这段猎杀老母猪的描写中,孩子在追赶捕杀母猪时所流露的凶悍将人性的恶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甚至还取下猪头,把它作为供给野兽的祭品,悬挂的猪头被苍蝇围绕。当杰克纵火烧岛时,“死猪头的嘴咧得很大,在那儿笑,这时不再是嘲笑一方湛蓝的天空,而是讥讽一片浓烟”。由此可见,自然给出的警戒被人类直接忽视后,人类必将自食苦果。

前后自然环境的鲜明对比,也是作者无声的控诉,自然是慈爱的也是严酷的,当生态被破坏,那么人类将被毫不留情地报复。

3.从伙伴到敌人

这部小说的人物中最鲜明的对立就是拉尔夫和杰克。登岛初,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建立秩序,但是杰克对这样的民主文明嗤之以鼻,随着野兽的出现,他建立了自己的帮派,为了夺得权力之位,杰克甚至企图杀死拉尔夫。小说题目“蝇王”,源出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作“万恶之首”,在英语中,“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是丑恶的同义词。孩子们害怕莫须有的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却是在人性中潜伏着的兽性。

戈尔丁描写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群体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等级分明、权力至上。从生态批评角度来看,生存环境的不稳定必然会导致人类对同伴施加暴力,带来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平就不复存在。

4. 个人精神生态遭破坏

拉尔夫,理性而勇敢,但他拥有的的权力却非常脆弱,脆弱到难以维持一个求生的火堆。但他内心同样有着阴影和黑暗,他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眼睁睁地看着猪崽仔被杀,在一次次的困境中越来越犹豫,也让他的精神和理性变得愈发混乱。孩子们的思想行为逐渐背离正轨,这也反映了当时人精神状态的空虚,在建造物质社会的同时给自己堆砌了一片精神荒原。从精神生态批评来看,人需要让思想与物质同步发展,人性泯灭的社会必会走向终结。

四、结语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个人精神生态的发展为着眼点,剖析了《蝇王》这部小说的生态意义。小说结局的悲剧化警示世人在发展社会时也要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不可妄想统治自然,也要将和谐之道带入与人相处的哲学之中,与此同时关注个人精神家园的建设。

[1]Chen, X. [陈许].简论美国西部文学中的自然写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编).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Darwin, C. On the Original of Speci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3]Golding, W. [威廉·戈尔丁],龚志成译.蝇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Leopold, A. [利奥波德],侯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5]Lu, S. Y.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Rueekert, W. Literature and Ecology: An Experiment into Ecocriticism. Iowa Review, 1978(1).

[7]Wang, N. [王诺],2003,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文学小说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我们需要文学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我与文学三十年
奎妮·多萝西·利维斯文学批评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