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意识形态融合: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分析

2015-07-12纪政雪子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400031

大众文艺 2015年6期
关键词:雪国好莱坞列车

纪政雪子 (四川外国语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400031)

一、引论

《雪国列车》是以《汉江怪物》《母亲》等作品而确定了自己影坛地位的韩国导演奉俊昊的第一部大制作、国际路线,或者直接称为好莱坞路线而生产的“大片”。对于高度重视本土电影,同时在文化心态上极度排斥好莱坞电影的韩国电影工业而言,借助好莱坞模式打造的这一力作,正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景观之一。在这种文化景观之下,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则在这部影片中有了不同层面的展现、交汇和融合。

笔者在曾发表的《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文本分析》一文中,已经将影片内容的意识形态文本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将着重对导演奉俊昊拍摄时隐含的意识形态剖析和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的意识形态对其电影创作影响这两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二、导演创作的“意识形态腹语术”

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影响下,让-路易•鲍德里的论文《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鲍德里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而有趣的表述,是电影作为“意识形态腹语术”的特征,所谓“意识形态腹语术”,是指意识形态似乎并不直接言说或强制,但它事实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藏起其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1。影片中的“平衡论”是导演在不断言说的话语。正如戴锦华在《电影理论与批评》中提出的,电影的意识形态体现,不是影片中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而是制作、发行放映影片的年代,影片的制作者选择某个历史年代作为被讲述的年代,将他们的人物故事,安放在某些历史场景之中,其重要依据,无疑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现实2。在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强调了生态平衡,气候平衡这种得到共识的世界性话语,也突出了现实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这种设置是导演有意让观众产生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这种意识,这也是导演作为制作者有意突出和灌输的意识形态话语。

(一)文化“使命”

韩国公司Live Tone的首席技术官、负责《雪国列车》声效制作的崔太英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提到,最初奉俊昊只是想做一个中等规模的电影,开始的预算是900至1000万美元,后来项目投资变大部分原因是政府希望像他这样级别的导演可以做一些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卖到全球的大项目3。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韩国导演的奉俊昊或多或少会承载着传播民族、国家文化的“使命”,而国家意识形态定会有所体现。电影是意识形态载体的一种形式。约翰•费斯克宣称,电影的欣赏过程总是意义生产和流通的过程,这便使之在具有金融经济功能的同时又有文化经济功能,当一部电影被售出之后,其金融经济功能已然实现,但它的文化经济功能才刚刚开始,电影在被大众消费的时候,它便嬗变为了“文本”——“生产性文本”,文本是具有意义和乐趣潜力的话语结构,观众通过文本来生产自身的意义和快乐,观众于是成为文化工业产品的意义的生产者和流通者4。

韩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国家的支持和鼓励,在亚洲甚至世界内崛起。由于国内局势稳定,政府也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给韩国电影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其潜心电影创作。韩国政府则希望借助电影来推广韩国文化,当然不仅仅是电影,还有音乐等手段,政府还组织开办电影展映活动,以期让更多人接受并喜爱韩国电影和文化。无疑,《雪国列车》也承载了这种文化使命。

(二)历史共识

当下是一个重视觉感受的时代。英国的斯图亚特•霍尔在他的《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指出,现代的大众是通过影像来建构“社会知识”的,并运用这种“知识”来体味他们过往的生活。《雪国列车》的环绕地球的轨道、前赴后继的革命,都暗示了一种阶级社会革命循环更替的普遍规律,而这种朝代更替的现象,我们在历史书中也读到过,今日的革命者打着所谓民主、自由的旗号,走的还是专制独裁者的老路。而这种历史共识,古往今来的世界历史中每个国家都有上演。正是这种影像建构的“社会知识”,使受众产生在历史上的“感同身受”的意识形态效果,贴着“韩国电影”的标签,打着进军好莱坞的旗号,铺就了《雪国列车》开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轨道。

三、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化的《雪国列车》

经济全球化使我们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态度则直接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引起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电影是最具国际化的媒介产业之一,而好莱坞则是电影产业中带有美国意识的闪耀“明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是好莱坞的基本策略,在各国抵制好莱坞的浪潮后,好莱坞将身份转变为一个组织者,将分散在全球的资源整合起来,配制成一个整体。《雪国列车》作为韩国电影出口的产品,拥有同好莱坞一样的“集聚”效应,如多国的参演人员,制作电影时利用全球的资源等,正因如此,它拥有进军好莱坞的底气。

(一)意识形态的涵化机制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认同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无意识的过程得以建构的5。好莱坞文化带来的新的“镜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通过文化消费完成心理的“补偿”和“转移”,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雪国列车》就是看重了好莱坞在全球内的影响,从而借助好莱坞的方式来“说故事”,让更多的人们首先从心理上就更容易适应和接受,这也是好莱坞在全球培养的“粉丝”作用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回报,还有美国意识和价值观的认同。

