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术谚语看中华武术的审美特征

2015-07-13宋冬莹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文化传播系45247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武德天人合一意境

宋冬莹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文化传播系 452470)



从武术谚语看中华武术的审美特征

宋冬莹(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文化传播系452470)

摘要:中华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武术谚语是一种文化谚语,透过武术谚语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华武术的审美特征,中华武术具有阴阳一体的和谐之美、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幽深的武术意境美、美善相济的精神美。

关键词:中华武术;阴阳一体;天人合一;意境;武德

中华武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生根、成长和发展,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它的身上遗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古代哲学的智慧、美学的审美要素,是中华文明之美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武术谚语是谚语的一种,是习武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流传已久的语言艺术形式,是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传授方式,这些谚语用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奥的武术思想,描述复杂的武术动作,总结精辟的武术要领,传承宝贵的武术技巧,是中国武术文化中极为宝贵的财富。武术谚语是一种文化谚语,透过武术谚语,我们可以窥探到中华武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武术谚语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华武术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阴阳一体的和谐之美

阴阳说见于《周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乾坤、阴阳;“两仪生四象”中的“四象”是一年的四季即春夏秋冬;由四季派生的木火金水加上土便称之为五行。阴阳是对立的两方面,但它们又可以统一,只有统一了才能化生万物。天地自然有阴阳之道,社会伦理有阴阳之道,人体生理有阴阳之道。阴阳理论成为了中国古代认识世上万物之根本法则,这个法则对中华武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太极拳就是以阴阳为基础而衍生出来的中国拳术。《太极拳论》有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将阴与阳统一于太极之中,这个太极统一体就是太极拳,因此,后人称:“一阴一阳之谓拳”。有武术谚语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条谚语以太极拳、八极拳为例,揭示了武术的特征。太极拳被称为内家,八极拳被称为外家。作为内家的太极拳讲究修身养性,作为外家的八极拳讲究技击搏斗;太极拳拳法刚柔相济、阴阳无偏,八极拳拳法刚劲有力。因此谚语把太极拳定性为文,把八极拳定性为武;把太极拳定性为阴,把八极拳定性为阳。而文武、阴阳这些相互矛盾的对立内容,经过相互消长互补,最后统一为一体整合在一起,便组成了武术——这朵中国文化的奇葩。

《周易》将阴阳既矛盾对立又和谐统一的规律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道”就是阴阳变化的规律。武术在阴阳之理的影响下,将“一阴一阳之谓道”改为了“一阴一阳之为拳”,意思是阴阳变化的规律也是武术运动的规律。无论什么拳种,无论什么武术运动,都要遵循阴阳之道,都要遵循阴阳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变化规律,既要有阴也要有阳。有太极拳谚语云:“脚踩阴阳手划圆。”意思是太极拳的行步要遵循阴阳变化规律。人的左右脚的运动要遵循阴阳之道,左脚起右脚落或是左脚落右脚起,只有这样,才能有高低的变化;左脚向前迈步,右脚也向前迈步,只有这样,才能有前进的变化,如果左脚向前迈步右脚不向前迈步,或是右脚向前迈步左脚不向前迈步,那么就没有前进的变化。此外,还有谚语云:“手到足不到则枉然,足到手不到也枉然。”手和足的运动有阴阳之分,只有以阴对阳或是以阳对阴,阴阳合为一体才能手足共进。

中国古人将“阴阳”纳入中华武术的范畴,对中华武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使武术理论思想更加丰富,而且使许多武术家创造出了不同风格的拳种,从而扩大了博大精深的武术体系。由此可见,中华武术在“阴阳”观念的浸润中发展壮大了,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诠释着“阴阳之道”的古老哲学思想,并折射着阴阳一体的和谐之美。

二、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世界观。所谓天,包括宇宙、天地、万物和大自然,因此,天人合一即是指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高度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武术十分重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体自身与宇宙自然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因此,应该实现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武术与宇宙自然有着深刻的渊源,武术也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六合拳谚云:“动如游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似天鹤。”太祖拳谚云:“囚身似猫,抖身如虎,行似游龙,动如闪电。”八极拳谚云:“虎一样威猛,熊一样镇定”。六合拳、太祖拳、八极拳这些拳术将各种自然界动物的形象、动作融入拳法中,是人对自然美的形态模仿,体现了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此外,有武术谚语云:“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条谚语描述了武术动作的节奏,反映了武术效法自然,从自然万物中获得灵感和启迪,然后融入了武术运动之中。

