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深化
2015-07-12窦金凤
窦金凤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俄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领导俄国人民,对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顺利向社会主义过渡,并顺利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伟大实践。1985年邓小平在接待外宾谈及苏联模式时讲:“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①。从某种程度上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尤其是在十八大以来构建互惠互利的新型工农关系、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和理论上,都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当前,中国正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进一步深化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认识,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工农联盟到互惠互利的新型工农关系的构建
一直以来,农民问题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一个及其重要又难以恰当解决的问题。1921年春天起,面对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的种种弊端,列宁指出:“毫无疑问,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经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②从此,列宁在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他说:“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与农民的结合。我们的功绩就在这里。”③因此,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就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新经济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把农民的个人利益很好地同整个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列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各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如果工农之间不能在经济上做到结合,那就不可能在政治上建立长期联盟。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且关系是到工农联盟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在1921年底列宁在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④同时,列宁强调,工业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农民的需要,而且能供给他们必要的生活资料,使他们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新经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获得更多的资本和农民进行交换,主要使用租让制和租借制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生产者的经济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粮食税“使农民有一种经济上的刺激和动因”⑤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巩固工农联盟,进而巩固苏维埃政权。从当今的角度看,列宁对工农关系的调整以及工农联盟的巩固,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城乡差距,这为我们当前进一步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我们国家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十八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⑥2013年3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⑦。可见当前中国已经转变了过去关于农业单纯为工业服务的认识,不仅强调工业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求农业助推工业发展,逐步向“工农互惠”的发展方向推进。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我国构建互惠互利新型工农关系,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全面巩固工农联盟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也就是说,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需要协调互补,不能偏颇一方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工业和农业互惠互利、全面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习近平2013年11月16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年全会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城乡人员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开趋势没有根本扭转。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⑧要加快农村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地集中农村独特的优势,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建设的美好成果。“不断地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成为用科学武装的农民。”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⑨。
列宁认为,“不彻底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状况,我们就不能改变小农经济的落后性,结果就会失去农业和粮食这个基础。”因此,培养新型农民,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知识化。农民知识化是新型农民的重要前提。要做到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学习知识的支持,要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的特点来编写简单易懂的书籍,减轻农民的学习难度,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在农民中其次要发挥农民在农业中的主体地位,结合农民实际,走出课堂,进行“田园式”教学。再次,培养一批专门的农业知识人才,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策略。确保农业中有新鲜的血液注入,从而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丰富而又充足的人才力量;提高农民的市场化,重点政府要使农民了解市场现状,及时向农民传达准确的市场信息分析,例如:农业种植品种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以及一些应对市场风险的常识,从而减少农民的盲目性;提高农民的职业化,主要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地土地状况、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种田。同时,要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和发展壮大职业农民的队伍,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从公有制为主体、承认市场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列宁坚持马克思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的观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改变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让位于私有制,那么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丧失了。他认为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够保障苏维埃政权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在国家发展中应注重国营企业的发展,国营企业应该积极地适应市场需求去调整自身,利用商品和市场来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另外,他始终把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他还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租让制和租借制,利用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的技术、资本等来发展落后俄国的社会生产力。他提出:“让小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起来吧,让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吧,这对于苏维埃政权并不可怕。”这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了新的定位:“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新提法肯定并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各种所有制经济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互相促进,繁荣经济,是落后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真正便捷之路”⑩。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尤其要坚持和发展的思路。
在新经济政策刚刚实施不久,列宁就逐步认识到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商品、没有货币、没有交换,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而列宁从本国实际出发分析俄国的国情,实行了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措施,粮食税的推行,实际上是承认农民有处理自己余粮的自由,也就意味着农民可以把剩余的粮食拿到市场上合法地销售。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雏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彰显了时代特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抓住“市场”这个主攻方向。当前我国处于改革发展的深水期和攻坚期。改革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市场从“基础性”到“决定性”的发展,不仅仅对于市场作用进行了新的定位,同时对政府的职能作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政府只有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市场才能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并不是政府可以对市场撒手不管。只有政府转变职能,积极发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作用,市场才能在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长处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风风雨雨,伴随着成功和失败,面临着挑战和风险。“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列宁新经济政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实践初探,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继续探索有着宝贵的启示意义。深入研究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于如何更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现实方面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
注解: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②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0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④ 《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页
⑤ 《列宁论新经济政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⑥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⑦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13-3-19
⑧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人民日报。2013-11-16
⑨ 魏圣曜、管建涛:《现代农业凸现“人才荒”》,《半月谈》2012年第6期,第6-8页
⑩ 高放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