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投放区域材料,引领幼儿快乐成长
——基于五则案例的分析
2015-07-12申敏婷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30022
申敏婷(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30022)
有效投放区域材料,引领幼儿快乐成长
——基于五则案例的分析
申敏婷(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30022)
区域材料是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现在的区域材料投放普遍存在着缺乏层次性、情感性、生命力等问题。探索区域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区域活动质量,从而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有效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性格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自我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发展。区域活动正是促进以幼儿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而区域材料是进行区域活动的前提,也会直接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在活动区,幼儿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项目,使得幼儿可以进行主动探索、知识积累,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一、区域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目前,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第一,投放的材料没有针对性,阻碍幼儿主动探索。现在有部分幼儿教师在投放材料时没有经过调查,材料没有针对性,无法依据不同幼儿的特点进行投放不同的、有趣的材料。
第二,投放的材料没有吸引性,阻碍幼儿知识积累。许多幼儿教师为了使活动区材料更加丰富多样,具有吸引力,会购买许多比较新颖的材料,但是没有对这些材料的具体价值进行了解,使得幼儿只是使用一时,便不再使用,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第三,材料调整缺乏智慧,影响幼儿的多元、持续发展。有的幼儿园区域材料一旦投放,基本不变,等到检查时,才临时应急,全面大变。有的幼儿园要求对投放的材料进行经常更换,导致教师负担过重,另外也使原来的材料经常被废弃,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要么“一成不变”,要么“频繁更换”的情况会影响幼儿多元、持续的发展。
二、有效投放区域材料的策略
(一)掌握材料的针对性,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有效投放区域材料的目的是为了使幼儿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所以,教师在进行投放时要根据幼儿的需求进行选择材料,并对幼儿进行调查,统计幼儿的喜好。同时,教师也要考虑幼儿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针对性,然后投放区域材料。其方法为:第一,进行材料准备时要保证丰富多样,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开展绘画活动时,教师可以准备画纸、画笔等材料。其中,画纸可以包括绘图纸、打印纸以及宣纸等。同时在准备画纸时,可以多多准备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而在准备画笔时,不能局限于普通的蜡笔、水彩笔、油画棒等,也可以准备粉笔、木棒以及勺子等材料。第二,材料投放时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因为幼儿性格的差异,所选择的材料也就不同。例如,小班的美工区,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让他们剪各种各样的纸条贴在瓶子上进行装饰,教师投放了各种不同的纸,如有本身剪成窄条的,有整张的彩纸、有画上直线,斜线,弧线,锯齿线等线段的彩纸,甚至有勾勒出不同图案的彩纸。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和调整。
(二)把握材料的适宜性,在同一活动中实现幼儿多元发展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适宜既包括量的适宜,又包括质的恰当。量的适宜主要指活动材料数量是否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质的恰当主要指材料的结构度是否适合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都认为“活动区的材料必须非常充足丰富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要求”。其实,并不尽然。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数量与教育目标息息相关。比如在剪纸活动当中,如果目的是使儿童学会使用剪刀,那么剪刀需要人手一把,可以使每个幼儿操作、锻炼的机会更多,可以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如果目的是使儿童学会合作,感受到分享的力量,则在材料投放时可以几个儿童共同使用一份材料,可以使幼儿在分享当中学会相互沟通与交流。
因此,要把握好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数量,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是否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对活动材料的熟悉程度等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把握。小班幼儿喜欢相互模仿,更喜欢进行平行游戏,因此,材料的投放尽量做到同种类的材料份数多,保证进入活动区的幼儿能够人手一份。当幼儿对某种新材料不熟悉时,兴趣首先会集中在对新材料本身的探索上。在该阶段,数量上应尽量满足儿童人手一份探索材料的需要。当幼儿对材料熟悉之后,教师可适当减少材料数量,借助材料引导幼儿共同游戏,发展幼儿合作、协商、等待、分享等社会品质。
(三)把握材料的情感性,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
