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
2015-07-12刘元明
刘元明
刘元明,教师,现居山东章丘。
上好语文课需要很高的境界,它是教师水平、素质、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体,绝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语文教学中的细节同样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授课语言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我听过一些语文老师的课,内容上“精雕细琢”“反复锤炼”,却不注意自己的授课语言。有的是自言自语式的陈述,完全不管学生的反应;有的语言节奏处理失调,高低快慢反差强烈;有的习惯性赘语“啊”“这个”之类太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形式,却淹没了精彩的内容,将课堂变得不协调,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的授课语言要优美,富有感染力;要活泼风趣,富有感召力。讲课要有节奏感,分清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时而如高山流水,时而似月白风清,切不可语调呆板,千篇一律。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力求用普通话教学,让学生品味音韵的变化,感知语调的起伏跌宕,从而理解文本中深蕴的丰富情感。
二、朗诵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当前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大问题,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很多,分析得很透彻,可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仍没有多少灵性,甚至很多学生在读了几百篇文章后,却连最基本的听清、说顺、读懂的要求也达不到。究其原因,这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直接关系。我认为加强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语言教学要注意语感,而语感教学要注重朗读。
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要先读。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语感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摩才能获得。朗读法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通过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可以让学生在感性的声调起伏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有的学生将一篇很美的抒情散文或一首抒情诗读得干干巴巴,毫无感情。这里面固然有朗读技巧的原因,但也跟我们的教学不无关系。有的老师因不擅长朗读,教学中便刻意回避,不注重朗读训练和技巧的指导,导致朗读教学处于空白状态。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不遗余力的做示范朗读,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讲究节奏、韵律,要读得专注入神,并借助声调、语气的变化,辅以手势表情等,把学生带入作品的艺术世界里去,使书面语言变为艺术语言,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人物、思想、情感、意境的理解,从而强化艺术感受。
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记忆、感悟,读中理解、消化,从而形成语感。朗读,一方面要诵读。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大限度的接近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教学中情感信息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教师只是运用自己感受到的情感经验指导学生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接受课文的情感,而不是直接注入。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领略文章丰富的内涵,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提高语言能力,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三、板书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
一堂生动美好的课是离不开板书的,教师的板书是教学中直观的、无声的语言,它是与口头语言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的。它是学生领会知识的向导,可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意图,开拓思路,有层次的掌握知识体系,使教与学直接联系。板书又是学生做笔记的借助,具有直观性,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力,而且更能直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所以教师必须认真负责的进行板书,板书要做到清楚、条理、精炼、字迹美观。
板书的美:一是板书的内容,一是板书的形式。板书的内容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而定,它应当在教学目的的要求范围内,体现出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特点。要突出要点,明确观点,准确、精炼。不管是说理性、说明性、注释性,或是分析性、综合性的都要准确无误,要避免随意性,切不可信手写来,任意擦掉。板书要随讲课的程序写,做到条理分明,有规律性,便于学生记录、复习、巩固。
板书的用语要简明扼要,同时字迹规范工整,不可潦草乱画,要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才能不影响学生听课,便于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书写的良好习惯,以达到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