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兰亭序》艺术美的三个层次
2015-07-13于朝君鞍山市群众艺术馆114000
于朝君 (鞍山市群众艺术馆 114000)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禊序》,作者王羲之(303年—361)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被后世尊为“书圣”。他一改汉魏书风之质朴,开晋后书法妍美之劲健,他的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诸遗世之作皆被视为中国传统书法的瑰宝,后人莫不奉其为宗。《兰亭序》在众多中国传世书法作品中独树一帜,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下面就将从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等三个层面对《兰亭序》的艺术美进行分析讨论。
一、 材料层
黑格尔曾说:“遇到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1一件艺术作品从无到有需要创造它的物质材料,《兰亭序》亦复如是。南朝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云:“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唐代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云:“王羲之《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兰亭序》。”从上述两个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创作《兰亭序》时使用的是鼠须笔和蚕茧纸等材料,这是否带有他个人使用习惯姑且不论,但作为艺术作品载体的材料的不同是有可能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不同影响的。王羲之在《书论》中云:“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在不同纸质上书写,与制成笔毫的材料和用笔的强弱有关。笔毫是全鼠须抑或兼毫制成不确定,但它的特点就是弹性好,适宜侧锋取势。所以,艺术作品的材料层的不同,“一方面,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2,“另一方面,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3。这两个方面是会间接使观赏者在观照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独特的“意味”,产生特殊的美感体验的。
二、形式层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要借助于材料,但
最终又显现为一个的形式的世界。王羲之在“群贤毕至”“惠风和畅”这样的环境下,将个人即时人生感怀付诸笔墨化为此作,其中的笔法、线条、章法等形式因素构成了它的形式层。通观全篇,每个字形态各异,即使重复出现的字也极尽变化。首先,是笔法精妙。纵观它的点画的“藏露”“刚柔”“轻重”“提按”等变化无穷。其次,是线条流畅。字字运笔畅快,回笔婉转,画画相连,圆润流畅而又变化多端。字与字之间收笔、起笔相互顾盼、呼应,形成起伏连绵之势。再次,是章法浑成。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纵观通篇,我们注意到王羲之非常注重“牵丝萦带”。如“不知老之将至”的“知、老”,又如“形骸之外”的“之、外”,“临文嗟悼”的“悼”等。《兰亭序》通篇字与字之间虽不尽相连,但行笔连贯,一气呵成,又如观滔滔黄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之势。此外,纵有行、横无列,虚实掩映,疏密有致,俯仰、相背、欹侧、奇正、参差等特点处处可见,显示出王羲之即兴书写时那种应运自然、超然物外的心境。上述几个形式层面共同展现出《兰亭序》从局部到整体,浑然天成,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
三、意蕴层
《兰亭序》的意蕴层面不仅蕴含在酣畅淋漓的笔墨印迹中,
也蕴含在富有人生哲理和充沛情感的序文中。我们从中不难窥视到王羲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兰亭序》是他在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即兴创作而成,在远望“崇山峻岭”,近临“茂林修竹”的幽境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游目骋怀”之眼界与胸襟,怀抱自然,体会人生之当下快感,表达了他对人作为天、地两间之固有者对宇宙、自然所表达出的敬畏之心,发出“大矣造化工”之感叹。接下来,以迅敏的遐思和“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之笔将“俯仰一世”“放浪形骸”“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等人生感受跃然于纸上,感慨万千;“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们欣喜的事物随着俯仰转瞬凋零的岁月也变为陈迹,何况人生非永恒之世,不得不听凭造化,终究“各复归其根”。亦如李清照《武陵春》云:“物是人非事事休”,引发心中的感触,夹杂着人生的种种无奈之感。王羲之并不赞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齐同生死”观念,但也是抱着“悲夫”之叹,把当日众人雅集之感一一记叙,留予后人评说吧。康德说:“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惆怅。”,也许王羲之当时的内心情感即是如此,涌起一种复杂、澎湃、难以言表的对人生、历史和宇宙的无限感慨。一幅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意蕴不象类似概念化的规定,它应该有着更纵深的内核和更宽广的外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对它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体验和阐释,不断催生出意蕴的新内容。
综上,材料层是艺术作品产生的基础,形式层虽依存于材料层之上,但材料却又是形式化了的材料,与形式密不可分,而意蕴层则是在材料和形式共同作用下促发审美主体引发感兴,从而生成一个完整的意象世界。材料层、形式层和意蕴层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艺术美也必将通过这些层面的各自功能和彼此的联系而更好的体现。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是复杂的,难以用概念、逻辑和言语等形式将其穷尽,它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需要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对其诠释和展开。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24.
2.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3.
3.同上.
[1](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2007.
[3](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