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材具有的审美和德育功能

2015-07-12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吕良峪初级中学066300

学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美的德育

黄 宁(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吕良峪初级中学066300)

浅谈语文教材具有的审美和德育功能

黄 宁(河北省抚宁县台营学区吕良峪初级中学066300)

德育教育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校教育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对于德育教育,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这样说过:“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我们所教的是哪一学科,都要遵循德育教育的要求,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让德育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由于语文具有极强的交际性、工具性,并且每篇课文都有着很强的人文精神凝聚其中,能够为学生带来最佳的文化理念。因此,利用语文教学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是最好不过的了。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教材的编排更趋向文学化,对学生的艺术体验有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教材中的情感评价也逐步变得更加成熟化和专业化,文学形式也日趋成熟,对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结合语文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让德育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这项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努力掌握的。

一、德育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艺术性极强的文章,这和小学语文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些文章大多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它们又高于生活,是平淡生活的一种升华。这些文章取材的核心是“善”。通过其中的素材,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所表达的人文关怀。同时,这些文章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美感,而且它们的精神内涵也达到了一种高深的美的境界。总之,这些文章的选出都是与人们对于美的普遍认识相一致,符合人们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因此,从宏观上来说,文章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是决定审美与德育之间的关键因素,我们采取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进行德育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着强大的理论基础的。只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找到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把握住德育教育的方向,以细微处入手,就能够对症下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美育教育中,我们所追求的本质所在就是真实,无论是假定的真实还是文章意蕴中所存在的真实感,都是以人类的本质为准,以社会的本质为源头的。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通道,让学生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并将这种体会与道德体会相互渗透。以《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为例,本文的素材来源于资产阶级社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用金钱来维系的。虽然本文与学生所接触的时代相差很远,但是本文中的人物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心态和贪财的劣根性在今天仍然存在着,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得到。尤其是文章中对于家人对待于勒的态度反差的描写更是入木三分,学生的感情容易为此打动,也会把学生的思想吸引过去,引起他们对于人生的思考。

我们的教材所选文章都有很大的美感,不论是从语言上、形式上、意境上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并且,这种美都是由表及里的,其内涵和价值都是非常丰富的。在这些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在文字的潜移默化下得到提升。

如《望岳》这首古诗,从语言上来说,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有荡气回肠之感;从形式上来说,本诗采取的是整体描绘,使人读后在头脑中浮现一幅美好山河的画卷;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本诗的艺术展示形式是绝妙的,描述的也非常逼真,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体会到“五岳之长”独有的风趣,沉浸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意境中;从意境上说,通过诗人的描述,读者对霞光照顶的体会更加真情,一股豪迈之感从内心深处迸发。因此,在本诗中,学生的情感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这种体验会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审美对德育教学进行引导的方法

(一)从宏观方面进行示范

语文教材的选编人员在确定所学文章时存在着很大的情感倾向,这也与选编人员自身所固有的文学水平、教学水平、道德水平密切相关。俗话说:“文以载道。”无论是情感评价,还是对于文章的什么要求,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相同的。师生之间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精神内涵,并将其中的道德规范渗透给学生,就能让学生从意识方面形成一种道德规范。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对于“亲贤臣,远小人”这一观点的强调提出。此观点不仅为当时的蜀王刘禅提出了请求,阐述了愿望,流传至今,仍然能给后人提供很大的借鉴。这种文章能通过论述表达作者对于事物的观点,明确阐述自己的立场,是我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经典文学作品。学习此类文章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论证。这样,学生才能明确该观点是否真实、正确,也能为他们的思想道德进行一场论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从微观方面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

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建设时,示范和说教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虽然它是明确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仍是浮在表面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存在于外部世界的模型,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而要想让思想道德的建设走入学生的内心最深处,我们需要利用情感深入学生的内心,让基础规范形成一种警示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化。

1.语言美的渗透功能

语言的功能之一就是引起学生感知和情感的共鸣。例如,学到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类语言缔造了真实、切近的氛围和场景,或雄浑壮阔,或悲哀伤感,或凄凉惨痛,让学生感同身受,从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同时使之对人生旅途、祖国人民有所思、有所想,道德思想上备受震撼和触动。这样,学生就接受了一次美的熏陶和精神的无声渗透。

2.形式美的渗透功能

语文素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外在看来可以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体裁形式和文章布局形式,从内在来看可以是文章结构设置形式和意蕴的表达形式。

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等,多是短小精悍且结果令人出其不意的。这些故事通过结构的设置形式和新奇的思想表达形式,给学生换了一种口味,让学生以更喜欢接受的方式去接受文中所宣扬的思想道德观。

在今天所提倡的德育、智育、美育中,任何一点都不可偏废。在语文教学中,审美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到智育和德育当中。掌握审美技术不仅是为了完成语文课程所提出的任务,更是以此作为德育工作路线和指南、从另一条途径上促进德育工作进行和完善的重大突破口,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责编 张翼翔)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美的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好美的雾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