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课堂散发时尚的光泽
2015-07-12龚劲松
龚劲松
龚劲松,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众所周知,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提高个人修养,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论”,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立足生活,大胆革新,让文言文课堂散发出了时尚的光泽。
一、创设情境,涂抹与古代哲人情感共振的底色
有位教育家曾做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情境之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易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涉及先秦诸子、史传散文、唐宋古文、明清八股,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即使其生活场景、衣食住行与现代社会渐行渐远,但这些经典古籍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寄情山水、政治理想无一不令现代的我们俯首沉思,对升华初中生的思想境界、语文素养大有裨益。教学中,笔者往往在课堂伊始创设情境,以涂抹学生与古代哲人情感共振的底色。
讲授八年级下册《满井游记》一文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了自己到家乡一座被当地人称为“龟峰山”上旅游时的照片。诚如袁宏道笔下的“满井”,曲折蜿蜒的山道,满目葱茏的树林,还有斜挂在山腰的小寺院,呈现在学生面前是那么的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班里也有不少学生是喜欢户外远足的,星期天假期常和爸妈,附近的驴友出行,他们自然对这些照片非常感兴趣。在笔者的循循善诱之下,他们谈到了自己外出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谈到了自己长时间埋没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想亲近自然,尽情呼吸大自然气息的心理与情感,悄然理解了袁宏道“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升华了他们形象生动的写作技巧,还有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二、联系时事,迸发与古代哲人畅谈国运的激情
教育心理学提到,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核心。中学生喜欢新奇,追求时尚,关心国内外大事,而文言文的内容、语言显然已远离时代,兼以教师长期以来单一、机械的教学方式,他们难免会有本能的抵触。课堂上,笔者经常结合文本内容,联系时事,在满足了初中生探究、求知欲望的同时,也让他们迸发了与古代哲人畅谈国运的激情,深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广度与厚度。
新的时代形势下,学生们生活安逸,缺乏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与进取心,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理想教育便成了我们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之一。讲授《曹刿论战》一文时,笔者就巧妙地将这个话题引入到课堂中来,组织学生们一起讨论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联系课文,学生们逐步理解了生活不仅仅是要满足“衣食所安”,而应该像曹刿那样掌握丰富的政治、军事知识,达到“文可定国,武能安邦”的人生境界。课堂的尾声,学生们都还群情激昂,立志今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像曹刿那样树立“国运兴衰,匹夫有责”的社会理想。扪心自问,联系时事的初衷只是想让文言文课堂散发时尚的光泽,不曾想还充分渗透了积极的理想教育,这倒是我课堂预设时远没有料到的。
三、古今对比,凸显与古代哲人思想境界的差距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在加强积累、发展思维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在笔者看来,审美情趣的高尚、低劣与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放眼当前中学生的学习现状,视衣食无忧、恣意享受为理所当然,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与优裕生活,上课玩手机,下课谈恋爱,顶撞老师、拉帮结伙等现象非常普遍,给他们的健康成长蒙上了一层阴影。为此,笔者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时常采取古今对比的策略,凸显现在学生与古代哲人思想境界的差距,为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世纪建设人才不遗余力。
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时,笔者就宋濂在求学过程中的艰难与现代学生优裕的学习条件进行了对比,组织学生揽镜自照,寻找自己在学习态度、思想境界等方面的不足。有的学生从宋濂“无从致书以观”,不得不“手自笔录”开始说起,谈到了现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汗牛充栋,自己却从没主动去借阅过一次;有的学生从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与自己时常为没有名牌运动鞋懊恼、埋怨相比,表示要像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刻苦学习、虚心求师的精神,达到了理想的课堂效果。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我们尽快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一把利刃。作为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唯有立足生活这方文言文的沃土,才能使其散发出时尚的光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推动课程改革向着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