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的探讨
2015-07-12彭思恒
彭思恒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和师徒传授两种模式,班级授课能使技能人才实现“批量生产”,符合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但是班级授课使学生减少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人才质量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师徒传授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提高,但是培养的人数并不能够满足我国目前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需要将班级授课和师徒传授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保证学生学习人数的同时还要确保人才质量。我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开设课程时,理论课程不要求过多,基本的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和一些必备的专业理论课程是必须要掌握的,它们是后期实践过程的基础理论,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是十分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某些技能岗位,所以,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才对于以后从事技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作为育人的地方,高素质的人才才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基本目标[1]。
(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内容
对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内容要彰显中国特色,根据具体现实情况最大化的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作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周期为三年学制,一共六个学期,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都是比较明确的。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之后的两年时间都是对专业实践课程进行学习。根据专业课程性质,划分成不同的学时和授课类型,给实践课程留出充足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师父的实践指导内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必须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对于专业实践课程,需要聘请资深的企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授课,将专业知识渗透到课堂内容中,修改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考试的形式分成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课程一般针对的是学生所学的理论课程,考查课程主要是针对专业实践课程。考查课的考核手段一般由专业职业教师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即学校老师与师父来进行协商制定,将各项技术指标融入考查内容当中,为学生的课程考核提供评价标准[2]。
(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方式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作为传统培养方式的改革,使得每位学生可以拥有两名以上的指导老师,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学习的内容,提升专业技术能力。高职院校老师与用人单位老师双管齐下,同时为培养学生进行联合教育,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技术人才[3]。高职院校与相关的单位签订协议,单位挑选出技术能力资深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师父,同时,赋予师父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方便他们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每个师父带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比例不易过大,避免影响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协助师父,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目的,灵活的制定校企合作协议。当然,师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成的前提下,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技术知识。
二、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需要合作用人单位的支持
据调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对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具有很大的兴趣,想要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到学校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瓶颈。例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务负责人称,他们是很愿意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但是由于学校学生众多,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单位让学生们来进行实习。如果请企业的工作人员来学校授课,由于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特殊性,需要聘请大量的师父来学校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困难。与其它的人才培养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环境,要以这部分为主导模块,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良好的实践操作,那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4]。从主体地位来讲,用人单位具有很大作用,企业单位能够抽调出一部分资深的工作人员,同时为高职院校提供培训场地和设备。没有这些人力、物力资源,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十分困难。为了实现培养未来专业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希望与企业用人单位实施长期合作,通过采取某些手段,为企业用人单位带来利益,实现双赢,消除企业各种顾虑,获得企业用人单位的更多支持。
(二)需要对适用专业进行论证
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当未来职业规划越明确,实施的效果则越好。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开展的专业过于复杂,包含了工、理和文三大模块,涉及到的专业有十几种,很多专业并不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果强制的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取得的效果将会是很不好的,这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是否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适用专业的论证。例如,公路管理、国土资源管理和法医等特殊专业是否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教学需要有待考究。总的来说,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企业用人单位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十分值得去尝试的。无论是什么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让他们更早的接触到以后工作实践过程中需要的内容都是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需要“师父”的认证与监管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对师父进行选取时面临着很难抉择的问题。对于企业用人单位来说,只需要通过技术工作能力来推选出优秀的员工到高职学校来进行教学,但是,对于学生培养来说,技术水准高的工人不一定适合作为学生的师父,因为术业有专攻,技术好的师父不一定是十分好的老师,他不一定会使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来对学生实施教学。学校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师父的要求,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来进行传授经验,而不是照本宣科,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5]。
(四)需要高职育人本质的回归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实施的过程中,虽然要求创新,但是不能够偏离高等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质。高职教育既然是为了教育,就应该遵守教育的价值观和理念,不能够片面的追求就业率、学生成绩和学校的收益,使整个学校渲染着不正之风。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更能够凸显育人的本质,更加注重知识文化的熏陶和渲染,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综合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最终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导向的扶持性政策将是最佳保障
我国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系,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提出一些扶持性政策,使企业用人单位能够意识到国家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我国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道路,政府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因为我国的职业技术人才质量能够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和推动企业技术的发展。企业用人单位没有政府的保障,会害怕出现问题,即使想要和学校合作也只是小范围内的实施,如果有政府作为第三方来对这样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话,更能够加强企业的社会服务意思。
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教育,更是社会和国家的教育。我国政府是十分支持教育事业的,每年拿出很多款项来扶持教育。但是,对于高职院校的经济扶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增加,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制度,凸显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作用于地位,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提供经济基础,鼓励企业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合作,补偿优秀的企业合作单位,调动企业参与社会办学的积极性,使得企业更加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人才,充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二)订立校企双方权责明确的法律条例
高职院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本着平等互利、互相信任、共同协商的原则来进行,除了要遵守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政策之外,还应该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制定明确的法律条例,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更加合法化和规范化[6]。因为,校企双方责权明确的法律条例既能够保证学校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保证企业单位、师父和学生的利益。使企业师父能够得到劳动补偿,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企业能够获得生产效益。通过订立校企双方权责明确的法律条例,使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有法可依,能够使该运行模式处于良性的循环当中,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同时,明确了学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防止校企双方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更能保证了高职教育的顺利完成,使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出现,使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三)行业协会辅助协调促进合作沟通
行业协会作为整个行业的整体代表,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协调性和监管性。行业协会能够最大限度的处理和协调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减少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成本,监管范围清晰而明确。行业学会作为中间协调机构,要参与到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与管理,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达成规范性的意见。同时,我国行业协会为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培养平台,为学校推荐用人单位,为企业寻求产业链合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中介作用,保证校企合作方式有序进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维护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为高职院校现代学徒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资源。
同时,在制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时,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组建审核机构,国家资格委员会对于证书给予监管和规范,使职业资格证书能够被企业认可,增加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实施过程中的力度,逐步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作者单位: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11(3):97-103.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3]陈冬梅.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