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
2015-07-12成芃荣
王 坤 成芃荣
“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
王 坤 成芃荣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发展迅速,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同时正因为网络聚集的微力量数量惊人,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随着麦氏“微即温暖”理论的应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望形成。大学生作为微文化主要的应用人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本文结合微文化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从多方面来研究“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关建议。
微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资……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微”已经成为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关键词。比如微电影渐渐成为大众喜欢的一种主流电影观看模式。在与腐败斗争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廉政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指示精神。而在去年举行的大国廉政系列微电影活动是通过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的廉政人物故事,解读中国廉政文化的精神,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提供可以借鉴的文化历史经验,向观众传播廉洁奉公、清白做人的中国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这些微电影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展播,必将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微电影本身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廉政的精神,更多的是带来的一种社会新风气,使同学们对于社会对党有一种新的认识。因此可以说这种日渐渗透的微文化也正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微文化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微电影通过简单的几十分钟的故事记叙可以让我们更能简单地理解某些社会上更真实的故事,能够很快的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让每一位大学生能够从心底感受每一份纯真的爱,当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残酷。
一、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究
(一)微文化的概念
微文化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一个叫“微”乐队的主唱麦子,乐队通过演出传播自己最初的微文化理念,后来乐队成员麦子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诗歌,论述和传播了“微思想”,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微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理论支点是“微哲学”。“微哲学”被誉为东方第三大哲学体系,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所出现的最具人文关怀的哲学体系。网络时代的快节奏感和及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是一种凝聚的力量,正在一步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教育及培养。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
(三)微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影响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通过各种渠道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即时分享他们对某件事情的真实看法。如今QQ、微信等多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正是由于这些媒体发布信息快速,信息传播速度快,从而让广大网络群体所喜爱。这些新媒体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而能够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途径。网络信息时代,你是否真正知网懂网用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成都军区联勤部今年举办的“政治干部网上培训”活动,在各级政治干部中掀起一轮头脑风暴。从雪域高原的天路兵站到彩云之南的深山仓库,分撒千里的各级政治干部“网聚”一堂,大家着眼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就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怎么抓、如何用力等问题进行研讨培训,催生出将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真融深合的生动景象。成都军区联勤部用网络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事例很好地表现出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二、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利与弊
(一)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灵活、方便
过去传统的教育很局限,之前新媒体还不算普及,老师授课只能依托课堂上课和当面交流进行,受空间的限制,使得教育环境是有限的。因此最终的教育效果也并不是理想的。新媒体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收资料,提交作业,比如扬州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就让同学们与老师在网上有一个很好的互动,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自身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随时解答和疏导,这样进而拓展了教育的平台,使教育双方处在一个无限沟通的平台,随时随地资源共享。[1]
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新媒体作为新型的信息传播工具,QQ、微信等多媒体因为他们自身所特有的及时性,广泛性成为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而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渠道主要还是依靠这种新兴的微文化。而同时新媒体存在主客交流的平等性,从而能够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对话交流,实现了教育者与学生双方的随时互动交流,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深入。[2]
3.能够进一步开放高校大学舆论的新天地
网络舆论是指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如果你想对某件事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你会怎么办?有些人没办法进入言论的表达空间,那这些人怎么办呢?比如有些人不认得字、没办法写作,也不能 (或者压根就不愿)参与政治集会的空间,这部分人的声音怎么出来?我们不能够预设一条主线和政治立场,导致立场先行式的“倒放电影”,比如自由派的反专制立场,当然不能太过于强烈地因为有自身的一个价值立场,然后就强调说公共舆论就是理性而公开的,与学术共同体的成熟有密切关系等等。其实,20世纪上半期的公共舆论与如今的微博舆论所展现的,同样是话语竞争的场域。而网络微文化的传播可以真正做到满足新闻及时性的要求,新鲜的内容和视角,传播的迅速及时,克服了传统载体的一系列过程的约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发送到微信或者QQ上,省去了中间环节做到了真正的开放及时。这样能够使大众能够参与到舆论的讨论中,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进而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微时代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不利影响
微时代属于网络的新媒体时代,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充斥着微空间中,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正确判断。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善于并乐于通过新媒体来获得更加鲜活的信息与技术知识。学生个人往往也出于自身的个人爱好来选择信息阅读,可能会受到带有个人主义等不良信息侵扰。微时代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影响了个人的价值观,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对学生心智引导的掌握和理解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2、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带来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各方面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掌握微时代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任务,具备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素质,否则就会教育者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的脱节,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无法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3]
三、微文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微时代,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覆盖面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大网络文化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高校学生的情感、言论、娱乐、交际都可以通过各种微平台得以体现。每一个学院可以创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来加强对同学们的思想引导,引导学生网上行为与网下行为要统一,将自身塑造成为高素质人才,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各种网络问题的现实背景和根源,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强化教育与监督管理机制,开展学生媒体素养教育
高校要在学生中开展网络是非判断力、网络生活自制力、网络个人诉求和维权力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育学生媒体素养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形势和政治格局的判断能力,增强道德制约能力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完善网络安全防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网络系统实现监督管理信息过滤,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行疏通和引导。旨在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安全、健康、有效的网络环境中得以开展。
结语
“微”已成为时代文化的发展潮流。曾几何时,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相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问题的症结所在。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 “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提升和优化传统载体,同时不断发现和运用新型载体,使两者紧密结合共同组成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系统,寓思想政治工作于新闻、网络与环境之中,是目前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的重大课题[4]。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许琪童.网络“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研究-以微博为例[1、2、3、4].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