(二)个人主义的甚嚣尘上

“暴力电影作为个人英雄主义的衬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而个人英雄主义反过来以更强的暴力来制暴,这就是好莱坞暴力电影一个最普通的表现方式”6。这种普通的表现方式,就出现在《雪国列车》之中,大量的冷兵器和肉搏的场面,造成了视觉上的冲击和奇观。借用好莱坞这种表现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个人主义作为好莱坞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出口产品,已经成功渗透到曾经抵制好莱坞大片的韩国了,并且韩国电影借用这种手段生产出的意识形态产品又推广到世界各地,这无疑是助力好莱坞宣扬它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使之成为“世界意识”的一种共谋。

(三)科幻片的现实与想像

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利益,同时还有对于高科技技术崇拜的现实。科幻片通过技术表达幻想,因而技术越发展,这种幻想表达能力就越完善。在好莱坞维度的划分中,《雪国列车》属于展现未来社会型的科幻片。对于未来社会的想像就是人们现实中的忧虑和困境的幻想性表达,因此未来社会普遍具有一种对于人类生存状况的镜像式反映和反思性思考。战争、恐惧、生态恶化等诸种事实,是为好莱坞制作暴力化、黑色化未来社会的现实背景提供了原材料,也是其制作此类影像的想像空间。当好莱坞沿袭这种文化路线建构未来社会形态时,其未来社会主流性的建构模式——专制独裁社会的大量出现,并在“自由、反抗暴政”的意义层面上展开想像,积极地“投入”意识形态的斗争。无疑的是《雪国列车》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想像。其实,这种影片处理的是民主社会秩序的失去和毁灭带给人的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幻片继承着美国人的科学神话和进步神话,技术始终是诠释现实和想像之间的差距。

四、结语

电影不仅深刻地渗透着宰制性意识形态,而且迫使电影观众“心甘情愿”地参与和扩展这种意识形态,通过观影活动,观众接受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主体位置,在不经意中成为该意识形态的同谋者7。在全球化席卷的过程中,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意识形态渗透到各个国家,各国政府意识到这种文化侵略的严重性之后,都采取了相应的抵制措施,同时也加大对本国电影发展的投入。

《雪国列车》自2013年在韩国上映以来,就被外界解读为以奉俊昊为代表的韩国一线导演进军好莱坞的重要标志8。多元化意识形态的融合——影片本身内部传达的意识形态、导演通过改编漫画输入自己隐蔽的意识形态话语、韩国政府赋予此片传播和宣扬本国电影的“使命”以及全球化语境下好莱坞输出的“美国式”的意识形态——也给这部电影增添了进军好莱坞的“砝码”。单从《雪国列车》以及韩国电影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韩国电影在崛起中采用的模式:是一种类似于环形输入、输出的过程,“引进好莱坞电影→抵制好莱坞电影→学习好莱坞电影→进军好莱坞电影”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当然,这种模式有利有弊,学习好莱坞的模式,使受众更易接受,经济利益的增加可以繁荣电影产业,但却会导致创作模式、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同质化现象,使韩国电影成为输出好莱坞乃至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不过,约翰•汤林森在其《文化帝国主义》的书中指出,这种文化同化现象只是文化碰撞的诸多结果之一,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由于相互间的差异,会产生文化间的冲撞,而这会产生三种可能性:征服(教化或者毁灭),文化掠夺以及交流9。在实际情况下,这三种情况是融合出现的。

当韩国推出《雪国列车》这种进军好莱坞的大片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应只着眼于商业利益,同时也应该保持一定的理性。因为观众正在消费的不仅仅是一部影片,而是一种文化习惯,一种生活方式,笼统的说这些都包含在意识形态之中10。避免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蚕食本国文化的精髓,在学习好莱坞电影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本土化优势,开拓创新,多元化的融合发展,才应是韩国电影进军好莱坞乃至世界的长期且可行的方法。

注释:

1.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226.

2.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233.

3.俞斯.驶向好莱坞的韩国列车[EB/OL],来源:第一财经周刊网,

http://news.hexun.com/2014-06-13/165647425.html.

4.吴卫华.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8-53.

5.陈龙著.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8.6.蓝爱国著.好莱坞主义:影像民间及其工业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0.

7.吴卫华.意识形态与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48-53.

8.俞斯.驶向好莱坞的韩国列车[EB/OL],来源:第一财经周刊网,

http://news.hexun.com/2014-06-13/165647425.html.

9.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229.

10.廖静.《2012》中隐藏的意识形态[J].理论月刊,2010(08):146-148.

猜你喜欢

雪国好莱坞列车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雪国的炊事班
穿越时空的列车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雪国奇遇记
“雪国精灵”冯庆的冰雪之缘