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两个典型问题的探讨
2015-07-12胡根旺
胡根旺
胡根旺,教师,现居浙江建德。
我经常走进课堂听课,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典型的问题,即对新课的导入拖沓冗长,对学生理解的偏差缺乏有效点拨。为此,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笔者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问题一】:导课拖沓冗长,完全没有必要
请看《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片断,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少年闰土),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孩子?
生:课文写了少年闰土哪些故事呢?
生:作者为什们要写少年闰土呢?
……
师:能介绍一下鲁迅先生的情况吗? (生介绍鲁迅情况,多照本宣读。)
师:下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看课文到底写了闰土的哪些故事,你从中感受到他有什么特点。(生自由阅读课文。)
【聚焦分析】上述的导入,既有据题质疑,又有简述内容,还有介绍作者,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稍加剖析,就能发现有环节的重复和背景的宽泛,其间的高耗低效是显而易见的。
【策略探讨】——缩短文本距离,尽快融入情境
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应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尽快带学生走向海边,走进农村,走进闰土,让他们融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去感受少年闰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特点,反映了作者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这才能体现背景拓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少年闰土》 虽选自《故乡》,但课文中心与原文相距甚远,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将选文置于原文背景下实在没有必要。至于课后安排追溯性阅读,则另当别论。再者,鲁迅可介绍的内容甚多,人物介绍对感悟《故乡》主题也许有必要,而与《少年闰土》的阅读关系不大,如此兜圈子,只能是浪费时间。其实,本课导入,可引导勾画海边月夜下看瓜刺猹图或冬天雪景捕鸟图,带着学生进入令人向往的境地;也可引导简述对已知闰土的初步印象,帮学生梳理课前自读的收获……这样以便整体把握内容,初知人物特点。
【问题二】缺乏正确导向,偏离深谙其理
不少教师面对学生的偏差或错误,或者不知所措,放任自流;或者敷衍了事,简单搪塞。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五彩池》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执教者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鼓励,并随即引导讨论。
【聚焦分析】 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想在里面游泳的念头是真实的,这种课堂正是所谓的“童真课堂”。然而,在如此绮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便尝试着通过对话让学生深谙其理,弄懂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通过引导也打消了学生想游泳的念头。而耗费了那么多时间后,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不是美的向往,而是畏缩和无奈的回避——五彩池连游泳都不能,有什么好的?更值得质疑的是教师最后的补问:“你还想游泳吗?”“你还敢吗?”从学生的回答中也恰好证实了这一点。本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并由此产生赞叹、向往之情,结果却适得其反。
【策略探讨】——巧用教学机智,灵活适时调控
要保证教学高效,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一个准确而有针对性地把握,通过必要的提示、有效的点拨、适时的引领,让学生经历由错误走向正确,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呆板走向灵活的过程,是课堂学习始终处于教学的目标系统之中。
如果教者能深明课文人文内涵,深知此处的资源价值,就毋须带学生“转弯抹角”地在此浪费时间了。其实,上述的教学片段可以用一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肯下去吗?想想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就可能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这样,五彩池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就是永远的美好和向往。如此点拨,顷刻间,便可解决学生困惑,借用了课堂资源,凸显了教学目标。可见,教师要发挥好“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偏差或错误,教师课前要有所预测,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课上要巧用教学机智,灵活适时地进行调控。
总之,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更新理念,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巧用教学机智,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或思路,采取合理、科学而又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以耗费较少的时间获取较高的阅读教学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实现有效的阅读实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