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现状文献综述及文献评述
2015-07-12黄悠然
股权激励现状文献综述及文献评述
黄悠然
股权激励最早诞生于美国,后传入欧洲,在二十世纪末,出现于亚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股权激励发展较晚,1993年的万科集团股权激励方案是我国最早的关于股权激励的尝试。随后在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批大城市中也开始了对股权激励的探索与尝试,开始实行股权激励的机制。其涉及企业多,涉及面广,对我国企业分配制度的完善和成熟贡献了巨大力量。
一、股权激励现状研究
(一)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1.股权激励影响企业业绩
刘国亮、王加胜(2000)设置了多个指标,具体比较了管理层和职工各自的持股比例,并将这些与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得出了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的结论。
高雷和宋顺林(2007)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让高层管理人员持股,公布股权激励方案,可以整合管理者与股东两者间的利益,最终刺激管理者,统一思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指出,高级管理层的持股规比例和持股价值与企业整体绩效呈现出一种数量上的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何庆明(2007)研究表明,股权激励计划可以对上市公司高管产生较长时间的激励效应,同时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和股价也有着长期的提升作用。
2.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无影响
李增泉(2000)将748家公司作为样本,这些公司的主要数据主要由1999年的年报所披露,重点研究了两个方面,即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和持股价值和公司绩效与管理人员薪酬数量上的关系,在对比的结果中,并没有发现管理人员年薪与公司绩效具有相联系的一致性,在一小部分公司内,持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利刺激了公司业绩的增长,但绝大多数企业内的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难以达到能够刺激企业业绩增长的程度。
(二)股权激励的风险性研究
1.股权激励的内在风险
Brian J. Hall(2002)将传统的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分解为两个全新的效应,即杠杆性(Leverage)和脆弱性(Fragility)。脆弱性的含义为,股票期权的市场价值下降的幅度在股票价格下降的背景下会更加巨大。当经历一个股价暴跌的市场时期时,股票的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当初决定的股票行权执行价,股票期权失去激励效应,原本报酬丰厚的激励手段如今对公司高管变得一文不值。
章涛(2014)认为,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之后,给予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常常被视为解决公司股东与经理人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现有的公司治理与制度环境下,股权激励非但不能降低经理代理人的代理成本,还可能成为经理人实现私利的工具。持相同观点的还有程仲呜,王海兵,陈芳(2010),他们认为股权激励已经变相成为了管理层寻租的新工具,目的是为掏空公司价值,丰裕自身,这与股权激励的目的相违背,难以有效缓和经理人与公司所有者即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2.股权激励的道德风险
(1)管理者只考虑自身利益而忽视公司长远利益
Fama和Jensen(1983)提出一种全新的假说——管理者防御假说。这种理论认为,股权激励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管理层的话语权,赋予了管理层更大的权力,管理层可以使用这部分权力来影响公司决议,操控企业运营。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界的约束力,变相地为他们谋求自身的利益大开方便之门,最终偏离了公司的整体价值,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2)管理者运用自身权力影响董事会进而影响自己的薪酬
Bebchuk,Freid 和 Walker(2002)提出了著名的管理权力理论。董事会通过的涉及管理层薪酬的计划往往会被管理层影响,如果一个企业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则其监督力趋向为零,无法约束管理层行为。管理层则通过自身权利,获得高于合理薪酬的“管理层权力租金”。同时他们还指出,在多种复杂而又相互影响制约的因素混合作用下,股权激励的效应变得越发难以琢磨,它一方面会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有效而便捷的手段,另一方面也会逐渐成为加剧代理问题的噩梦。
(3)管理层操纵信息发布,以便顺利行权
陈健,贾隽(2014)统计了2005年至2011年9月15日期间发布的324个股权激励草案公告,并统计了公告日前后±1、±3、±5天公司股价的变化情况。从这些数据中得出结论,认为由于股价与高管的股权激励兑现时的收益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高管有通过操纵其他非业绩指标来操纵股价上涨的动机。
3.股权激励的方案风险
王华兵,李小珍(2013)指出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业绩指标选择单一,不合理,难以正确反映企业业绩;激励条件流于形式或存在漏洞,实际操作缺乏管理,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违规收益追缴机制。
二、文献评述
通过上述国内和国外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关系的研究文献,表明股权激励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学者的眼球,大量学者们也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做了相当多的有关股权激励的研究。但是从研究的结果来看,对于如何评价股权激励的效果,学者们始终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从以上选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难得出,由于研究者的样本选取标准、样本时间背景、数据来源等各要素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结论。国外对股权激励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除去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和高管行为的影响外,更关键的是,他们对影响股权激励机制的其他因素也有比较透彻的研究,例如研究董事会、薪酬委员会的独立性和股权激励的关系。影响因素一直以来都是股权激励整个设计方案的重中之重,这也恰好是我国目前股权激励设计中主要问题所在。在我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发展的特定过程和背景,加之股权激励制度近年来才登陆我国,时间短也缺监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在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后的考察时间也不长,而且大多数尚处于激励周期内,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考察实际操作相当困难。所以相关的研究更多着眼于要么探究究竟选择哪一种股权激励方式会对公司的发展更有利,要么担忧股权激励方案是否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Jensen,M.C.& 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30.
[2]Hermalin B E, Weisbach M S. The Effect of Board Composition and Direct Incentive on Firm Performance[J].Financial Management,1991,20(4):101-112.
[3]Murphy,K.J., Explaning Executive Compensation:Managerial Power versus the Perceived Cost of Stock Options[J].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2002,63:847—869.
[4]王华兵,李小珍.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商业会计[J],2013.3.
[5]雏越.股权激励对公司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纵横,2010.3.
[6]刘永祥,张思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现状分析及完善对[J].求实,2010.11.
[7]李长青.对伊利股份股权激励计划下盈余的思考[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8,(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