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恢复:趋势与尴尬
2015-07-12付伟
付伟
2015年3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新学期开始了,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寨科乡刘沟小学却没热闹起来,因为这里只有1名教师、1名学生。这是一所最小的学校。
中国的广大农村,一些村完全小学下面都设有教学点。这些教学点,大都以复式班为单位组织教学,教师少则1名,多则2至3名,但规模都比较小。
那些教学点,有的只有10来个学生,有的则在10个以下。他们属于不同的年级,但都在同一个课堂上学习。有的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所有课程都由这位教师“承包”。
2004年,我国农村教学点总数达到98096个,班级数2350794个。农村学校总数为337318个。教学点数量大概占农村学校总数的29%。到2014年,全国农村教学点达到6万多个。
教学点:“普九”的功臣
这些教学点,规模虽小,但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农村,意味着分散,意味着交通落后,更意味着经济和文化的不发达。但不可忽视的是,那一个个教学点,把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广大的农村和农民的心里,整体提升了农民们的文明素养。
也许,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的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教学点”是一个频频出现在人们口头上、体现在政府文件里的词。这体现了教学点在人们心中地位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也体现了农村各教学点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对于相对分散的农村,“普九”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障碍,就是孩子上学路途过远而造成辍学,或者根本就无学可上。因为学校数量可能不足,满足不了那些住地分散的孩子的上学需求。此时,教学点的作用就不可低估。我们不应该忘记,正是那些教学点的存在,我们的“普九”任务才完成得那么顺利,那样完美。
江西,自从1980年代提出“普九”的任务后,就把农村教学点的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师资配置、教学条件的改善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普九”创造了条件。2006年,全省9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了“两基”验收。2007年,国家认定江西省实现了“两基”目标。那些分散在山沟里的一个个教学点,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立了“汗马功劳”。
教学点:学生减少与盲目集中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在此情形之下,一些地方,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地方政府为了减少财政支出,收缩教育规模,对生源少的村实行撤点并校,一些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就这样被撤并。
据资料统计,全国农村小学由1999年的468527所减少到2012年的155008所,减幅达66.9%;教学点则由165374个减少到2012年的62544个,减幅达62.2%。国家审计署2013年5月份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52个县,1155所农村学校,2006年的辍学人数是3963人,2011年,辍学人数达到了8352人。全国有近3000个县,辍学人数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
不少农村适龄儿童由于上学路途远,年龄小,路上不安全,家长便不让孩子入学,这样便造成了严重的辍学现象。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千人百村”社会实践调查显示,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的农村,离村庄最近的小学都在2公里左右。村辖区内没有小学的村庄所占比例都在40%以上,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要低5个百分点,而且只有29%的孩子是在村里的学校就读。
盲目集中,盲目撤并,教育生态被严重破坏。值得警惕的是,那些本该在学校里享受现代教育的孩子,却生生地被滞留在校园之外。
所谓的盲目,指的是没有从受教育者本身的需要出发,没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上学距离的规定出发,而是把减轻政府负担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严重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更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198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随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六条又作出了更详细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的设置,由设区的市级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小学的设置应当有利于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在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些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任何违背这些规定的撤并都是违法的、盲目的。
教学点:恢复的趋势
实际上,农村教学点并非我国独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学点一直都是一种农村教育的存在形式。印度,在人口分散的偏远农村地区,单一教师学校的比例为31%。美国也曾经拥有成千上万所“一师一校”小学,现在仍有463所。
就在一些教学点被撤并的同时,恢复教学点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首先,家长呼唤。身为农民的家长,他们要么为孩子漫长上学路上的安全而担忧,要么为孩子租房、陪读的庞大开支而心疼。所以,他们热切呼唤教学点的恢复。
其次,学生的心愿。在农村,几个小时的上学路程,是很多孩子难以忍受的。湖北省红安县陈升学校寄宿生谢梦娇,回家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对于那些远离父母亲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心理问题,还在于晚上时光的难挨。那些远离父母亲的孩子,一到了晚上,就偷偷地蒙在被子里哭泣。远离了父母亲,他们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难过。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原本就在家门口上学,可以每天都与父母亲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正是在此情形之下,农村教学点的恢复,才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湖北省红安县教育局副局长蒋红平说,家长的意愿是我们考虑撤并不撤并的第一原则。其实,如果再加上学生的意愿,就有更充足的理由。毕竟,教育的远景,就是为了孩子。
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学校撤并后学生上学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并入学校住宿和就餐条件不能满足需要,以及撤并后将造成学校超大规模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均不得强行撤并现有学校或教学点。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提高村小学和教学点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这是国家层面上的规定。
2013年3月颁布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应从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上下学时间等方面合理确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设置标准。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要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县级人民政府必须严格履行撤并方案制订、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听证会应由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有关专家等方面代表参加,根据听证会意见,完善撤并方案。”这些规定,是针对前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不顾教育的实际需要,盲目撤并教学点而制定的,是对盲目撤并教学点的一个拨乱反正。
教学点的恢复,已经是政府、家长、学生的共同心愿。因为各方面的强烈呼唤,近几年来,教学点的恢复成了蓬勃发展之势。
正是在此形势之下,全国教学点恢复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教学点:恢复的尴尬
农村教学点的恢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并不是想恢复就可以恢复的,也不是恢复了就万事大吉。
教学点的恢复,不是写写文章、作作报告那么容易,它是一项具体的工作,牵涉方方面面。
在哪里恢复?是原址还是异地重建?一些地方的教学点撤并后,财产权属问题就让人头痛。虽然从理论上说,校产属于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基本明晰。但在一些农村,教学点撤并后的校舍、操场等长期被附近的农民占用,收回来却不那么容易。一些教学点的校产则被村委会占用,要收回来也不是简单的事情。异地重建,说来也不容易。征地就是一件困难事。现在,一些地方学校重建,项目有了,资金不缺,但征地困难。
教师从哪里来?现在,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对学校建设来说,硬件一般不用担心。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学点的教师从哪里来?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教学点一般都比较偏僻,远离乡镇所在地。那些地方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业余生活单调。最难办的是年轻教师的成家问题。一些本来打算长期在教学点工作的年轻教师,在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时,毅然选择了离开。招募志愿者,也只是目前一些地方的权宜之计。
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有的农村教学点在撤并前校舍就已经很陈旧。现在要恢复教学点,是维修还是重建?有的教学点,本来只有几个学生、一位老师,花几万乃至几十万元修缮,很可能用不了几年,由于生源缺乏不得不撤并,这样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据2014年3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至2014年1月底,全国有6.36万个教学点全面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为了此项工作,中央财政拨付项目经费共3.6亿元。这是国家均衡发展教育的实际行动,为农村教育点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然而,农村教学点的情况是复杂的。教师年龄的老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目前工作在教学点上的教师,大多都是由民师转正来的。他们年龄老化,面临着退休。一些人甚至连电脑都不会操作,或者不熟练。
最为重要的是,那一个个分散的教学点,如何培养拥有现代精神、现代思维的人才?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育人,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一个长期被局限于封闭环境中的孩子,由一批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来教育,能保证他们真正接受到现代科学文化及其理念吗?
教学点的经费都能保证使用到教学点上吗?目前,教学点是由中心完小负责管理,假如一所人数在10人以下的学校,其生均公用经费则是按照100人拨付的,谁能保证那按照100人拨付的经费能够全部用到教学点?所以,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提出教学点独立核算的问题。
教学点的恢复,在深层次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任何新事物在前进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围绕着发展做文章,这篇文章就一定能够做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