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性的探究
2015-07-12河北省隆尧县教育局055350
(河北省隆尧县教育局055350)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性的探究
董景章(河北省隆尧县教育局055350)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随着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的需要,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探究中破土萌生,让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开始大胆探索并实施课程标准的要求,研究学生、开发教材,创造了有效的生命课堂,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生活中得以运用与体现。以下是我总结的三落实原则。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环境
课堂气氛是在教师主导下,师生、生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在积极情绪下,进行正常思维,甚至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如果在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就敢于回答问题,条理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见解,甚至对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也只有在被尊重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可以充分张扬;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压抑,学生顾虑重重,即使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心中装着学生,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要把“为了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与温暖,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我是最棒的,老师是爱我的,我是老师心目中最可爱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使用,“××同学,请你来回答”“请坐下”“错了也没关系”“鼓掌”等激励性的语言与措施,改变了过去言而不发、发言紧张的被动局面,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笑脸,数学课堂变得生机盎然、丰富多彩,落实了课堂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
二、重视挖掘、开发情境图的作用,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情境图课课都有,情境图不仅让教材变得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喜爱数学,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创设教学情景的一种载体。它饱含了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的兴趣,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情境图在使用时,要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我在课堂上,往往首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你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那些数学信息、提出与××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在这一环节,思维活跃,会从不同方面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情境图的科学、合理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
三、采取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除接授性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接授性学习的方法,是针对概念、方法等,学生专心地聆听教师的讲解,这种方法是我们过去教学的优良传统,我重点谈谈“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三种方法的运用。
(一)动手实践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于动手实践或动手操作,能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俗活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如在学习9加几的加法时,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充足的小棒,然后按以下环节,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1.9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
2.另一根小棒应从哪里来?
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从()里拿出()与()凑成十,再加上余下的()得()”。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凑十”规律的认识,同时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
动手实践与动手操作,贯穿在小学课堂的好多方面,如低年级的“2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中年级“分数的认识”,高年级的“探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的各个领域。
(二)自主探索
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主探索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
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如在统计教学求平均数时,为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清楚的认识,我设计了这样的例子:“小明的身高是1.2米,他站在平均水深是1.1米的水里一定会没事吗?”由此,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学生也在争论中对平均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三)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那么,如何合作更有效呢?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别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均衡。人数以4~6人为宜;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有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等。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知识的生成点往往是教学的重难点,有些重难点在教师的讲解与师生的对话、互动中,学生能轻松地掌握,有些知识点的构建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如在学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时,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对三种三角形各自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分析,进而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3.给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在各小组研究得出结果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汇报研究的成果。如在学习探究“圆的周长”时,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后,进行汇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14、3.141、3.142等,虽然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这正应验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毕生所共同追求的。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