案例1:为了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教师特意借鉴蒙氏教具中的穿衣板,发动家长用纸盒、彩绳、各种纽扣、拉链、布等制作了非常精美的穿衣板。刚投放时,幼儿都很新奇,动一动、摸一摸。没过几天,幼儿便对此熟视无睹。王老师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后,与家长沟通,动员家长把孩子小时候穿过的旧衣服加以改造,尽量体现穿衣方式的多样性(如拉链系列、绳扣系列、按扣系列、裤钩系列等)。一切准备妥当后,这些形形色色的衣服被投放在角色区。后面的一段时间,王老师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会乐此不疲地为宝宝换衣服,为宝宝们举办服装秀,服装店的老板不厌其烦地为宝宝试穿各种衣服……幼儿的热情非常高。
案例1中,王老师前后两次投放材料的变化很好地说明了:材料本身的情感性会更好地吸引幼儿,从而提升其相关能力发展。同样是锻炼精细动作和生活自理能力,投放的材料如果与幼儿生活贴近,赋予它更多的情感色彩,材料就会拥有比较持久的生命力,就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幼儿。只有材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生活的技能。
(四)掌握材料的生命力,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材料要有生命力,教师就必须根据其使用情况和教育目标对材料进行动态的调节。材料的调节指对原来的材料进行添加、删减以及组合,并给予材料新的含义,重新吸引幼儿,激发他们使用的兴趣,使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进步。
1.材料的添加表现为教师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转变,产生新的涵义,引发幼儿新的探索活动。
案例2:为了提高幼儿的生活技能,教师在区域内放置了两个托盘,配备了一个大水杯,四个小水杯。刚开始时,幼儿想使托盘保持平衡会不停地往杯子里加水;然而过一段时间,幼儿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之后就会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可以给幼儿一袋橘子粉。幼儿为了冲橘子汁,就会进行冲调工作,不停地进行倒水、搅拌并小心控制水量。在幼儿了解了橘子粉的冲调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再给幼儿一袋草莓粉。幼儿又开始探索起草莓橘子汁的冲调方法。在幼儿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之后,教师可以问幼儿,什么样的饮料最好喝,同时可以鼓励记录冲调方法,使大家都可以喝到好喝的饮料。这时,幼儿又开始进行冲调并记录了。
案例2中,幼儿对倒水工作失去兴趣后,教师及时添加了新材料(橘子粉、草莓粉)。新材料的添加不但维持了幼儿继续进行倒水练习的兴趣,还引发了新的任务——冲调不同口味饮料,学会记录,制作产品说明书等。这种材料的简单添加很好地延续了游戏的生命力,将幼儿的能力向纵深层次进行了推进。
2.材料的删减表现为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减掉一些材料,使游戏出现新的亮点,从而出现新的游戏方法。
案例3:为了锻炼幼儿的精细动作,小班的王老师在生活区投放了很多糖纸、蚕豆,鼓励幼儿玩包装糖果的游戏。过了一段时间,看到幼儿的兴致有所降低时,保育员何老师扮成顾客打电话,说要订购大量糖果。与此同时,王老师悄悄藏起大部分蚕豆。接到订单的幼儿着急了,他们讨论:糖(蚕豆)不够了该怎么办?有的幼儿说:“我们用橡皮泥来搓成糖吧。”有的幼儿说:“用餐巾纸来搓成糖吧。”就这样,“顾客”去拿货时,故意质疑:“怎么?你们的糖果跟原来不一样了?为什么?”有的幼儿想了想:“这是我们的新品种,是软软的牛奶糖,你尝尝好不好吃?”“顾客”说:“嗯,不错,比原来的还好吃。请问还有其他口味的吗?”后来的一段时间,幼儿开始寻找各自材料,制作起不同口味、不同形状的糖果……
案例3中,王老师通过删减材料的方法,减少了幼儿对原有材料的依赖,一方面维持了幼儿的兴趣,让游戏得以延续,另一方面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3.材料的组合表现为教师将原来的游戏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产生新的游戏,引发幼儿兴趣。
案例4:巧手坊里,大班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穿针,在小布条上进行缝制练习。练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幼儿掌握了基本的技巧,能够比较熟练地穿针引线。但一直在小布条上进行练习比较单调,慢慢地,幼儿的兴趣降了下来。何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就从娃娃家拿来娃娃的衣服(事先将衣服上的扣子松动开),对幼儿说:“娃娃的衣服扣子要掉了,能帮娃娃把扣子缝得结实些吗?”幼儿马上开始了钉纽扣的新尝试。过了一段时间,幼儿还自告奋勇地拿来一些小方巾,在上面缝上一些彩色的扣子,漂亮的小布花、动物图案等,作为送给娃娃的新年礼物。
案例4中,巧手坊的材料与娃娃家的材料进行随意组合得到了新的物品,不但增强了材料的实用性,还提升了材料的生命力,从而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提升了他们的操作水平。
[1]王友缘.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数量问题的案例分析[J].教育导刊,2011(5):12-13.
[2]万中,刘敏.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2013(8):14-17.
[3]秦元东.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观的转变[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12):147-149.
[4]杨莉君.邓双示范性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有效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2(5):123-125.
[5]李建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19.
注:本论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年A类项目“早期教育方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3JGA309)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