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分析

2015-07-12曾岚婷林文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区位商生产性片区

曾岚婷,林文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清350300;2.闽江学院经济学系,福建 福州350108)

我国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自贸区探索新的增长方式[1]。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四轮驱动的新形势。福建自贸区作为其中的一个动力轮,在复制推广上海经验基础上,形成福建本土特色,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形成经贸、投资、物流、会展、旅游以及金融等行业的政策优势。政策优势带动企业项目落地实施,必将助推自贸区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自贸区经济体的背景下,引导各区内生产性服务业有效集聚,充分发挥集聚和扩散效应,利用创新型机能机制,突破传统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发展高级知识型生产性服务业,激发福建经济增长的第四级动力。当前对于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闽台合作领域;还有学者针对福建省内泉州、漳州和厦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状况进行了具体的研究,而本文借助自贸区“政策洼地”的特殊形式,探索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的动力机制,打造升级版的原生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发挥政府作用引入嵌入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构建福建自贸区有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

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建筑业和农业等实体生产活动关系密切,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中间需求的人力和知识资本,创造增值空间,具有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效应显著特点,空间分布呈现集中和集聚态势,是产业融合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研究福建省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本文结合福建省自贸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标准,采用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拟将生产性服务业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8类,虽然这些行业并非所有的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鉴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全国可比性,微小的类别变化不会影响整体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另外,对于数据获取的局限和障碍,进行全国自贸区比较时选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数据以整个城市的统计数据为主,不再进行细化。

2 基于区位商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分析

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探讨福建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发展和集聚成为寻求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2.1 区位商模型和数据来源

2.1.1 区位商指数模型

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3-4],区位商还能够测度该地区的生产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借此评价一个地区产业的集聚程度[5]。区位商测度模型[6-7]为:

式中:LQij>1,表示i地区的j行业具有行业优势,产业可能存在聚集现象;LQij<1时,表示i区域的j行业呈现行业劣势,不存在集聚;LQij=1表示某产业水平一般,可能不存在集聚现象。LQij越大表示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越强[8]。目前对于LQ值为多少才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没有明确的范围界定。Miller等(2001)根据LQ >1.25来判断英国的产业集群[9],周叔莲以LQ >1.4来判断产业集群情况[10]。本文则以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商是否大于1.2来衡量某特定产业是否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11]。

2.1.2 数据的来源

所使用的数据分别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福建省统计年鉴》、《2013年厦门市统计年鉴》和《2013年福州市统计年鉴》,利用相关的数据使用区位商计算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和全国的生产性服务产业差距,厦门片区以及福州片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全国行业的平均水平和产业差异。平潭片区属于福州市下属一个县级,生产性服务产业的统计数据在福州整体数据中的占比不是非常突出,故研究专注于福建省自贸区建设环境中的厦门和福州片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以便探索更有效的自贸区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带动三大片区协同发展。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且2013年和2012年全国、福建省、厦门、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变化不是十分明显,故本文使用2012年生产性服务产业的数据描述自贸区获批后前期福建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

2.2 福建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度分析

2.2.1 自贸区四大省份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度分析

以构建“四驱双核”服务型教工支部为特色,把服务学院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贯穿始终,通过创新驱动、品牌驱动、目标驱动和任务驱动的“四驱”措施保障,创新活动载体、机制载体和组织载体,探索性的将教工党支部服务关口前移,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教工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步形式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以期全面推进特色教工党支部建设,持续提高基层党建质量,确保基层党支部发展的活力,为更好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奋斗。(图1为“四驱双核”服务型教工党支部建设内涵示意图)

利用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福建、上海、广东、天津四个自贸区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如表1。

表1 2012年自贸区三大省份一直辖市的区位商值Tab.1 Location quotient of three provinces and a M etropolitan city in China w ith pilot FTZ in 2012

