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缺点成为发展的支点
2015-07-12郑立平
郑立平
后进生转化一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育心,而育心的关键是树立那些学困生和特殊学生的自信心。
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明明是一个非常厌学的孩子,老师、家长、班干部三方结合,采取种种措施,结果都宣告失败。一天,爸爸惊讶地发现明明居然在屋里认真看书,而且一看两个多小时。于是,他好奇地偷看了一下,发现孩子在看他的一本关于古钱币的小读本。他灵机一动,决定从此处下手,开始尝试。他先给明明讲了几个关于古钱的趣事,发现孩子对古钱非常感兴趣。后来,明明过生日,他还特意送给了明明几枚古币;以后,又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零花钱,孩子都攒着买了铜钱和有关书籍。令人惊喜的是,他看到孩子逐渐认真学习了,成绩也在不断上升,有一次吃饭时还兴致勃勃地说要考大学研究古钱币。就这样,明明一点一点地进步,最终考上了重点大学的历史系。
从令父母老师头疼失望的学困生到名牌大学的学生,奇迹的产生在于父亲根据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试想,如果这位父亲不是有意去引导,而是不断地训斥、责骂,明明可能成功吗?事实上,大多数教师和家长总以什么“三好”的标准来评价孩子,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口头上说尊重,可根本不知道去尊重什么、怎样去尊重,反而用“斜视”的眼光,一味地否定,给孩子贴上“坏”的标签,对孩子心灵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则好静;有的孩子爱贪玩,有的则刻苦;有的孩子果敢,有的则怯懦……这些都是孩子各自的特点。有的孩子爱说爱笑,但可能轻率浮躁;有的孩子行动迟缓,但可能很有条理;有的孩子比较沉静,但可能做事周全……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特点,很难做出优劣的判断。因为物种的差异,才有了地球的美丽;因为文化的差异,才有世界的神奇。我想,正因为孩子们个性的差异才赋予了教育深厚的内涵和创新的精彩。尊重孩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承认孩子的差异,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孩子,科学地培养孩子。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所说:成人有成人的价值,儿童有儿童的价值;教育的秘诀就在于把成人当成人,把孩子当孩子。调皮的达尔文后来成为进化论的开创者,爱摆弄的爱迪生后来成为大发明家,这些生动的事例一再告诫我们必须转换思维方式,多换位思考。孩子身上的许多缺点,其实不是缺点,而是特点,更可以转化成优点;即使是错误,我们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眼光寻找错误中的“亮点”,因为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补丁可以绣成一朵花,天才往往曾经是丑小鸭。聪明的老师能从千差万别的孩子身上发现特点,善于引导孩子不断地发挥与运用,将自身的特点变成特长,形成特色。
经历和实践深刻地告诉我:我们成人眼中的“缺点”,其实很多恰是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智慧的教师和父母手中,会发展为孩子成长的“优点”,进而形成他们生命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