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电影照明实践与布光技巧

2015-07-12亢晓天

演艺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布光散射光光质

亢晓天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 100088)

灯光技术

谈电影照明实践与布光技巧

亢晓天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 100088)

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梅兰芳》、《唐山大地震》等影片的照明为例,介绍电影照明的布光技巧。

电影照明;布光;色温;色纸;光比

1 概述

电影照明是电影拍摄制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它决定着影片的曝光、画面色调、层次、清晰度等。

电影照明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灯光的光质、来源、光比、色彩和方向等方面。其中,照明的工作重点是光质、光比、色差。光质是指光线的软硬,光比是光的明暗对比,色差是颜色的反差对比。在不同的影片中,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要,可把光质的变化、光比的变化以及颜色反差的变化组合成所需要的视觉效果。

广义上讲,电影照明包括照明技术和布光艺术两个方面。以下,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主要分析四部影片的布光特点。所有影片在前期探讨与实际拍摄过程中,均以导演和摄影师的画面要求和影片气氛为前提,设计和完善现场灯光布光。

2 光效自然的《一个都不能少》

根据导演和摄影师商定的方案,影片《一个都不能少》采用纪录片的形式拍摄,要求其影像光效自然、接近生活,形式唯美。以教室的日景和夜景戏为例,笔者采取以布遮挡或营造空间等手段,使光效自然、光线一致,保证了拍摄效果。

在拍摄的教室日景的过程中(从清晨到中午,再到黄昏和夜晚),笔者用的布光方法是:早晨,把进入教室的阳光散射光加强。太阳升起后,用布遮挡住阳光,使其变成散射光。中午,遮蔽太阳直射进到教室内的阳光。黄昏,把黄昏光的直射光用白布挡掉,再辅以高色温的镝灯灯光投射到白布上,以加强散射光。到了夜晚,在教室外面遮盖大面积的白布,用多盏高色温镝灯灯光投射出白天的光效,再把教室里的散射光减弱,变成和白天的反差、色温、光质相等的条件,使其继续拍摄。这样,就保证了从清晨到夜晚,教室里拍摄环境的光线一致。

教室里的夜间戏,是在白天拍摄的。布光时,笔者没有直接在窗户上加黑纸、黑布营造黑夜的效果,而是采用了以下方法。即:在教室外面用帆布搭出一个长8 m、宽15 m的空间,造成窗外形成夜晚的效果。同时,在帆布内侧用镝灯加强帆布的照度,使镜头里出现夜晚的纵深感。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让演员随意进出房门,提供更大的表演空间,使胶片上有最低密度的效果。应用以上方法,并配合后期调光调色,使得影像呈现的光比、色彩为同一效果。

3 《我的父亲母亲》用光线烘托主角

拍摄《我的父亲母亲》时,确定的影调为色彩倒叙方式(回忆阶段为彩色片、现实部分为黑白片)。这种拍摄手法,可以将回忆部分展现得更加唯美与鲜艳;而现实部分则采用黑白纪录片形式,从而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反差,以此烘托出作者对于过去纯真的情感和人性善良的怀念与向往。

在以该影调为前提的情况下,笔者和摄影师商量,决定用光线烘托女主角的面部色彩,表现女主角少女怀春、内心涌动的感情色彩。该手法让女主角在银幕上看起来更加生动,并且借此反映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与少女情怀。

该手法采用了一种称为“187胭脂粉”的色纸,在外景与内景从始至终为女主角的面部增加色彩。例如,在外景时,用高色温4kp(4 kW强光)PAR灯加上187色纸,始终用追光的手法加强面部色彩。在内景时,也用该颜色烘托女主角的面部色彩。用这种手法达到女主角无论是外景还是内景,保持面部色彩的一致性,满足了拍摄要求。

4 灯光效果与情节同步的《梅兰芳》

《梅兰芳》是一部人物传记形式的影片,用人物生活部分以及舞台戏曲的表现形式,演绎了梅兰芳从学艺到功成名就的人生。本片影像造型上分成两部分:生活中的梅兰芳以及舞台上的梅兰芳。影片中,伴随梅兰芳的成长和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演剧舞台形式的变化以及电灯出现带来的舞台视觉效果的变化。

