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论文教学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015-07-12王福旺河北省青县第二中学062650
王福旺(河北省青县第二中学062650)
浅谈议论文教学中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王福旺(河北省青县第二中学062650)
议论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我认为,议论文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宏观全文,提高综合概括能力;二是理清结构,提高思维严密性;三是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四是斟词酌句,培养语言周密性。
语文教学议论文能力培养
议论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置情境,适当引导,把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下面,我以《从三到万》的教学为例,谈几点学生能力培养的心得体会。
一、宏观全文,提高综合概括能力
任何一篇议论文都应该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论文的灵魂。那么,怎样从文章中找出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一般在文章中对论点的描述很集中,如《谈骨气》一文,中心论点相当明确,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有的议论文对论点的描述不是很集中,比如《从三到万》一文。这篇文章主要是谈学习态度的,但涉及学习应重视点滴积累,循序渐进,谦虚谨慎,发挥教师作用等多个问题,而且分散在文章各个段落中。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究竟选择哪一个比较合适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把握全局,宏观全文概括提炼,然后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们教学中适当的导向提问,就很容易使学生正确把握中心论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提问的:“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能够做到知识的点滴积累的?如何能够做到循序渐进的呢?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呢?田翁之子求学以‘无得’而告终的根源又在何处呢?”通过这几个短问的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学习中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就会很明白地摆在学生面前了。学生从中也培养了总结概括能力,并真正认识到从纷杂中辨真伪,应有全局观念,不应管中窥豹,以偏概全,那样就会出错误了。
二、理清结构,提高思维严密性
较其他文体而言,议论文更重视结构的合理性与严密性。因为,如何说服别人服从你的观点,除了要有有力的证据外,还有看你是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一环扣一环,使人不得不折服的。这就需要思维的严密性。
《从三到万》这篇文章结构安排顺理成章。文章以设问句开头,即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呢?接着进行辩证分析,从正反两面说理,从中得出论点:“一般地说,学文化应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第二段从“文化”一词在外国语里的含义。从古代读书人的学习方法,从学习要有一个过程等方面,论述“学习应重视循序渐进”的观点。第三段引用明清笔记中的一则故事,对故事先做总的评述,引出下文。第五、六、七自然段,从故事中生发出道理,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分析,补充其他例子进一步说理,并分别归纳出论点:“学习过程中应谦虚谨慎,不应自命不凡”“学习过程中应当重视教师的作用”。文章最后提出希望,正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从三到万”故事为例,举一反三,“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强我们的学习呢?”通过对本文结构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一个道理,写好文章(不限于议论文)安排结构的重要性。这就是说要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需要有一个严密的思维,不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就像做一道佳肴,菜料齐备,如违背常规,打乱正常程序进行操作,那么加工出来的菜肴恐怕也会食之无味。
三、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
在《从三到万》的教学中,我还注意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提炼出不同的论点。在教授本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比较第五段和第六、七段,分析从引用的“从三到万”的故事中,作者分别演绎出了什么论点,然后问他们是否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再提炼出其他论点,这样就训练了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第五段从故事中富翁的儿子浅尝辄止以失败告终的事实,引出了“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是自命不凡”的论点。六、七段,从故事中,富翁的儿子还不曾入门就辞退老师,结果连个“万”字都不会写的事实,引出了“学习应该重视教师的作用”的论点。
如果抛开作者考虑问题的角度,那么我们还可以提炼出其他的什么论点呢?学生们互相讨论积极发言,主要归纳了以下几个论点:(1)浅尝辄止只能苦果自负;(2)违反规律办事就一定会出错误;(3)不进行调查而盲目盲从只会出错(从田翁角度而言)。
这样,学生就能跳出作者思路的圈圈,总结出自己的所得所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客观地认识事物,掌握其内在的本质规律。
四、斟词酌句,培养语言周密性
《从三到万》这篇文章语言周密。文章开头提出“学习文化知识能不能走捷径”的设问后,并不立即作答而是做了辩证分析,“回答不能过于笼统,一定说能或不能,都不恰当,这要看学习的是什么人?学什么?用什么方法?按照具体情况分析”。然后,作者用“一般地说”做了限制,从通常情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学文化,应一点一滴的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不应要求过急”。这些分析论说的语句,语言运用得相当周密,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样的辩证分析,尤其是必要的限制性词句,在文中还有好多处,这里不再一一作解。学生在教师引导分析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言周密的重要性,这对于以后的作文训练益处也是颇多的。
以上是我在教学《从三到万》一文时的几点感受。总之,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天长日久,学生素质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