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2015-07-12彭治平
彭治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34-02
一、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虚像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识标】
展示学习目标(课前书写在黑板上出示)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活动二:导学】
一、导入(2分钟):
猜谜语:生活中有一样东西,你对着它哭它也哭,你对着它笑它也笑。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呢?
1.欣赏自然界中的镜子:PPT演示桂林山水、云南大理寺白塔。
2.平静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把山水都倒影在里面,那么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呢?
二、自学( 8分钟):
镜子是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照镜子,观察自己的仪表,但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件事,镜子里为什么会有一个“一摸一样”的你呢?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自学问题:
1.镜子里的像是怎样形成的?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相还是虚像呢?
教师点拨: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反射。
三、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步骤)
(1)如右图有蜡烛光源S,S发出的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 传播。S发出的光线遇到镜面会发生 射。
(2)作图: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3)分析:当人眼在如左图所示的方向看时,光线进入人眼,人眼看的时候就认为光线是从前方S传来的,就 在镜子里面看到了S的像。
(4)解疑: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光通过镜子反射(拐弯)进入了人眼,而人眼没能判断出光线“拐弯”了,只认为光线是从前面直线传播传来的,即认为光线是从S发出的,所以就看到了镜子中的像。(像这样由光的反向沿长线所构成的像叫虚像)
教师提问:1.镜子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一支蜡烛?看到镜子里面的像是 像。
2.平面镜成像实质是光的 形成的。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 25分钟)
一、演示水中燃烧的蜡烛,通过水中燃烧的蜡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学生实验方案的得出引路
二、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前一环节我们初步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那么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
1.实验探究目的:像与物体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像和物体到镜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步骤演示:
①如下图,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三、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学生:以四人一组,由小组长带队,各成员分工协作。
教师:1.针对交流中暴露的问题要加以强调。
2.强调一些重要的步骤和操作技巧,比如:
(1)玻璃板要与镜面垂直。
(2)如何找出像的位置(物体放好后,从那一边观察)。
(3)如何判断物体与像完全重合。
(4)提醒学生多次变换蜡烛的位置,结论要建立在多组实验的基础上。
(5)教师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巡查、跟踪指导。
【活动四:展示交流】
学生: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后,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2.学生小组发言人上讲台向全班展示探究方案和结论。
教师点拨:
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有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的纠正,并进行板书。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