影片开始时,利用简单的油灯效果刻画出梅兰芳学艺之初的坎坷与艰难。随着主人公的成长与成功,灯光对于造型的修饰,逐渐增强。

舞台戏院的气氛,整体采用低照度的散射光进行普遍照明。采用低色温灯的方法进行舞台的整体布光。在观众席周围会用大量的灯。把大功率灯泡放在调压器上,使它的发光效率变成低功率的灯泡光亮。让周围的颜色还原成复古木质的颜色,使其观众席在低照度的情况下颜色还复古木质的原视觉效果。加强舞台的光效,使其与观众席形成明暗对比,从而达到视觉上合适的反差。

因为拍摄时的摄影棚相对较小,所以从外部射入的阳光不足,距离不够,无法达到上述效果。所以,笔者采用的方法是定制耐高温的镜子,充当反光材料,从而增加了一倍的投光距离,使其达到原始剧院的视觉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舞台灯光的出现给观众带来新的视觉效果,梅兰芳事业上走向辉煌,在灯光效果上也逐渐达到顶峰。

孟小冬在蜡烛前祈祷的场景,通过水银撞针开关的应用,从而达到烛光在人脸上跳动的效果。方法是:在灯箱内安装6只钨丝灯泡,调成所需要的正常亮度与颜色后,把灯箱里的一个灯泡接到水银撞针开关上,使其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模仿出火苗跳动时的无规律光线变化。

5 《唐山大地震》中混合光源的使用

根据《唐山大地震》的拍摄方案,该影片要拍摄成一种真实纪录片的形式,但在不失真实的同时,适度增加唯美的成分。

该影片的拍摄难点在于:真实的地震发生在凌晨3:42,没有自然光源作为依托,且在地震发生之后,因为停电导致所有电灯全部熄灭,从而增加了还原真实的难度。

笔者的方法是:使用两台自制的70 kW月亮灯,混合色温为4 300 K的柔和月光光线。月亮灯由4台高色温的4kx(4 kW散光)镝灯与12头低色温散光灯泡组成;其中,4kx加 CTO3408色片(1/2黄),12头灯加CTB3204色片(1/2蓝);框架为长6 m、宽6 m、高2 m,外置一层纯棉的白布,从而达到柔和光线、影调的效果。用吊车将两台月亮灯同时在场景上方吊起,形成大面积的散射光效果。再用两辆吊车吊起两台24头3 200 K低色温灯,各放在对角线上。低色温灯灯泡使用硬光质灯泡,前加CTB3204色片,在色片前另加一层最薄的柔光片3004。这使得光源比月亮灯的光质硬,增强了人物影像的立体感,也使人物跟景物有了轮廓光。因为该场景为多机拍摄,故要使各个机位都能兼顾。个别机位还通过特殊补光的方法进行稍加修饰。这可以使多机拍摄尽量达到相同的影响效果,从而减少拍摄的重复性。

使用4 300 K大面积散射光与3 200 K轮廓光这种色反差较小的形式拍摄,该光源称为混合光源。这种拍摄手法是为了在后期制作调整时,无论调冷或调暖都留有余地。采用混合光源,组合运用光质、光比、色差等要素的变化,保证了画面的真实感和适度美感。

电影照明是一个技术与艺术融合的专业,灯光师需要兼具较好的艺术素质和技术能力。在电影中,灯光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多的是用来烘托情感和氛围,创造强调视觉中心,渲染影片气氛,配合摄影等专业,共同创造出打动人心的电影镜头。

亢晓天,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创作人员中心照明员,照明技师,具有三十余年的电影灯光工作经验。独立完成以下电影灯光工作:《温故1942》、《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非诚勿扰2》、《太阳照常升起》、《梅兰芳》、《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可可西里》、《追风筝的男孩》、《王的盛宴》等,合作完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等。

(编辑 张冠华)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e and Lighting Technique in Movie Illumination

KANG Xiao-tian
(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 Beijing 100088, China)

As Not One Less, My Father and Mother, Mei Lanfang, Tangshan Earthquake and other films lighting for example,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lighting method in movie illumination.

movie illumination; lighting; color temperature; colored paper; light ratio

10.3969/j.issn.1674-8239.2015.06.003

猜你喜欢

布光散射光光质
光质对叠鞘石斛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LED光质对彩色马蹄莲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百千焦耳装置集束验证平台的背向散射光诊断系统
Oculus C-Quant 散射光计量仪在视功能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新闻演播室灯光及布光技巧探析
网格式布光法在电视灯光中的应用
浅谈背向弹性散射光谱测量中获取光谱的不同实验方法与优点
不同光质对黄瓜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创意布光及光绘神器
虚拟演播室的布光技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