从全国特批的自贸区城市来看,在自贸区建设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最高,达54.98%,符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人才、资本和技术的交流中心,拥有最高素质的人才和最专业的技术以及最丰富的资本,区位商为1.47>1.2,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上具备有地区优势及显示较强的产业集聚度;而福建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四个地区中的占比百分率是最低的,区位商仅为0.85<1,显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不具备比较优势,总体上没有比较明显的集聚特征,未来有很大的集聚演化空间。

2.2.2 福建省、厦门市、福州市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度分析

1)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度分析

通过整理福建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2年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各个行业的区位商指数,结果如表2。

表2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产业区位商值Tab.2 Location quotient of Fujian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从表2可知,福建省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的区位值大于1,显示较强的国内比较优势,虽然大部分不具备规模的产业集聚状态,但是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和基础,未来有很大的集聚发展空间;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区位商为1.37>1.2,显示极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主要得益于福建作为沿海城市拥有发达的港口优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区位商值小于1,表明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较全国水平低,需要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促进产业形成集聚。

利用厦门和福建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2年厦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的区位商值如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厦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小于1.2,显示该类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拥有产品输出的产能能力,得益于厦门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和先进的港口和航空运输,但是这两个行业没有明显的集聚特征;金融业和房地产区位商均大于1.2,表明这三大类产业在厦门市的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较好,这和厦门政府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以及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举措是息息相关的。相对而言,其余的4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区位商均小于1,表明厦门市的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全国范围内均未达到平均水平,产业集群基础较弱。

表3 厦门片区生产服务性产业区位商值Tab.3 Location quoti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in Xiamen area of Fujian Pilot FTZ

3)福州片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度分析

利用福州和福建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12年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各产业的区位商值如表4。

表4 福州片区年生产服务性产业区位商值Tab.4 Location quoti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ies in Fuzhou area of Fujian Pilot FTZ

从表4可知,福州市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区位商指数为1.45>1.2,有较明显的集聚特征,而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区位商指数高达1.9,在福州市呈现出极强的集聚效应;金融业的区位商指数大于1小于1.2,表明金融行业在全国同行业领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产品输出优势;其余的7个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区位商均小于1,表明福州市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都不具备产品的输出优势,产业集群基础薄弱。

综上所述,在福建省获批自贸区建设前,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整体集聚度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比较优势不明显,传统的服务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一,缺乏完善统一的服务体系;厦门和福州两大片区集聚水平不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集聚差异,两大片区内缺乏功能齐全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而有较明显的集聚行业形成的集聚功能区单一。生产性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微型CBD,有助于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显示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12]。自贸区的组建过程对产业集聚不平衡的影响较大[13]。要依据地区特色取长补短发挥区域生产性服务产业优势,制定合理的发展对策,改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短板,发挥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高知识、高集聚的特性,实现更专业化的生产分工,刺激经济发展。

3 加速福建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

3.1 改善各区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短板[14],强化各区已有的集聚优势

3.1.1 发展厦门片区物流产业,发挥金融业的示范效应

厦门片区部分生产性服务产业比较优势突出,集聚特征明显,因而积极培育集聚形态,推动集聚转型是提升区内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最关键的环节。加大力度支持区内物流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区内高效整合,实现纵向和横向一体化运作,促进交通运输和仓储行业形成集聚态势;结合福建自贸区生产服务业重点产业指南,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文化创意产业等新新型贸易形式,有利于批发零售等商贸行业形成集聚;发挥厦门金融集聚效应,建设以厦门为区域金融中心,辐射两区的一带两路的福建自贸区金融集聚中心。

3.1.2 构建福州片区互联网技术平台,强化商贸服务集聚

重点培育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强化已有行业集聚优势;克服自贸区内生产性服务行业集聚短板,培育区内比较优势明显的行业形成集聚。福州片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特征明显,运用信息技术集聚优势构建互联网+的新型产业发展形态,推动平台经济时代产业集聚形成。依托福州片区较强的租赁和商业服务集聚效应,加大力度发展互联网+的商务服务咨询行业,提高自贸区内的咨询、法律等商务服务的专业水平,促进原生集聚模式进一步转型升级,带动厦门、平潭片区的商贸服务业发展;互联网+便利了产学研合作,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3.2 构建三大片区多样化集聚区,促进区域协同共生