武术主张顺应自然,从大自然的生化衍变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武术中有一些术语:如金鸡独立、推窗望月、青龙出水、白鹤亮翅、大鹏展翅、乌龙绞柱等,这些术语体现了武术对自然的崇拜。此外,武术中有著名的象形拳十二拳如龙拳、虎拳、鼍形拳、蛇拳、鹞形拳、猴拳、鹰爪拳、马形拳、鸡形拳、燕形拳、熊形拳等,都是模仿大自然中动物的形态,结合武术技法而成的。虎拳通过起势、扑、胯打等动作,表现了虎的勇猛和神威;鹰爪拳通过抓打、捕食、展翅等动作,表现了鹰的速度和遒劲;猴拳通过跳跃、蹦窜、攀爬等动作,表现了猴子的灵活和敏捷。

武术练功讲究与天时、地形、气候、季节、方向的协调,如有的习武者练拳时要面朝北或南,并一定要在子时;有的练武者选择在高山流水处、茂盛的树林、大海岩石旁练武;练武人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认为苦练三九三伏最能长功夫。这些练武上的讲究体现了武术运动顺应自然界变化,武术运动接近自然的特征。中国武术主张顺应自然,这种观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三、幽深的武术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审美形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武术吸取了这一思想,将“意境”引入到其演练运动中,使武术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并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就。具体来讲,武术的“意境”指的是将套路中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后,其所显示出来的精、气、神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习武者演练套路时,将自己的情感意念融入演练动作中,使武术动作的一拳一腿、一招一式富有生气、韵味无穷,从而形成习武者的武术动作与情感、神韵融为一体的意境和谐美,这种意境和谐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会感染习武者自己,使他沉浸在意境神韵中无法脱离,而且也会感染周围人,使周围人仿佛也进入了一个神秘而富有情趣的艺术意境。

武术中著名的象形拳在演练时,要求习武者必须由内在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意念产生相应的反应和表现,从而才能将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如猴拳表演时,习武者要做到形象、意真。形象是指外形动作要像猴子,如攀登、摘桃、吃桃、惊窜、入洞等;意真是指要做到神似,神态表情像猴子。象形拳的演练体现了武术演练“情景交融”、情感意志与技击动作交融的特点,也呈现出了一幅别有情趣、韵味醇厚的艺术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武术的意境美还体现在武术谚语上。武术谚语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丰富的内容总结为简短的一两句话,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如“吐为落雁、纳为鹰扬”,“巧打流星,顺打鞭”,“枪如游龙随身转,棍似旋风打一片”,“刀如猛虎力无边,剑似飞凤上下翻”等,这些谚语不仅表达了技击动作的攻防特点,而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富有美感的优美画面,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受到了意境之美。意境美将武术美的一些具体要素如节奏、姿势、造型、技击、形神等融为一体,使人们通过武术动作所展现出来的富有想象力的内容,感受到武术的独特魅力。

四、美善相济的精神美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尊崇仁义礼智信,讲究道德,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武术,必然地受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把道德放在了重要的地位,重视道德,推崇武德。所谓武德是指习武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习武者依据武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修身养性,评定是非善恶。武德是武术界的道德标杆,是武术界的精神信仰。中国的传统道德是以儒家的仁学为核心的。而儒家的仁学包括了仁爱、朴实、宽容、坚实、谨慎、谦逊等一系列的内容,因此,武德也正是以这些内容为主体而构成的。

武术谚语有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拳以德立,无德无拳”。这些谚语都强调了武德的重要性,习武者得学武德、讲武德。武术是技击攻击性的运动,如果武术技术落入了道德水平低下的不法之徒手中,必然会做出残害无辜之事,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武术强调习武者必须先学德,必须学好德,企图通过道德教育使习武者的身心得到净化,使习武者能够克服不正的邪念,达到仁的境界,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千百年来,武术界一直推崇武德,将武德精神不断发扬壮大。在武德精神的影响下,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仁义之士,像南宋的岳飞、明朝的戚继光、战国时的荆轲等,他们有胆有识、德高望重,救国家于危难,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们的英雄事迹令人佩服,他们的高尚品德令人赞颂,他们正是武德的最高体现,也是武术家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五、结论

中华武术被称为一种“诗意的技击术”,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审美魅力。透过“武术谚语”这面镜子,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独特的审美魅力和美学内涵。将“阴阳”纳入中华武术的范畴,以阴阳一体为美;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将“意境”观念融入武术运动中,创造出了幽深的武术意境美;重视武德,强调武术人的人格美,推崇美善相济的精神美。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中华武术质朴本色的美学内涵,也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绚丽多姿的武术之美。

参考文献:

[1]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中华书局,2011.

[2]张耀忠.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3]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宋冬莹,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武德天人合一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武德文化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研究
武术课堂核心素养之武德教学探讨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深山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