充分集聚的相对比较优势,凸显各区的特色产业,规划多样化区内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区模式;首先,设立以行业较强集聚度表现片区为中心城市,利用福建省具有的先进信息通讯技术专长,鼓励区内企业突破地域分工的局限,设立虚拟化集聚,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通,带动产业上下游有效合作;其次,充分发挥厦门已有的优越投资环境和政策优势,扩大吸引跨国企业尤其是台湾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厦门为中心设立地区总部、行业协会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打造自贸群内高智力基础的总部经济集聚区模式,发挥扩散效应辐射福州、平潭片区;第三,整合区内优势资源,建设福州、平潭片区区内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后的自贸区政府作用,打破原有行政区域规划的制约,加快形成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的分工合作。

3.3 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区内集聚群配套设施

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导向和中心城市设立的基本思路,引导要素向集聚区流动,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保证自贸区内开放政策实施,制定政策重点扶持总部经济和区内企业集聚,形成自贸区内优势突出的产业区域空间分布;另一方面,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和细化投资方向,完善和生产性服务业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豪布斯卡HOPSCA原则的“宾馆、商务楼、停车场、商场、聚会场所、公寓楼”六大功能型元素[15],营造形态整合,促进知识、信息、资本、人才在区内形成集聚;最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公平的法制和市场环境,规范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体制。

3.4 建立健全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和培训

自贸区深化了生产性服务业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把研发、信息、金融、贸易及专业服务等列入优先发展的行业,因地制宜制定了三大片区在各个领域的重点发展项目,加大了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智力人才资源有益于提升自贸区内科研、技术服务、咨询、法律、建筑规划等行业的服务能力,促进这类产业演化形成集聚。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人才引入机制和本地化培养的机制,引进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有经济专业基础的高级人才,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相关人才培训课程,进一步打造区内完善的智力软实力平台,促进自贸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

4 结论

在福建自贸区各片区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分析中,通过区位商模型计算集聚度,并在集聚形成过程中尽量改善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以及高新产业处于弱势的集聚短板缺陷。同时,针对福建省自贸区各区建区前的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对可行的集聚发展对策,为福建自贸区各片区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金伟爱.上海自贸区必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J].国际金融,2013,5(10):21-23.

[2]尚于力,申玉铭,邱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其行业分类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29(3):87-94.

[3]王斌.工业化视角下的甘肃省轻重工业产业聚集度测算[J].现代经济信息,2009,31(9):33-35.

[4]刘晓红,李国平.基于区位商分析的区域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统计观察,2006,78(3):78-81.

[5]高军波,贺居涛.基于区位商的河南省产业聚集度评价[J].河南科学,2014(9):1850-1854.

[6]郭细芳,李细平.长株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位商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1(9):1-3.

[7]孔慧珍,孔庆书.基于区位商的河北省产业集聚度分析[J].河北工业科技,2012,29(3):112-115.

[8]索罗丹,肖斌卜,马小雪,等.基于区位商与SWOT分析陕西茶产业的集群发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6):254-259.

[9]梁华峰.澳门服务产业的集聚分析——区位商实证研究[J].中国战略观察,2010,45(4):33-35.

[10]Miller P,Botham R,Gibson H,et al.Business clusters in the UK -A first assessment[J].Trade and Industry Main Report,2001,18(10):230 -267.

[11]周叔莲,陈栋生,裴叔平.中国地区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78-79.

[12]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31(4):56 -61.

[13]汪占鳌,张彬.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产业集聚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7(4):111-128.

[14]张旺,申玉铭,周跃云.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特征[J].热带地理,2011,31(4):422-426.

[15]高运胜.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模式与演化[J].服务贸易,2013,34(5):16-25.

猜你喜欢

区位商生产性片区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基于区位商的合肥市产业结构分析及主导产业选择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文化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基于区位商法的新疆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